内容简目: 《气功医学基础》共分两大部分十二章。第一部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其中: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辨证、经络学说五章。 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内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七章。 (三)脾 脾位于中焦,生理功能主运化、升清、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营养精微,还须通过脾的运输散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同时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而多余的水液,运输排泄于体外,使体内各组织器官既得到津液充分的濡润,又不致有水湿的潴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见解。 所谓“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是脾气的作用。其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脾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作用(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营养全身,通过气功锻炼可以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之升降和利,中土的运化水谷机能健旺,练功之后的常见现象之一,就是食欲增进,气血的化源增加。 2、主统血。 统,是统慑、控制之意,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慑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到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抑或衰萎。输送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的活动轻劲有力。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则肌肉萎软、四肢疲弱无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生理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充斥一身的气,指的是宗气,宗气是水谷之清气与肺所吸入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而散布全身,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2、主宣发、外合皮毛。 宣发,即布散之意,所谓肺主宣发,是指通过肺气的推动使气液输布全身,以湿润肌腠皮肤的作用。肺司呼吸,而皮肤之汗孔也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所以,肺与皮毛生理上是紧密关联的,故说外合皮毛。 气功锻炼十分注重肺功能锻炼,调息就是练功的三要素之一。呼吸的原理,清气、浊气的吐纳等等在调息的要旨中,原则是与肺司呼吸、主气、主宣发、合皮毛这一生理功能并没有相悖之处。但应该指出,气功锻炼时,呼吸运动常常与意念活动,姿式活动相结合起来锻炼,其形式多样化,已不是单纯的一呼一吸的形式了,而是根据口呼鼻吸或鼻呼口吸,以及三吸一呼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构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用于导引、养生或治病的呼吸方法,如《诸病源候论》介绍的右侧卧、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心下痞鞭的症状。特殊的呼吸形式、治病的方法,在气的宣发、敷布方面、气功学方面也有独特的内容,诸如气沉丹田,循经布气等等。其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各家亦有不少见解,这些内容将在《气功要素》中详细讨论。 3、主肃降、通调水道。 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肺居于胸廓,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同时,肺气的不断肃降,可使上焦水液下输膀胱,保持着小便通利。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4、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则吸利、嗅觉灵敏,故有“鼻为肺窍”、“肺气通于鼻”之说。气功锻炼也常常提到鼻这一器官。例如:鼻尖之“鼻端”、鼻根之“祖窍穴”这些重要的意守部位,在与意念相结合时,其作用与肺所司的呼吸(调息)和肺所主的气相关,并借以安定入静。 往期回顾 成功八要素◆财、地 脏腑学说---五脏生理⊙肝 成功八要素◆法、侣 脏腑学说---五脏六腑的生理 功能类级说 五行学说---在气功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规律(图更正版) 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规律 五行学说---五行分类 阴阳学说---在气功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阴阳概念 国庆70周年庆 《气功医学基础》 控型理论 经络类型说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养生剑指桩的难点 图文编辑:勤灯 部分图片来源:摄图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jj/223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