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气功必
气功里面是有很多流派的,各种各样的比如传统气功,道家气功,硬气功等等,分为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与不同之处,今天小编给大家讲的就是关于道家气功的一方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就来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三年前曾在崂山得匡常修道长传授吐纳气功,属道教内功筑基功法。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欲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入旁门,或不知火候,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盖道教气功,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献诸同道。 一、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气,达到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空中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 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不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二、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工作—般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一)身法 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于脐下,或掐诀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抚两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或者侧身卧最佳,—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一手放脐下。以上四种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静。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挠,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后人称为“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一养气。练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二)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欲念不除,无法驭气 《太上老君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心底自然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三)息法 (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微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练习气功的时候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到的,所以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加以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练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籥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叫做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土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籥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寐,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气中,气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匡道长讲述他的亲身体会时说,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主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谓之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赋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三、吐纳须知 (一)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气,则无饥渴之感,所谓“气满不思食。”种种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二)练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练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辅助,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气,以气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三)《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对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疾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憋端。 (四)平日注意保养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气,《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试看哪位气功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五)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气,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腥荤属沉浊之气,食之必使先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气散而不聚。故均宜避之。应持素食淡饭,以养真气,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气,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练气者不可不知。 (六)不可当风吐纳,练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七)练气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气。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入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则情欲不节……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气耗,故宜戒之。 即此—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道教内功里面,只为基础功法,学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气功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因为练习气功的时候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忌浮躁,而年轻人由于心性还不够沉稳,如果练习不当的话,那么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所以很多中老年人,都会来选择练习气功,如果你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那么就一定要记得过来了解一下了。 传统养生修炼方法的种类上次我们预约的讲课内容是介绍各家气功的种类及修炼层次、修炼阶段。反复推敲后,觉得“气功”。如果只从概要介绍的角度来谈两者,那么,在介绍各家气功种类的基础上再稍向前走一点,也就完成了传统养生修炼方法梗概的介绍。所以我们把题目拓展了一些,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道教养生修炼方法的种类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是鼎足而立的。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利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由道家这一异于儒、佛的独特着眼点,决定了在传统养生、长生的修炼方法方面,道家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 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并吸收了外来佛教、印度教炼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功养生体系。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教显然更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 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医家以及以技击为根本宗旨的武术,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的目的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3、意念修炼类 我国道教气功,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视、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方法尚多,而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不外以意念修炼为主,所以可一言蔽之为“意念修炼”,并从而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道教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 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径渭分明,相辅相成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罢了。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从而成为我国气功中的千古绝招。 结语: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道家气功的方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家气功时期工种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是颇为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气功比较感兴趣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一定要记得过来看一下。 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致力于推广权威、专业知识,如影响到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将手指放在指纹中,快速识别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zy/129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