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道教?道教源于远古时代的巫,以中国古代万物有灵论的各种信仰为基础,以神仙思想为中心,加之对道家、易学、阴阳、五行、纬书、医学、占星术等学说和对巫术的信仰,借鉴佛教的组织和形式,以长生不老为主要目的,具有浓厚咒术宗教倾向和现实利益的自然宗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研究人体科学方面有许多精华有待我们去总结和发掘。道教认为,人的寿命并不完全由“天”决定,有“我命在我不由天”的说法,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登清虚之境,所谓“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归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庄子?天地篇》)。对于道教的研究,近年来非常活跃,有关道教的专著和论文也在陆续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道教研究室十几位研究员在任断愈所长的主持下,集体研究课题《道藏提要》的编辑出版,已在国内外发行。北京大学开设四年制的宗教学专门课程,还让研究生研究道教。这里,笔者仅就道教养生和激发特异功能方面陈述一管之见,供同道参考: (一)教祖太上老君与《道徳经》 道教所崇奉的无世不在的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便是对我国春秋时代杰出哲学家老子的神化。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著《道德经》。孔子曾专门拜老子为师,请教“道”的奥妙。《史记》中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又说,老子西出幽谷关,“莫知其终”。今陕西省西安市楼观台道观据说是老子修道之处。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出了元气,从元气构成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凝聚而为神,则演变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三个世纪化为三清尊神。天宝、灵宝、神宝三君来自三元,它们表现为自然,人们称这三神的居所为三天或三清境。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灵宝天尊抱太极图,象征“混元”;道德天尊持扇,象征“太初”。 道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个“神”或曰元始天尊,或曰太上老君。道教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祖,为无世不存,屡世皆降世为王者师的至尊天神,这与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祖一样的神化。据《太上混元圣纪》称谓,天皇时老君应运降迹,为天皇之师,号通玄先生,一号玄中大法师;人皇时降世为皇师,号盘古先生;伏羲时降迹为其师,号郁华子;神农时为帝师,号传豫子;黄帝时降世为其师,号广成子……老君虽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无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气,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以后老子曾号“经成子”,“郭叔子”、“大光明使”、“古先生”……。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尊号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宋朝又上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的学说归结为“道”与“德”。“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特性。他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产生万物。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把《道德经》当作主要经典,并规定此为道士必须诵习的功课。道教经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很多,或指理念;或指神灵;或指仙术。究其根本,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灵之物”就是神灵。道教很主要的特点之一是重生,认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离,得“道”即得“长生”。如:“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等等。 (二)道教经书《道藏》 道教所奉的经书,包罗甚广。《道藏》内不仅包括有道教的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类的经书,也包含有道家哲学及有关的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等诸家书籍,数量很庞大。第一部唐玄宗时编成的《道藏》分为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经十二部,洞玄经十二部,洞神经十二部,共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因成藏于开元间,逐名为《开元道藏》。第二部宋真宗时编纂成的《道藏》,名为《天宫道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宋徽宗时编的《万寿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金章宗时,孙明道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初,宋德方刊《玄都宝藏》增加到七千八百卷。明正统十年(公元年)编篡的《大明正统道藏》共有五千三百〇五卷。清嘉庆年间,将元庭编《道藏辑要》共二百六十八册。 郑樵《通志?艺文略》就道书性质,分为二十五类:(1)老子,(2)庄子,(3)诸子,(4)阴符经,(5)黄庭经,(6)参同契,(7)目录,(8)传,(9)记,(10)论,(11)书,(12)经,(13)科仪,(14)符,(15)吐纳,(16)胎,(17)内视,(18)导引,(19)辟谷,(20)内丹,(21)外丹,(22)金石药,(23)服饵(24)房中,(25)修养。 一九六〇年,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櫻宁先生(-),在整理《道藏》目录时,他将全部《道藏》经书分为十四类: (1)道学类:如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淮南子、关尹子等; (2)道通类:如墨子、孙子、尹文子、公孙龙子、韩非子、鬼谷子、杨子太玄、邵子皇极经世、抱朴子外篇等; (3)道功类:如吐纳、导引、存想、辟谷、服气、胎息、养性、接命、内丹、抱朴子内篇等; (4)道术类:如药饵服食、金石炉火、神丹黄白等; (5)道济类:如素问、灵枢、难经、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本草图经衍义等; (6)道余类:如黄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白猿经、遁甲、六壬、星历、占卜等; (7)道总类:如云笈七签,无上秘要等; (8)道史类:如列传、年谱、通鉴、山志等; (9)道集类:如各家诗文专集; (10)道教类:如正一、全真两派专讲道教诸书及陶弘景的《真浩》等; (11)道经类:如元始、灵宝、太上诸经; (12)道戒类:如专讲戒律诸经书; (13)道法类:如道法会元、灵宝大法、三天秘范等; (14)道仪类:如道门科范、济度金书、灵宝玉鉴、赞、领、表、忏、仪等。 (三)修道与道术 道教的信仰,大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崇拜神仙。据《史记?封禅书》讲,一是“形解销化”,即通过炼养使肉体蜕化成仙;二是“依于鬼神之事”即交通神鬼的巫术。关于神仙家,《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第二,道教追求个人长生成仙。葛洪《抱朴内篇?论仙》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教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长生成仙的主要途径是炼养,无非是由气功和药物养身而达不得病,长寿延年的特殊人。 究其修炼神仙之说,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钟离权的《传道集》他把仙人分为五个等级: (1)“鬼仙”:指仅修性不修命者,肉身难保,死后“阴神”优游于天地间,为清灵之鬼。 (2)“人仙”:指修炼精气达初级成就,能祛疾延年益寿的人。 (3)“地仙”;指通过修炼,比人仙功夫更深,能寒暑不侵,长生住世之人。 (4)“神仙”:指炼无化神者,具有种种神通异能的气功专业人士。 (5)“天仙”:指修炼神仙积功圆满,能自主生命,“阳神”脱离肉体,以“与道合真,形神俱妙”,从而超越生死,为天仙的最高功果。 道教炼养学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学说,对中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抱朴子?杂应》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修道后成为著名医药学家。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引述道书《参同契》。《参同契发挥》等,重点阐述丹家“问东妙旨”,谓“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肯定任督二脉乃炼内丹者根据内视体验而建立。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倡:“学医者宜参看丹经”,对道教内丹法有精深的阐述。 “道术”一词,道教中人称为“仙术”。在道书中流传的方法有三千余种之多,但择要介绍,正如宋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大致可归纳为十类: 第一,炼神:包括坐忘、心斋、守炼、定观、澄心、观心、守一,炼神还虚、炼神合道等。《老子问上公章句》及《老子想尔注》都强调固守精气,主张“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主张:“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在修持方面,以“收心”、“守静”为要。《太平经》指出:“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第二、行炁:包括行气、胎息、闭气、炼气、服气等。《抱朴子?至理篇》说:“服药虽是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胎息精微论》强调:“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 第三,守窍:以意守丹田为门径。其法如《申天师服气要诀》指出“于半夜之后,五更之前,仰卧床上,伸展手足,先从口中徐徐吐出浊气一二十次,然后闭息忘情,意守下丹田气海,寂然不功,良久,咽气两三度,咽时闭息,意想气咽下,入丹田中,渐觉气作声入气海中,为气行之候。闭息良久,待气行讫,开口吐气。再徐徐闭口咽三二十度。觉胸中饱满,乃冥心绝念,万虑都捐,觉口中津液香甜,为入定之俟。” 第四、存思:存思又称“存想”,即令某种现象长久出现于面前或心中。《服元气法》说:“闭目为想,开目为存。”所存想的对象有身内外神真、仙境、天宫、观世音等外,还有日月光明、云雾、五方四时之气,紫气东来等自然景物。 第五、内丹:是以先天元精、元气、元神为“药物”在身内炼丹的髙级功夫。内丹修炼强调性命双修,《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说:“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玄肤论》也说:“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故唯有道、禅双融的内丹,性命双修,最为上。从修炼形式讲,有清修与阴阳合修两种。 第六、动功:包括导引、按摩、叩齿、鸣天鼓、咽津术等。道教素重养生之道,所以很重视导引,修道者大都经常作这种功夫,在导引秘经中列出的“导引法”有千余条,各门派还各自有秘法,概而言之,有太清导引养生法、宁先生导引法、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华佗五禽威导引法等。 第七、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练功达一定功夫时为了激发特异功能,在一段时间内不食烟火食物。大略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唯饮水,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修炼法。 所以辟谷只是指不食五谷和肉类,主张内养形神、行服气、咽元和之术与服食药物。《抱朴子?杂应》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颜色好,堪风寒暑湿,大都无肥者耳,”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余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道士丁少微:“善服气,多饵药,年百余岁、康强无疾。”证明气功配合辟谷,服食药物(黄精、花生米、松子等)可以辟谷期不影响人的精神、气力。在科研方面尤其具探论价值。 第八、服食;亦称“服饵法”。所服之物大体分为草木金石类药物,或金丹(外丹)及符水(信息水)三类。在道书中记载的药物,多属中医常用的补气、补血、助阳、凉血,利尿逐水等药物,如茯岑、白术、地黄、黄连、芝麻、枸杞、天山冬、灵芝、松柏仁、松柏叶、远志、五味子、蜜等。《神家四经》说:“中药养性”,认为服之可延年益寿,辟谷休粮,轻身健体。 第九、摄养: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卧坐,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保健知识。道教的修持要求遵守戒律、斋戒、清规、禁忌,总称为科禁威仪,简称科仪。 (1)戒律:《太平经》指出:“贪财色灾及胞中诫”、“不孝不可久生诫。”所谓戒律,是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规定。要求修道练功者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之人不受戒是无缘登仙的。戒律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有三百戒,分为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秘援经文,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不得耽洒任性两舌恶口等等。 (2)斋戒:在《易经?系辞》中说:“圣人以此斋戒。”《孟子?离娄篇》上说:“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在《太上太真科》中说:“消遣世务三业为修斋。……斋者齐也,洁也、净也。……能得一者,心摄三业,能摄身者端拱不扰,能摄口者默识密明,能摄心者神与道合。如斯为主,成圣真仙。” 修道练功者,如斋戒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其次是:“摄身朝礼,离杀盗淫,摄口诵经,免妄言绮语,两舌骂詈,摄心存神,脱贪恚痴,十恶既去,十善自来,来去至极,与道合真。”修斋的主观愿望,则是“积德解愆”,“和神保寿”,“夷心静然”,“内外清虚”。 (3)清规和禁忌:道教对修持者的清规、禁忌条文很多,有许多是医药卫生常识,故不一一列举。 第十、房中术:亦称黄赤之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巫觋。《汉书?艺文志》中有关房中家著录卷,《隋书经籍志》载有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房中术中包含了中医学和性学的精华,著名道教派医学家葛洪和孙思邈、华佗等都在著作中有深入的研究和阐述。《玉房秘要》说:“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道教认为,倡导此术,可以爱啬精气,求得“还精补脑”。《养性延命录》说:“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十为之,令人益寿。”又说:“数交而一泄,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损。”这种房中术若男女双方配合得当,共同来做,是有益于双方健康的。《素女经》认为,性生活二十岁者四日一泄,三十岁者八日一泄,四十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岁者以上当闭精不泄,若体力犹壮,可一月一泄。四季交接要有所不同,春三日一施精,夏秋一月二次,冬则闭精勿泄,以效天道之冬藏其阳。 房中术在道教中称“阴阳合气”或“阴阳双修法”,修炼时采炼的是先天元精、元气和元神。后天精指淫媾之精及其它体液,后天之气指呼吸之气,后天神指思虑之神,皆屈“阴滓”,不堪作内炼的药物。明?孙汝忠《金丹真传》指出:“安师曰:物无阴阳,安得自孕?牝鸡自卵,其雏不全。我本外阳而内阴,为离为汞,非得彼之真铅,逆来归汞,何以结圣胎而生佛生仙?彼本外阴而内阳,为坎为铅,非得我之真汞,顺去投铅,何以结凡胎而生男生女?故顺则人,逆则丹,有旨哉。丹经中每言此丹房中得之,非御女采战之术,家家所有,非自身所有。”房中术阴阳法门在道教、佛教中均有修炼,但传授极为秘密,得真诀者极少。 (四)修道要诀“悟道” 道教称修炼气功为“修道”。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存在的终极因及起主枢作用,《老子义疏》说道乃“虚天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性质是无名、无形、无为,乃形而上的东西。无名,谓不可用语言概念来表述;无形,谓无具体形相,不能以感官觉知;无为,主要指无主观意志。故而道书常以“虚”、“无”、“空”表示道也。今录《圆通颂》供修者参考,以指迷津: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真空之性,圆通无碍,光辉无处不照,无物能瞒。不空而自空,空而又不空。只是常应常静,常静常应而已。修道要诀“无为之中无不为”,故能破译,何愁不能养生益寿,同时激发特异功能乎?此正所谓: 欲了无生妙道,莫非自见真心。真身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 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请访问下面的“阅读原文”参与进一步讨论。 治白癜风兰州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医院有哪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52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