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气功发展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存在一个长生不死境界”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张陵及其著作《老子想尔注》,从而开辟了气功修炼通往仙境的途径。 纵观我国气功史,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曾出现过三家气功流派。一是医家的吐纳导引术,二是早期道家的守静致虚功夫,三是大易、黄老、炉火参同派的内丹术。三家鼎立,各有春秋,共同奠定并融汇了我国古代气功学的博大体系。 特别是自唐宋以后,内丹术兴起,成为道教、丹家和养生家们修炼的“至要之大者”,出现了“唯金丹是一条修证正路”的鼎盛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内丹术与前两种气功流派有着本质的不同。前两种气功流派顺应人体阴阳和生化的自然之机,调整阴阳的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畅通,以达到强身却病、以尽天年之目的;而内丹术则是逆人体阴阳生化的自然之机,行阴阳颠倒之术,通过对精、气、神的内炼,逆转人体的衰老机制,使人体寿命大大超越了自然寿命的极限,从而实现“长生不老,修道成仙”的理想境界。 内丹术是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也是道教集静功、动功、房中、服饵等炼养功夫的综合发展。内丹家将人身比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程序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聚凝不散,并将这种聚凝不散的融合物称作内丹。 内丹家认为:由太初无形无象的“道”生出真元之气,分化了阴阳,阴阳再生成三,三衍生出芸芸万物,是为顺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内丹术则是逆而行之,所谓炼精化气,合三(精、气、神)为二(气、神);炼气化神,合二(气、神)为一(神);炼神还虚,一归无极(道)。从而达到重返本源、长生在世的理想。这就是“顺者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的内丹理论。 内丹家所讲的精、气、神,是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以神驭气,以神炼精。炼丹所处的身体部位称作丹田,性命双修是其修炼的主要内容。 内丹之称始见于南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说:“借外丹之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隋唐之际,内丹术逐渐为社会知晓,至唐末五代,研讨内丹修炼之术已成为一种风气,其中以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谭峭、陈抟最为著名,他们为内丹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元时期,内丹术取替了外丹术,盛行于社会,并且形成以道教南宗、北宗为主体的宋元内丹派,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最重要的流派。其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东派、西派、伍柳、三丰等众多支派,内丹术成为道教中人追求长生不老的主要手段。 然而,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古典文献中不仅语言晦涩,隐语连篇,借喻累牍,使人难以理解;而且又借用了外丹术大量的炼丹术语,诸如炉鼎、起火、药物、火候等等,特别是其丹道周天的运炼,既难以掌握,又危险重重,非明师指点、口授心传不可。 为了摸索出一条安全可靠的修道捷径,无数先辈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努力。例如清代黄元吉所传的内炼丹法,遵循道教传统丹法的特点,从下照气穴着手,默视阴跷(会阴穴)之气,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件功夫一时了结,可谓至精至简。 汉代后期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气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三脉七轮”的气脉学说,以及“禅定”的修持方法,对我国的传统气功起到了充实和推动的作用。例如清代道士闵小艮,根据佛教的中脉理论,首创“中黄直透法”,为气功修炼提供了一条捷径。可惜的是,这种修炼方法被当时的气功界斥之为“闹黄”,没能得到普及。 “仙道”的修持依据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圣贤们通过直觉观对生命现象的深刻认识而逐步总结出来的。我国传统的道教认为,人体本身具有两大功能,即寻常功能和特异功能。寻常功能依赖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出视觉、听觉、闻觉、味觉、触觉和意识。这些功能为一般常人所具有,属于欲神(亦称识神)所显露的阴性功能。特异功能则指天眼通、天耳通、天香(闻觉通)、辟谷(味觉通)、重身、轻身、隐身、飞升、变化等身态功能,是依据气功修炼中念力和慧力等元神显露的功能,属于阳性功能。因此,开发特异功能的途径,是阴阳颠倒,远六根所具有的阴性功能,近元神显露的阳性功能,达到六根互用的混元境界。 这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现象存在着两重性或者说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六根为基础的阴性生命,他(她)是通过六根的感知能力来确认自己和世界万物的物质存在,从而产生出七情六欲和各种思维意识活动。另一种则是以元神显露为基础的阳性生命,“仙道”的修持依据就是开发这种元神所显露的阳性生命。如果讲的更加确切直接一些,即是以元神显露的阳性生命。如果讲的更加确切直接一些,即是以元神所显露的阳性生命代替或更换以六根为基础的阴性生命。 那么,什么是“元神”呢?《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神为主论》曰:“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即先天以来一点灵光;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又曰:“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所以动者欲神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这就是说,元神即先天以来的一点灵光,是先天之性,它藏于心。有为之动则为欲神(即常人所表露的阴性功能),无为之动为元神(即气功状态下所显露的阳性功能)。 我们从其它古典丹经中也可以看到,元神又称作“先天神”,它是在接受父母的“精血”组成胚胎时即已形成并存在的。它不受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道教的内丹运炼,即是以元神为用。所谓“乃先天虚无正一之气凝结而成像者”,即是道教注重真神(元神)、真身(由元神运炼出来的圣胎)修炼的真实写照,决不是什么虚幻。 中国侠门是在我国明末清初创立起来的武林门派。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武术和气功趋于成熟和完善的历史高峰。以李秀英为代表的侠门先辈,对明清之际各门派的武术、气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侠门内功秘传大法之一的“灵光大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综合古往今来的修仙之路,必须要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筑基炼己,以修持命功为基础,通过炼精化气,恢复破损之体,为彻底改变肉体的阴浊之质,变凡体为仙体做好能量方面的准备。二是“致虚”,不致虚无以彻见本源,显现元神。同时,侠门在黄元吉和闵小艮等先师的启发下,对“灵光大法”的修炼程序和步骤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下表为“灵光大法”的修炼全程: 坤道筑基功(断龙秘法) 乾道筑基功(降虎秘法) 灵光修炼(五部通灵法) 空中求灵(灵光神通法) 灵光圣胎(长生入视法)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致虚”是从“炼精化气”的筑基阶段直接过渡到“炼虚合道”的中间过程,跨越了传统内丹术“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两个修炼阶段。这一中间过程的具体修炼法门,即是以五部要穴的开通为特点,尤其是以开通“会阴穴”为主要特色(此穴在佛道两教是绝对禁止打开的)。修习者在百日筑基之后,只要贯通了小周天,无论是否见到性光,均可进入五部要穴的开穴修炼;促使修炼者快步迈入“炼虚合道”阶段,在“虚无空定”的气功状态之下,自然会彻见本源,显现元神灵光,哺育灵光圣胎。这与传统内丹术“以神为运用”的修持原则并不矛盾。 自古以来求道修仙者众多,但修成者甚少。究其主要原因,皆因难以致虚。为了达到致虚境界,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总结出一大堆繁杂而又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口诀或玄机。诸如“十三虚无”、“禅坐真机”、“空不空玄机”,以及各种修心、加持、助功等等法门。孰不知,人练法而法也炼人,开通人体的五部要穴之后,使修习者的身心直接与宇宙沟通,浑为一体,这种至精至简的方法,前人探索了近千年。而开通“会阴穴”的法门,时至今日的气功界,仍然是默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会阴穴古称阴跷穴。按丹经所言,此穴是任督二脉的总枢,冲脉的起点。《张紫阳八脉经》曰:“阴跷一脉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窍。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开花,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医学和气功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特撰《奇经八脉考》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他认为:“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阴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与眼的功能极为密切,因此亦有眼根在会阴之说。 张紫阳和李时珍在论及阴跷穴时,虽然是与阴跷脉混而兼述,但其位置明确,功能详备。例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前、膀胱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并且感叹地说:“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 明代尹真人高弟所著的《性命圭旨》,将阴跷穴明确地定位于会阴穴位置,并将其称之为虚危穴。会阴穴的异称、位置和功用也散见于其他的丹经之中。如《天仙正理浅说》将会阴穴称为“尾闾界地”,云:“尾闾者,二十四脊椎骨下尽处。界地者,三岔之路,上通丹田,下之前通外肾,下之后通尾闾。”《大洞玉经》又将会阴穴称之为“伏梁下户”。“……伏梁下户是大小肠穷相近间隔处当中。秘诀云,伏梁下户,在阴囊之后,肛门之前,二阴中央也。”《道法会元》将会阴穴之气称之为“太乙”,云:“太乙者,乃会阴穴至阴之气也,其穴在谷道、水道后,正陷于其气。” 从以上的经典论著中我们可以得知:会阴穴不仅是人身通气、八脉之总枢,乃眼的根系所在。此穴上通泥丸,下透涌泉,是生精造精之窍,真气的聚散皆以此窍为转移。血脉周流、全身贯通、气血流畅、百病亦无、容衰返壮、延年益寿,皆于此生,为全身通气之宝地。故而《黄庭经》云:“闭塞命门保玉都者此也,闭子精路可长活者此也。”《性命圭旨·利集》云:“……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有无交入也在此处,子母分胎也在此处。”正如《翠虚篇》所总结的那样:“此穴干涉最大,系人生死岸头。” 内丹术将会阴穴视之为“地户禁门”,只因先圣曾有言“天门常开,地户永闭”,便成为历代丹家必遵之法旨。为什么地户要永闭呢?《黄庭经》对此进行了解释:“盖真阳初生之时,形如烈火,状似炎风,斩关透路而也必由此穴经过。因闭塞紧密,攻击不开,只得驱回尾闾,连空焰赶入天衢(内丹术认为人体中有四个真气聚集和运行的通道,称之为气街。这里所指的天衢即上丹田头部气街〈脑〉),往上奔一撞三关,直透顶门,得与真汞配合,结成丹砂。非拘束禁门之功,而谁欤。”《天仙正理浅说》也对此进行了论述:“昔曹老师先上蒲团,先得大药。用七日之功,到五日之间,忽丹田如火珠,直驰上心,即回下驰向外肾边,无窍可出,即转驰向尾闾冲关。此皆真气自家妙用,非由人力所至。”由此看来“地户永闭”的原因是为了进行丹道运炼的需要。所以《参同契》云:“筑固灵株者此也,拘束禁门者此也。” 佛教密宗将会阴穴称之为密处和铁门。其位置处于中脉的底端,是人身阴经的汇聚点;它与中脉的顶端、全身阳经的汇聚点百会穴遥遥相对,从而构成人体的阴阳两极。密宗认为,人身会阴处(密处)贮存着不尽的能量,称之为“灵蛇”。气功修持的关键是激活这条眠睡的“灵蛇”,使其在以中脉为轴的七轮之间游走,以使冲天脉结,贯通天顶。因此,密宗虽然对密处的修持十分重视,但也不主张开启铁门,而提倡密处永固。 侠门认为:无论是道教的内丹运炼,还是佛教的禅定修持,都是为了达到“六根互用”和“八识归元”的致虚境界。只有在致虚境界中,才能开发元神,凝结成象;才能明心见性,达到极乐的彼岸。两教教义和气功修持的途径虽然各异,但殊路同归,均是为了达到开发先天本性(元神)之目的。 道教的内丹术,无论是南宗的清静丹法还是北宗的清静丹法,虽下手之初或先修命或先修性,但都是以“心为君”,强调离诸妄想,虚心实腹,返还虚无之先天。先天既返,元性才能显露,元气才会产生,元精也会随之旺盛。如果修心不纯(炼己不纯),不返先天(虚无境界),则药源不清,不能结成金丹。因此,“炼己还虚”均被南北二宗视之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然而,身处人欲纵横的凡世,酒色财气的诱惑,七情六欲的干扰,若不是德才兼备、极度聪慧的上智之人;若不是在人生旅途中遭到重大打击和挫折而看破红尘之人,“炼己还虚”谈何容易? 内丹术本源于外丹之术,我们从其大量的外丹术语中即可理解这一历史渊源的关系。内丹家将人身作为炉鼎,以自身的精气为药物,以抑制“欲神”(修心)为纲领,采用渐进之法开发元神,充分显露出古代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性。“灵光大法”则是以自身为鼎,宇宙为炉,通过五大要穴系统的全面开放,特别是会阴穴的开放,使修炼者的身心直接与宇宙沟通,快速进入天人合一的致虚境界;并调用宇宙间的巨大能量(炉火),熔炼凡体的阴浊之质,恢复和培育元神的先天之性。正如《青华秘文》所云:“元性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精气神本来是相依并存,灭则皆灭,“真灵之体实从虚无里胚胎”(李涵虚),何必只局限在体内有限的空间里,苦苦运炼金丹! 由于“灵光大法”特殊的修炼程序和结构,免去了很多有关炉鼎、药物、火候等内丹术语的解释,也避免了很多有关性光显现层次等方面的阐述。如果谈到“灵光大法”的修炼秘诀,概括起来只有两个方面: 1、五部要穴的开通秘诀 五部要穴的开通如此重要,致使一些修习者产生了一种思想压力。其实五部要穴的开通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好开穴时的心态。气功修持的总要诀是“松静自然,自然而然”,开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修炼开穴时,恨不得马上就打通要穴,有意识地去执意追求;由于意念过重或过于专一,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是会阴穴的开启,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在心情愉快平静的情况下突然被开通,这便是开穴的秘诀之一。 其次,五部要穴的开穴顺序也很有学问。首先要打通会阴穴,然后再依次开通百会穴、天目穴、涌泉穴和劳宫穴。只要一打通会阴穴,修习者马上便可进入“定静空无”之功境,奇经八脉、中脉系统和全身的十二正经随之便可很快地贯通,并且能够激发出天眼功能;百会穴、天目穴等其余各穴的开启,均可水到渠成。以上两点便是开通五部要穴的真机秘旨。 我们通过筑基功的修炼,自身已经具备了开穴的动力(真元之气),再加上密咒这一利器的配合,要穴必开无疑。五部要穴全部开启之后,呼吸自然会得到调整;淡泊无欲之心态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对以后的仙道修为自会融化贯通;对宇宙、对人生之真谛的理解自会彻悟,修习者将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质的飞跃。 2、“回光返照”的千古秘诀 凡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气功理论有初步了解的修习者,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即“眼”在气功修持中极具重要的作用。 从佛教的气功理论而言,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方面,是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唯识学观点来阐述的。在这八识中,将“眼识”和“耳识”排在最前面。从佛教气功修持成就而言,“五眼”、“六神通”、“三身四智”所涵盖的特异功能,“眼”的特异功能(即从“肉眼”至“佛眼”)贯穿于始终;并把“眼”的最高特异功能“佛眼”视之为获得“大圆镜智”、生成法身的最高成就。不仅如此,大量的佛教经典都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五眼”、“六神通”和“三身四智”等特异功能,皆以眼根和耳根而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藏密噶举派的“四脉七轮”之说。其中的第四脉“噶底水晶之管”、“从肉团心后上行至后颈窝,分二支经左右身后入于左右两眼瞳仁”(《藏密噶举派大圆镜智普及研讨》)。难怪当今气功师有从“眼”的修持来挖掘和整理古典气功,看来确有卓见。例如唐坤国、陈治亲所著的《天目功》即是实例。 道教的六根直觉观也是将眼和耳排在六根之首,并对“眼”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气功修炼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现举几例如下: 《西岳窦先生修真指南》:“经曰:眉下五轮,全在定中起。五轮者,眼也。有血轮、气轮、水轮、金轮、瞳轮,谓主息入定中作也。真人曰:定中运水火于目中也。故崔公以眼为镜,要得之五力,乃大道之源,皆在眼力也。白睛属肺,赤脉属心,黑睛属肾,睑黄属脾,中有一点莹明者属于肝,五藏精华聚于眼也。” 《灵枢·大惑论》:“眼是由五脏六腑的精气而成的,也是营气、卫气与寄附其内的魂、魄循行流动产生神气的地方。……眼是心的使者,心是神归宿的场所。” 《胎息经》:“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矣。” 《青华秘文》曰:“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 《周易参同契》曰:“原本隐明,内照形躯。”清朱元育注:“生身受气之初,本来一点灵明(指元神),人人具足,只因后天用事,根寄于尘,尘转为识,日逐向外驰求,未免背觉合尘,认奴作主,故必须时刻收视返听,一点灵明自然隐而不露,深藏若虚,从此默默内照,方知四大假合之躯,总归幻泡,当下便得解脱矣。”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天尊曰:忘于目则光溢,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是谓太玄。” 《道法会元》卷一八九载:“夫人之元辰(指元神)外寄于目,内藏于心,目则外视于万物,心则内驰于万机。心目所驰,神亦奔往……人能收心返照,内养形神,则元辰自见矣。” 从以上古典文献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眼是由五脏六腑的精元之气构成的,也是神气产生的地方。眼不仅具有能量,也是元神出入游动的场所。 (2)眼与元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元神虽然归宿于心,如不抑之于眼,元神则游于眼而役于心,使心内驰于万机,不得安宁。 (3)如果能够抑制于眼,再泯之于耳,达到“耳目俱忘”的气功状态,即可内养形神,进入还虚的上乘境界。 “心”,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性命圭旨·亨集》),“心通,万法皆通;心静,万法皆灭。此一门如来真定者也。凡修道者,先修心定之法,即得定法,还丹不远,金液非遥,仙道得矣”(《诸真圣胎神用诀》)。然而,心定或心静,必先制两眼,这便是“眼”的第一个千古秘诀。 “回光返照”又名“内照返观”。光,即目光。敛光向内,即名回光。以神守中,谓之返照。《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曰:“故回光,即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无返乾之功,只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矣。”这便是“眼”的第二个千古秘诀。 总之,“眼”在气功修炼中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安神定心的致虚功能,二是化阴增阳、储能凝能、培育元神(圣胎)的能量功能。在“灵光大法”的筑基修炼中,充分发挥两眼所具有的这两大功能,要求修习者的两眼、天目和双耳同时收视返听、回光返照。特别是进入“炼虚合道”的育胎阶段,运用两眼的能量功能进行“内照返观”,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我国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传统宗教。气功修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长生不死,即身成仙”。这也是道教区别于其它宗教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最起码、最普遍的美好愿望。 所谓的“神仙”,是古代方士或道士们理想中超脱凡世、神通变化莫测的长生不死者。又称之为神人、仙人或真人等。《释名·释长幼》称“老而不死者为仙”,因其具有神通变化,故称之为神仙。 神仙之说始见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葛洪《神仙传》则谓仙人“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真人之称则始见于《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淮南子·本经训》:“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唐代以后,历代帝王多以真人称号授与某些历史人物或当时的著名道士。例如唐玄宗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元世祖封丘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道教中也以此尊称历代的祖师,如称张伯端为“紫阳真人”、王重阳为“重阳真人”、吕洞宾为“纯阳真人”等等。 据《性命圭旨·元集》记载,吕洞宾曾经考察过列仙谱传,始知从古至今,成仙者千万余人,拔宅者八千余处。因此,吕洞宾非常感叹地于景福寺壁题诗一联,云:“莫道神仙无学处,古今多少上升人。” 为了使实修者少走弯路,直入大道,现将“灵光大法”修炼全程中各个阶段的重点、注意事项,以及各阶段的相互联接开示如下,以供参照。 通过“灵光圣胎功”和“弃壳升仙法”的持久修炼,“灵光圣婴”(元神)日趋哺育成熟,自然会从百会穴处冲举飞升。冲举飞升时修持者会感到全身的气光从脚下向头顶突然涌去,六根震动,三光(即紫光、金光和红白相间之光)布满眼幕和头顶;同时还会感觉到身体在不停地抽搐和颤抖,随后便浑身麻木,失去所有的知觉。 当修持者再次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微凉清爽,并伴有一种飘浮感时,即可发现,自己已经飘离在自己肉身的上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肉身虽然脉搏还在微微地跳动,呼吸也好像似有似无,但却像植物人那样失去了所有的意识活动能力。而你的第二条新生命——“灵光体”(元神),具有你原有的各种思维意识和身态活动的能力。你可以靠近你的肉身进行观察,你可以用意念的速度上天入地,到你想要去的任何地方去;你也能用意念之力暂时停留在某一个时空;你自己(灵光体)知道什么时候返回肉体,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再一次冲举。修道至此,冥冥朗朗,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和限制,肉身实质上已成为你暂时寄居的场所而已! 当你返回肉身约一分钟之后,你又成为了“你”。 实修者修持到“灵光圣婴”(元神)能够冲举飞升之时,将面临着两种修持成就的选择。一种是彻底脱离肉体,达到古人所讲的“弃壳升仙”的天仙境界。另一种则是“长生久视”,实现古人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置身于世的美好理想。而这两种生存形式的修持选择,均是在“灵光圣婴”转变成为金色或紫金色的灵光之体之后,再进行最后的抉择。 “灵光大法”的修炼全程需时六年。百日筑基,当年开穴;二年获得灵光神通,三年获得圣婴成就。由于实修者的天赋不同,其功力层次一般可分为三等。掌握本门武功绝技,并且能够发气制人者,侠门称之为世侠(即民间所传颂的侠客);掌握灵光神变成就者,侠门称之为灵侠(即民间所传颂的剑客);获得灵光圣婴成就者,侠门称之为天侠(即民间所传说的仙人)。这些称谓如今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也不必深究。 作为侠门内功秘传大法之一的“灵光法仙术”,虽然与炼金丹之理相同,“圣圣真真,无不借金丹之理以喻明夫仙道”(《天仙正理直论》),但侠门功法不属于佛道门庭的范畴,它是超于宗教之外的仙家实修功夫,对此不可不加以区分。望有缘获得此法者细心参悟,心合妙机,意通道法;心诚志坚,持之以恒;早日功德圆满,归一合道,顺利完成生命再造修持实践的整个过程。 侠门内功秘法----周天功(上) 《周天功》原名为“元始丹坤亚方术”,相传为老子所创。后经历代宗师深修细悟,日臻玄妙,嫡传于道堂,鲜为人知。 此法最大的特点是不进行任督二脉的小周天运炼,而是通过六种不同的周天修持,即可达到人不炼丹丹自成,人与宇宙混元一体之境界,为后人提供了仙道修持的又一捷径。 由于《周天功》具有功法严谨、要求严格、简明易学、功效显著;主张悟性达理、性命顿悟直超、在坚持中求进步而自知再修之法等特点,被侠门收录于本门内功秘法之列,亦有“周天遁四术”之称。 应传统养生爱好者的要求,现将全套功法和盘托出。 一、强身功 (一)独默天地 面对北斗星自然站立,两脚站立成外八字形,两脚间距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心解神安,两臂自然下垂,五指自然伸展(图1)。如此静置片刻之后,开始做以下各式动作。 (二)吞星吐河 嘴唇微张,牙齿微开,舌尖轻轻抵住下牙床。吸气时,气流要缓匀,勿急勿躁,意想北斗星化为流水存入腹中丹田;呼气时,提腹丹田之气(即凹腹),意想口中吐出一股泉水,注入并推动银河巨浪翻腾一样(图2)。一吸一呼为一遍功,持续吐纳18—36遍之后,仍然保持此态热不变,心静神安地静置约二分钟,再接做下式动作。 修炼重点:此式采用的是逆式呼吸之法,即吸气时腹腔眠凸起;呼气时腹腔凹陷。吞吐时,舌面不能随吐纳起伏,并注意与意念的紧密配合。 (三)大鹏腾空 舌尖轻抵上腭,牙齿微开,口唇闭严,两臂抬起与肩平,成为一条直线,掌心向下,五指并拢,自然平伸,神态安详(图3)。吸气时,脚跟提起,两臂屈肘,手腕下弯,五指自然分开,指掌自然地随两臂高展过头六寸左右。动作要舒缓,不可突然(图3、图4);呼气时,两脚跟落地,双肘渐直,手掌渐翘,五指自然向上,双掌下落与肚脐水平即可(图4、图5)。起落要随呼吸的节奏进行,如同大鹏展翅腾空一样。一吸一呼(即一起一落)为一遍功,共做18遍功。 “大鹏腾空”做完之后,恢复自然身状身态,原地迈走边轻微地跺脚,两臂同时随步伐前后摆动;前摆之臂与身体的角度约75度,后摆之臂与身体的角度约45度,呼吸略急促(图6),持续活动约一分钟左右,接练下式。 修炼要点: 1、此式在修炼过程中,唇齿不动,舌头要平实不能颤动,只用鼻子进行呼吸。吸气时要匀缓,呼气时要急促,同时要意注腹丹田。 2、呼吸与两臂、两肘、两掌腕、两脚跟的动作,均要做到协调一致,舒展大方。 (四)推山填海 面对北斗星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与肩同宽,双目微闭。意想自己体如青松,迎风斗雪;好像面前有一座齐天大山,伸手即触。山后是一片大海,白浪滔天,无边无际(参看意境图7)。 吸气时屈肘伸指,屈肘时要稳缓,掌心向前,五指叉开略曲,手背遮放于肩前相距约二寸许;唇张齿开成椭圆形,舌后缩,舌尖微微向下,气流随吸气之“哈(hā)字音涌入咽喉,急吸快止。与此同时提肛、收腹、扩胸、容气于胸腔(参看意境图8);呼气时,双臂突然推直,掌心向前,五指不变,掌随气出,快速而迅猛,呼气发出“噗(Pù)字音,牙齿微开,舌头后缩,唇如小孔,以胸腹力绷之势呼出,要突然喷射,由急到缓,口齿不变,尽力呼净(参看意境图9)。持续修练18遍—36遍功。 意念配合:推出之意在倒,意续山倒听水声;山倒之声为“嗵”(tōng),填海之声为“哇”(wā)。 收式动作:双脚自然叉开,双手卡腰,脚跟站定,左右转向活动腰部。之后,自然踢脚约一分钟,再接做下式动作。 修炼要点: 1、- -#-!-Chun、齿、舌与呼吸及发音的要求,在此式修炼中很严格,要认真做好。 2、双掌的推出与曲收均要与呼吸相协调,富于节奏感。动作不宜过急或过缓,身体可随推缩和呼吸进行前后适度的摆。但腿要直,脚要稳。 (五)仙指画图 面向北斗星自然站立,两脚站成外八字形,两脚间距与肩同宽。意想身体如同风摆柳树,神态轻松自然,目米前视(图1)。双臂伸向上前方,肘自然弯曲,拇指和食指结成圆,中指自然伸出,四五指弯曲而不触手掌,高举于头顶七寸左右,成或写或画神态(图10)。两中指相距六寸,向外画圆,画出的圆直径为一尺六寸左右,谓之反向构卦(图11)。画圆时,身体的重量应放在前脚掌上,上身随构卦动作微微摆动。 意念配合:画圆时,意想指端发出白光,画出的是银光闪烁的光环。 收式动作:画圆约两分钟之后,双臂曲于胸前,双肘环身前后摆动,开胸扩气(图12;并作三次深呼吸。然后再原地漫步约一分钟,接做下式动作。 修炼要点: 两中指画圆时,要提肛收腹扩胸。用鼻呼吸要和画圆相协调,富有节奏感;气流要匀缓,勿急忽躁,与意念活动紧密配合。 (六)水中摸玉 面向北斗星自然垂立,双脚叉开与肩同宽。意想双膝没于青山中的泉水之中,好似耳闻水声,目睹山水秀色。弯腰下蹲,头要顺其自然,勿过仰过低,目眯视,唇齿自然张开,舌尖抵住下齿床;双手自然伸入水中,叉开五指,两手拇指相距九寸左右,意想水中有一块长三尺三、宽九寸九的白玉,手抚摸在玉的上面,双手左右移动,双脚站稳,身体随之晃动,若可见可感(图13)。双手左右移动抚摸18遍—36遍之后,续练收式动作。 收式动作:闭目仰头深呼吸九次,然后挺身卡腰正倒走,以九步为妥。 修炼要点: 口鼻呼吸要匀缓,似有节奏,要与摸玉的动作协调一致,把意念专注于摸玉的柔涩之感上。 (七)具形周天(分为三式进行修炼 1、头顶红日 面向北斗星自然站立,两脚叉开站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与肩同宽,双肘弯曲约83度,五指并拢,掌心向上,自然向前平伸,仅小指侧端处相连。相连处距中脘穴六寸左右,小臂不靠身。唇闭齿张,目闭而上视,舌后缩,舌尖悬空无触;呼吸要自然平和,缓呼缓吸似若睡眼,但呼气与吸气之间的间隔需达三秒钟,鼻吸鼻呼(图14)。 意念配合:意想头顶上方六寸之处有一轮红日。意想15分钟至70分钟之后,即可停练。没有收式动作,随心意活动即可。 修炼要点: (1)注意此式“唇闭齿张,目闭上视,舌后缩,舌尖悬空无触”的体式要求。“唇闭齿张”即嘴唇闭拢,但上下齿不相抵。“目闭而上视”即两眼虽然闭合,但两眼球要向头顶上方观想意念中的一轮红太阳。 (2)头顶百会穴若有热、凉之感,或似小旋风旋转的感觉,均属正常反映。若出现头晕,乃为插入杂念所致。 (3)百会穴处若于皮里皮外似有小虫子蠕动,效果为佳。若眼前闪光或闪现奇异景物为正常,若有光环为最佳。 (4)当百会穴出现上述正常或者最佳感觉之后,便可接修第二式,也可跳级而直接修炼第三式。 2、胸腹蓄气 面向北斗星自然站立,两脚叉开站成外八字形,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两肘弯曲79度左右,掌心向内(朝怀中),五指并拢,两掌指相抵,与中脘穴相对,距离约为九分左右,小臂不靠身体(图15)。唇闭齿张,舌尖轻舔上腭,闭目而上视。呼吸自然匀缓,如似睡眠,鼻吸鼻呼,勿急勿躁。 意念配合:以意念领真气运行,意念和真气不能脱节,要意气相连相随。从百会穴领气入上星穴,过印堂穴,走素穴进入人中穴,再穿过承浆穴至入迎穴后到天突穴,意念领气终止于天突穴。随后,真气自会下行;真气不行心脏后自然分行,进入肝肺,后会合于胃,再分入肠脾,会合于肾,最后归回于腹丹田(参见图16)。
........................................................待续........................................................... 白癜风症狀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67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