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锦州声震中国武林之奇人张奇

发布时间:2017-4-2 7:07:31   点击数:

闭关修炼12年后,65岁的张奇重出江湖,带领门下弟子先后参加武汉、香港、澳门举办的国内、国际武术大赛,一路夺冠,摘得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武当剑和名家表演多枚金牌、全能第一名……拿奖最后拿到手软,这情景一如12年前。

墙内开花墙外香。生于北镇、身为中国武当三丰自然派第25代掌门人的张奇,是全国十大武术名家之一,在国内乃至国际的武术界早已赫赫有名,但在锦州除了习武之人,大多数家乡人仍对他鲜有所知。

前不久,张奇回北镇探亲,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武术大师。浓眉大眼、四方脸、一身侠气,年过花甲的张奇看上去颇有几分仙风道骨。在家中宽大的木制榻椅上,张奇喜欢盘腿而坐,3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妙语连珠、娓娓而谈,精力充沛得让记者几乎忘了他的年龄。

■为学武,他七跪师门

在医巫闾山脚下,有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西赵屯。年,张奇就出生在这里。

张奇出自书香门第,祖父张振东是私塾先生擅书法,父亲张玉山工书画,他们希望小张奇也走这条路,但这孩子似乎天生就与武术结缘。小时候,他最爱看的小人书是《三侠五义》和《岳飞全传》,书中的侠义英雄吸引着他那幼小的心灵。每天放学做完作业,他头一件事就是在院子里舞拳踢腿,比划几下。村里但凡来了打拳卖艺的,他就拼命往里钻,看得入迷甚至忘了吃饭。

13岁那年,张奇请求家人给自己找师父,大人以为他随口说说没当真,后来拗不过孩子软磨硬缠,最终打听到当地有位拳师叫刘荣廷。张奇高兴坏了,他一连7次登门拜师,“每次磕几十个头,跪了7个早上”,但刘荣廷冷漠得只留给他一个背影。拜师不成,张奇一股火上来病倒了。其实,刘荣廷早已看出这个少年的诚意,闻听张奇生病,他亲自过来看望并当场表示收徒。

初得名师,张奇喜出望外,每天跟着师傅苦练,白天上学,夜晚习武。但练武是件苦差事,刘荣廷教功严谨且苛刻,仅面壁静站一项,就让张奇站到四肢麻木方可停止,每日如此,坚持了8年之久,拳术和刀剑技艺也大有长进。

年,张奇应征入伍,来到内蒙古巴林草原,历任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等职。塞外条件艰苦,军务繁忙,但他坚持练武,每天夜晚战士们酣然入睡时,操场只有他一人苦练的身影,不论冬夏,从未停止过。

为此,张奇还遭受过白眼和非议,说他“不务正业”。“我性子直,和部队领导理论过好几次,武术强身健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国粹,怎么成了‘不务正业’?”张奇心里觉得委屈,百思不得其解。他放不下武术,愈加勤奋工作,多次受奖立功,不仅澄清了风言风语,也赢得了首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人称“铁臂张”,33岁接任掌门

张奇有个习惯,每到一处,便四处打听当地的武术拳师,一旦打听到了,他便诚心登门拜师。

拜师学武不能靠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靠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耐力、韧性和持久精神。而这些,张奇一一做到了。他先后得到刘焕军、万籁声、刘理真、贾忠义等9位名师、高人和隐士的真传,练就的三节棍、五虎枪、七节鞭、八卦剑、春秋刀样样皆通;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般般在手。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练成了武林界视为奇门绝技的铁砂掌、铁臂功。

说起“铁臂功”,原本是武林中上乘功夫,武僧、道士中也只有少数几个护山弟子才能学得。师傅见张奇品行正、悟性高、肯吃苦,便破例把“铁臂功”的秘法传给他。

开始练习打桩时,双臂青肿,火烧火燎,疼得钻心。他按师傅给的秘方抓药熬汤冲洗,然后再练。就这样,他忍受一次次钻心的疼痛,以惊人的毅力,用血汗泡出了“铁臂功”。掐指一算,张奇整整用了9年。

33岁那年,张奇武功终告大成,接任武当三丰自然派第25代掌门人。

一次,《前进报》记者来部队采访,领导无意中说起军中有个武术奇人,记者很是好奇,亲眼见识了张奇的铁砂掌和铁臂功后,以此作了专题报道。随后,《解放军报》、《内蒙古日报》也分别进行了报道。

“铁臂张”的美誉像长了翅膀,顷刻间传遍了内蒙古草原,也引起了沈阳军区一位首长的注意。这位首长说,我们部队正缺武术教官呢。于是一纸调令,将张奇从内蒙古草原调到大连陆军学院侦察训练大队。武术教官一职,对于张奇真是如鱼得水,他将民间形意拳、少林连环拳等武术精华运用到现代侦察捕虏训练中,培训出一批批生龙活虎的擒拿勇士,在对越反击战中有几十人荣立战功。

“挥臂钢柱断,落掌巨石开”。每次中外军事代表团来部队参观,张奇的表演总是让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加拿大军事代表团团长莱沙德少将看后,惊讶得连声赞叹“中国军人的武功,是天下第一流的!”朝鲜代表团参观后,郑重地将一枚朝鲜高级别的军功章——金日成英雄红旗勋章授予了张奇。前苏联代表团看了他的惊人武功后,授予他一枚列宁奖章。《中国体育报》、《武当》、《精武》等10余家报刊杂志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很快,张奇的名字在武林界传开。

■从农民到教授,他的弟子遍布海内外

一招“青龙摆尾”,用木剑挑开对方手中八尺长枪,只一瞬间,张奇手中的木剑已顶到对方右肋上,引得对方连连惊叫。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情节,也不是武术比赛上的场面,而是发生在张奇家中的一幕,连连惊叫之人却是韩国民间武术学会会长赵英俊,他远道而来,本想与张奇一决高下,最后却要向张奇磕头拜师。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听来依然让人兴奋、拍手叫绝。

张奇的名气大了,仰慕拜师的人也多了起来。他膝下弟子多达余人,不少人成为武林名家高手、省市散打冠军和厂矿学校的武术教练。而抱有强身健体的想法来拜师的人更多,从体弱多病的农民到老教授,都曾到张奇家中拜师学艺,其中不乏海外慕名前来的学武者。

86岁的姜巧英是大连金州的一位普通农民,16年前,她患了一身的病,但现在老人很健康,这都得益于跟张奇学了气功和太极拳。“刚来学时,老太太都已经70岁了,身体不好,我以为教不好她了,想不到老人坚持下来,现在腿脚还很灵便呢!”

上世纪90年代末,张奇曾受邀访问泰国,受到泰国总理川·立派的热情招待,在泰国讲学期间掀起了“张奇武术热”,被泰国媒体称为“天下一流的奇才、鬼才”,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有几个曼谷学生,他们过去是学泰拳的,来之前特别傲慢,想看看中国武术到底有什么深奥之处,看了我的武术后彻底服了,现在一心苦练我教的太极拳、八卦掌和武当剑。”

■剑胆琴心,多产作家

一般人都认为,“舞枪弄棒”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习惯上称武林中人为“一介武夫”,张奇却不然。

早在年的春天,21岁的张奇就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北镇是我的故乡,小时候常听老人讲闾山侠盗的故事,练武时也听师傅们讲了不少高僧大侠们的奇闻轶事,让我对身怀绝技的前辈们产生了仰慕之情,我把这些故事记在本子上,时常翻看自我欣赏。看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有了写书的愿望。”

几年内,张奇搜集了多个武林故事,并逐个整理成文,出版了《闾山侠踪》、《武当先祖张三丰》等6部武侠小说。笔下的故事“传奇而不离奇,通俗而不庸俗”,而最珍贵的一点便是真实,书中选材均是经过大量文字和口头的多方印证,翔实确凿。为了写好古镇神尼这个人物,他不惜自费远赴外地了解情况。

武人著武书亦是张奇的优势,书中许多关节要语,不仅包含着他的练功和技击体会,而且蕴藏着武当自然派功夫的传世妙理。而在武友单俊华看来,真正驱使张奇文武齐进的本质动力,则是他由来已久的“抢救国宝,光大中华武术”之志。

年,张奇脱去戎装,在辽宁师范大学体育系做了武术教授,开始潜心研究中国武术理论和武术的发展史,搜集整理武术、气功、长寿和道家秘法等大量资料。20余年里,他写出了余万字的武术心得,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

多年置身道家武训之中,“顺其自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张奇。他的处世同他的武风一样,追求淡如清泉,畅似流水,平中见奇。当连续多年斩获国内国际武术比赛大奖后,张奇决定闭关修炼,长达12年之久。

身为北镇人,张奇始终眷恋着家乡的山水和父老乡亲。年,张奇拿出自己的家底,投资修建大朝阳三清观上院三座大殿,立张三丰祖师金身一尊。为感谢张奇的善举,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其立碑两座,深得人心。

千帆过尽,如今在张奇眼里,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丹道,即人格的修炼。“练武只是让你战胜了对方,而只有修心才能战胜自己。”张奇对记者说,接下来只有一个目标,即“做真人”,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外练神风铁骨,内养浩然正气。(记者李昭昭)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有什么办法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68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