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修炼系列文章我的经历21

发布时间:2017-6-5 19:26:36   点击数:
点击上方蓝字   修炼者出现比较明显、稳定的身体虚无感就是“炼神还虚”。提到“还虚”,一定会有人问,什么是“炼己还虚”?什么是“炼神还虚”?其实,这两种“还虚”有很大的差别:“炼己还虚”中的“己”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五行学说所讲的中央戊己土中的“己”,是代表修炼者的心意。“炼己还虚”是指刚学练功的人初步入静的那种状态,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筑基前的筑基。处于这种层次的练功者是没有任何功夫的,比如说,根本就没有发放外气的能力;“炼神还虚”一般来说,是通过“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的长期修炼而达到的,或者是得到高功夫师父加持而成就的。达到“炼神还虚”层次的人,已具备较高的功夫,能够比较持久地为人发气治病而不损伤自己的身体。这两种“还虚”就练功者本身的体验来说,也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身体有没有明显、稳定的虚无感。俗话说,“有意练功,无意成功”,这句话用来描述“炼己还虚”和“炼神还虚”非常恰当:处于“炼己还虚”阶段的人,是需要你去“有意练功”,而且无论你如何有意去练,都进不了好的练功状态,也没有明显的气感效应;达到“炼神还虚”阶段的人,堪称是“无意成功”,无论行住坐卧,只要身心比较宽松,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很好的练功状态,身上也有明显的气感。

  真正进入“炼神还虚”的标志是“中脉通”。“中脉”是什么啊?据我亲身体证,“中脉”并不是一条具体的气脉,而是人的络脉系统。修炼到中脉开通时,是整个身体出现明显的气化虚无感。这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气非常充盈的情况下,络脉系统也比较深度充满内气而出现。络脉系统的分支无穷无尽,层次复杂而细微。随着功夫的深入,自身的虚无感会越来越强,这是络脉系统在不断地深入气化。

  许多人经常问“入静”和“入定”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两者的最大区别是修炼者的身体有没有明显、稳定的虚无感。“炼己还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阶段一般都属于“入静”;进入“炼神还虚”阶段就属于“入定”了。“入静”有什么标准呢?“入静”绝不是一念不生,而是虽有念头但不烦躁,也即是心平气和;“入定”有没有念头呢?纵然进入甚深禅定,也会有念头的,只是念头相对少一些,这有六祖惠能大师的一首偈为证:“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有的人说,“我一练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晃就过了几个小时”……这可不是入定。“什么都不知道”那是睡大觉啊!

  为什么跟我学功的人不用特别修“炼精化气”这一层次呢?因为每一个人的经络系统是相似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体场”。一般人的“人体场”比较弱,功夫高深的人“人体场”非常强。彼此思想境界接近时,也即是心态比较同步时,双方的“人体场”会融为一体。“人体场”较弱的一方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反应,这是因为他的“人体场”迅速增强了;“人体场”强的一方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因为自身的“人体场”多少也增强一些。修炼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知道,“内气”和“外场”是同一整体:“内气”增强“外场”就会增强,“外场”增强“内气”也会增强。所以我们可以用“带功”的方法使学功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炼精化气”这个层次,而直接转入“炼气化神”的修炼。带功时我要求身心宽松、并强调不要特别入静,这是因为身心宽松时意识没有特别的执着,“心理场”正好与“生理场”处于比较良好的叠加状态。为什么还强调不特别入静呢?因为入静也是一种执着啊,它会将你的精神固定在某个位置或某种想法上,这时,你的“心理场”也是严重的偏转或定型啊!

  为什么我强调修炼要忏悔自己的“业障”呢?“业障”是什么?“业障”就是妄想、执着。忏悔“业障”的作用是放下种种思想包袱,使精神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其作用也是为了“心理场”和“生理场”良好叠加啊!

  网络上有些人在谈论“丹道”和“丹道周天”,传统的“丹道”分内丹术和外丹术。外丹术是有关药物、矿物方面的冶炼,在此不作赘述。内丹术则是有关“精、气、神、虚、道”的修炼,也就是我前面阐述的修炼法门。有些人喜欢说自己通的周天是“丹道周天”,别人通的周天是“经络周天”,甚至说人家的通周天不是周天,是“皮下气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仅有一套,只是分支无穷无尽,遍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我的经历》中提到的“气通小周天”就是传统所说的“小药过关”;我所说的“气通大周天”就是传统所说的“大药过关”。气通小周天和气通大周天时,内气主要都是从督脉上升头顶,从任脉回归下丹田。不同的是气通小周天时,气的能量比较弱,当气回归下丹田时,也仅是下丹田处有气感;气通大周天时,气的能量比较强,当气回归下丹田时,不仅是下丹田处有气感,体腔的许多部位包括手脚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气感。在高功夫师父场力激发下,有些人能够一次性气通大周天。我这里所说的大周天,就是传统所说的丹道小周天;我前面所说的通中脉,就是丹道大周天。我在这里所说的“中脉通”,不是藏密所说的“通中脉”,而是相当藏密七轮成就的那种境界。我所说的中脉,在道家也有称为“中黄”。

《吕祖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无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道教全真金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

中国崂山道家匡常修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省老孑文化学会道学普及委员会主任

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团常务副团长、高级讲师

东莞市钟吕养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获:

中国品牌文化影响力十大创新人物

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领军人物









































白癜风治愈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73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