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之气功

发布时间:2017-7-3 21:07:14   点击数:

气功简介

气功:中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是介于紫外线和红外线之间的人体自有的一种能量。可以用意念调动真气达到病灶或其他他部位,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名字由来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益处

气功的好处除了保健作用外,也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病人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那么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气功。如胃溃汤胃病患者可练习内养功;肿瘤患者可选择行步功或郭林新气功、自控气功等;高血压、神经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选择放松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强壮功,以培补元气;老人做气功的好处还可以对颈肩病的患者起到利于颈肩功能的恢复作用。

内容

气功的内容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主要包括调身、调心、调息、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气功的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站桩功和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

特点

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颗瑰丽的明珠。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 经络、穴位、气血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出入口。

气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于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畅。

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气功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功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动态适应。

气功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气功修练强调人要适应社会。

气功强调形神统一。气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气功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气功入静原则

(一)意守丹田法

意是意念,守是守住。丹田有内外之分,练功家指的是内丹,就是产生元气的部位。太极内功的丹田部位有:前丹田(关元)、后丹田(命门)、下丹田(会阴)、中丹田(膻中)、上丹田(百会)。另外其它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如:气海、印堂、神阙、涌泉等等,都可以意守。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选择。

(二)舌动法

就是在练功中,随呼吸配合舌尖起落。如吸气时舌尖抬起低住上腭,呼气时舌尖落下,也可在呼吸之间舌尖抵上腭。还有一种是舌尖抵住上腭不动,下功后放下,也称“搭鹊桥”。在练功中舌动与舌抵上腭可以排除杂念,帮助入静。

(三)默念字句法

练功时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字句,进行默念。如“自己静坐内气生”、“自己静坐身体好”等等。字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12个字为好。初练者从个字开始,逐渐增加字数。默念是练功初期排杂念的常用方法。

(四)数息法

就是在练功中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百或数到千,亦可周而复始,便可以很快入静。

(五)听息法

就是在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

(六)意守外景法

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时,可以守体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树、鲜花等。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

(七)意守脏器法

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如意守肝脏、意守肾脏、意守心脏等。这种方法不仅有利入静而且可以使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八)诱导法

练功时双手放于小腹上,诱导气入丹田(形成腹式呼吸)或用压解溪法等,进行自我诱导。若由他人从旁点穴导引、语言暗示等,则叫他人诱导,也是入静的常用方法。

(九)放松法

又分部位放松、分线放松及脏器放松几种。此法多用于练功初期,精神紧张或某些病症如高血压,局部疼痛等。放松法是通过意念来完成的,吸气时不予以注意,呼气时配合默念一个“松”字,周而复始,即可入静。

(十)声音诱导法

在练功中可以轻声(自己能听到)诵读字句,也可以听钟摆之声,这也是帮助入静的很好方法。

(十一)咽津法

练功开始先搅海(舌体在口腔中搅动),生津液后,分次用意念送入丹田。也可用意念吞日、月、星、光等,都可帮助入静。

(十二)吐纳入静法

练功开始可先大呼大吸~5口气即可帮助达到入静。

以上是常用的入静方法,可任选一种或几种同时进行,但一般不宜超过种,否则会人为的增加杂念反而不利于入静。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手绘棉麻服饰与您共享禅意人生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怎么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78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