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最后定型后练出来的就是气功,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5/3/14 12:32:16   点击数:

太极拳最后定型后练出来的就是气功,从睡眠中重新调整心脏的功能,到全面塑身,收身从胸椎到胸腔,收腹从小腹到五脏提拉,最后进入筋骨的整形,前身贴着脊梁,脊梁整体拉伸竖直,再到玉枕穴、顶头悬,身体的重塑就气功,尤其是进入拳法阶段,完全是舍己从人,四两千斤,意到气到拳到,这个过程四十多年,我把之前的文章读一遍,深有感受,特此修改后重新发表。

太极拳要领提出,太极拳讲阴阳,分阴阳,也讲虚实,讲意,这些都是气功的说法,练习太极拳的却很少有人讲气功,对初练者而言本来无从下手,因此,不说气功也对。但是,太极拳却实实在在分成两个说法,就是太极功和太极拳,或者有的师傅叫做松功、打手式、养着打、练着打,又说三阶段,先是人打拳懂招式,后是拳打人长功夫,三是全身气机鼓荡、气贯全身、棉里裹铁,打的是太极功夫。反正,说来说去,说不清楚拳理,因为,这个“气”。到底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气”,还是练精化气的气血鼓荡,还是自然呼吸之气,都没有界定气的来处、生出、用处,因此,太极拳和气功本来就是一家,太极拳属于内家,如果不说清楚气功,练到后来都是损精耗气,到老一场空。

这样说呢不是危言耸听,我遇到一个朋友,在老家跟着老师学了九个月竞赛太极拳,本来打算回老家继续学,可是,老家传来噩耗,才七十几岁的老师去世了。老师打了一辈子太极拳,当了一辈子教练,影响很大,网上也有一个著名的拳师,我的老师一家三代拳师,他也说,打拳不能改命增寿,再看看宗师级的人物,到老疾病缠身,甚至有的门派都会患有脑梗中风。太极拳中医,本来就是一样的功夫,现在,也存在一样的误导误解,众说纷纭。目前看来,杨澄甫宗师的弟子中,基本上都算达到自然寿命,李雅轩算是高寿,有仙风道骨的姿态,没有练拳人的阳离阴去之相。

根据李雅轩的说法,太极拳的功夫是“反其道而行之”——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内劲为基础。他还不是太极推手的刚柔相济的劲,杨澄甫说的虚劲、领劲、顶劲、悬劲,首先,神意内敛,如何内敛,这不是一个松静空法则的事情,一定是反其道,反什么道呢?如果做到了这个内敛,这个内气从脊柱筋骨中逆行到大脑,这个基础的内劲,就是练精化气,或者收敛精产生的精气,精气是我们的生命,精气足才会五脏安,才会从肾脏进入大脑,五脏安进入的“气”,不再是精气的生长,而是五脏之气的分布四肢,全身如同有一股子力气,全身如同都是棉里裹铁,内部的精气似乎是绵里藏针,这就是杨家太极拳说的原则,其实,这些原则都是气功功法要求的——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沈丹田等。

这里面精气的松是大松,全身如同有空气一样的充斥下招式演练出来就是大软。大松大软,应该是反其道,与外家武术的彻底分别。这样,太极功夫就是气功的运行,怎么不可以保命存精呢?打拳本身不是为了争斗,是为了保命存精,这就不是一种拳击术,而是内劲的不断聚集,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把这种草木之心炼成精光之心,才从生命的分解走向聚集,这才是“心”的功夫,太极拳的练拳和潜心练功,大师们都要闭门不出,太极三十不出门,没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大家把这个辛勤劳动的功夫忽略了,而大师们甚至也做不到守身如玉的涵养,所以,能否高寿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太极内功的标杆——很多高手过不好这关,因此上说,这一关是老老实实的功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没有这一关,就没有功夫。至于内气的功夫,不仅仅太极一家,通背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几乎所有功夫等等,包括少林拳,那些内气砍砖碎石,扭曲钢筋,都是来自这个基础。

那么,这些内气在太极拳修炼什么呢?就是慢慢的练习,而不是散乱。手上动作必须拉伸颈椎大椎穴,大臂动作必须抻拉夹脊穴,呼吸必需深入会阴穴,腰背必须放松腰胯保腰椎直达大椎形成顶头悬——主要就是精气的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李雅轩都进行了自己的改进,但是,杨澄甫坚持中架子的基本规则,从太极拳的角度看,杨澄甫的示范确实是集大成,李雅轩和郑曼青都是突出了松。八十五式是拳与功法完美统一。统一的动作既不是等待气功鼓荡而动,也不是无力的舞动,

气功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太极气功是通过练气来行拳,是气功的一门;现在,我在公园打拳,也会有人来问我,该不该学太极拳85式,就是杨澄甫的拳术,又说,目前公园里随着大众一起练拳,能否达到健身,这些询问我的人已经不是年轻人,年轻人学什么都是耗损过剩之精力,中年人松松筋骨也就罢了,而问我的都是退休多年结束带孙子的年纪近乎70的绝对老人,对要保命或者延寿,学习太极拳来保命,我认为这就是奇谈怪论。弄不好还不如不学。

我自己不过六十出头,练了四十多年,我记得在五十五岁左右,我的拳友是一起练了30年的体育老师,30年之前,这位老师有民间武术的童子功,到了体育学院本来就是少林拳的高手,他的老师把他引进太极拳,曾经听过溥杰的武当太乙传授,目前武当功夫就是溥杰先生回馈恩施。这样的朋友我们相处30多年,他毫不留情激励我,再不下决心,一切功夫都只是幻想,当然,他的本意是认真苦练武术,严格练习太极功夫——他尊重我的文人体质,在他看来。瘸子驼背都能成功,我主要还是不能超越自己,其实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与条件相互相成,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根本上,性命攸关之处,至于自己明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铁砂掌,或者铁腿功,或者……太极拳是一个大门,我的朋友说,各种门派,太极是具有哲学价值的武术体系。

因此,我认为,太极气功相互结合,不必要走内丹之术,也不必要钢筋铁骨的硬功夫,具体突破生命,身体和生命结合是对的。李雅轩的说法确实是一种发展。有的功夫是不要身体,不留身体一味聚集生命能量,有的是简单的身体能量,吕纯阳有讨论,智者大师止观之学,有童蒙之冠、也有摩诃止观,说法不同,基本体系落实到修行都会有交界。李雅轩讲究练拳养生,思考生命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人都要做生命主人。我们知道,营养过剩,治疗过度,消费奢侈,再不潜心下来,生命不息,修炼不止。公园不是漂泊之所,而是练拳的社群,建议大家把公园练拳这件事组织起来,继续操练。太极拳还是要大家一起练为好。

那么,七十岁才开始学太极拳是不是无路可走呢?倒也不是,李雅轩的体系直接从保命入手,放松体会、捕捉自己生理的荷尔蒙高峰期,感受在松身固精的过程中,然后开始练精化气,开始进入拳架子的整体劲、平衡劲,发挥七十岁还有的精气,从而确立生命不息、固精不止的信心。拳架子如何练,关键是脚下功夫支撑的后跟扎地,动作转换的软需要脚掌支撑,太极拳的精气神就出来了。最后,在呼吸之间控制拳架子,达到无意识的和谐。这样练到80岁,到九十岁过渡到桩功、涵养功,向百岁进军。这都是可以做到的。文化自信的基础是生命自信,国家这么发达,我们要自己做的自己的主——这才是中国式的民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269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