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暇听武当风,一枕游仙梦。 人间本无神仙,然而武当山却被赋予了一种仙侠的意味。登临武当金顶,俯瞰一望无际的景色,飞云荡雾,琼阁仙山,清幽无扰,36岩72峰,24涧激流,11洞云雾……仙境浑然天成,不愧为“洞天福地”。 武当山有没有仙,谁也说不清,然而却实实在在的有侠。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有“北少林,南武当”之称。 武当拳术、剑术和身法,因为其飘逸、灵动的特点,与人们幻想中的神仙世界的仙术相契合,再加上道教文化中特殊的养生修炼之法,恰似仙侠世界中的修行与飞升,使得人们往往将武当与仙侠联系宰了一起。 道教武当派 武当派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个道教派别。武当派由张三丰于明代创立,其主要特点是: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 武当古建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 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里,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武当山遗存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各类文物件。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山一共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还有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古建筑。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和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功家南派等。 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称武当道乐。它承袭了远古巫觋舞乐传统,吸收了先秦时的民俗祭神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中的精华,根据道教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之进行综合与改造,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道教音乐。 武当养生 武当内家拳首要是重视养生,把技击视为养生的副产品(即在不违背养生的原则下发挥技击作用)。纵然是技击,体现的是贵化不贵抗、借力打力,在意识上强调的是先天直觉、灵感,在劲力上体现的是内气内力。所以内家拳一般体现的都是松柔、中和、轻缓的行拳姿态。所以有人说,内家拳实际上就是高级的养生气功。 武当内家拳在修炼实践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锻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武当内家拳是把养生、技击与人体美学结合得很好的一门功夫。抛开技击性,它就是中医治病术,神仙长生术。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269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