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脑袋,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发布时间:2017-3-6 9:34:50   点击数:

春节期间,一则“上海姑娘江西逃饭”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霎时间,许多自媒体大V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化身宣传科科长,指责姑娘没教养;有人变成甜心闺蜜,劝诫姑娘自重;有人高举妇女解放旗帜,从男权制度梳理到阶层流变;有人端出情感专家仪态,大肆解析何为“真爱”何为“门当户对”。一片口水间,偶有质疑新闻真实性的声音发出,即刻被淹没于无形。

节后,“上海姑娘江西逃饭事件”被证实为子虚乌有。发帖的根本不是年轻姑娘,也没去过江西;出来回应的“小伙“则和发帖人压根不认识。当一切被证实为泡沫,之前所有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讨论,一下子显得十分可笑。

一位曾经在“逃饭事件”中参与热议的大V认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中隐秘所在的伤口,所以才会成为一次社会公共话题……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找到正当性,正当性的背后是我们所依仗的价值观。”最终得出结论:虽然故事是假的,但激发出来的情绪和讨论却是真实的,所以,“一切讨论并非毫无意义”。

一个假的故事,击中了真实的情绪和讨论,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心存侥幸和感激,从而拒绝反思?

年,法国人居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群体心理研究著作《乌合之众》里写下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回应:

“一个群体,要失去实事求是的能力,让真实的东西被跟它毫无关系的幻觉所代替,并不需要很多人。几个人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群体。那时,即使是杰出的学者,面对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也会表现出群体的所有特征,每个人的观察能力和批评精神都消失了。”

要理解今天的互联网形态,无法绕过“群体”这个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风起云涌,旧的信仰开始崩坏。法国学者居斯塔夫·勒庞敏感地预见到,伴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进步,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即将与别的力量联合起来,发展壮大,取代旧有的王权,进入政治生活——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年,勒庞研究群体心理学的著作《乌合之众》出版,甫一问世便广受欢迎。

多年来,《乌合之众》已被翻译成近几十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出版。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社会学家墨顿都曾给予本书高度的评价。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有不少一针见血的睿智语录,比如:

诸多金句,仿佛是对当下中国网络环境的神注解:

在群体中,蠢人、白痴和妒忌者不会再感到自己平庸和无能,而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短暂却巨大的力量。

集体观察是错误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个人的幻觉,通过传染,暗示给别人。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异质淹没在同质中,无意识的特点占了上风。

他们(意见领袖)主要采取三种很明确的办法:断言、重复和感染。

对群体来说,必须有个神,否则什么都谈不上。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独处的个人。

获得了知识却又找不到相应的工作,这种方式肯定会把大家变成反抗者。

当下中国的网络环境中,最不缺少的就是“键盘侠”

网络游戏《魔兽争霸》的资深玩家或许还记得著名的“铜须门”事件。年4月12号深夜,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帖子,以悲情的身份爆料:其结婚六年的妻子,由于沉迷网络游戏(网名“幽月儿”)在某次网友聚会后和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了一夜情。帖子亮相,网络暴民立刻一拥而上,对此事件进行评议和声讨。舆论几乎全部是诅咒,“害怕了吧,颤抖了吧,偷情者!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但,当事人最终现身说法,证明“铜须门”纯属网友虚构。

年,“铜须门”事件女主角亮相电视屏幕澄清谣言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原本是私人领域的命题。在网络时代,却非常容易成为网络暴力泛滥的重镇。

年7月,一篇名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在网上出现并广为流传。文章披露江西省某县城一个叫陈彩诗的妇女把6岁女孩小慧打得不停吐血、尿失禁、极可能下半身瘫痪。愤怒的网民口诛笔伐陈彩诗,发出“网络通缉令”。

但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小慧是自己得了病,并没有被打骨折。据公安机构调查,陈彩诗并没有虐待小慧打行为,她的体表伤也是由跌倒造成的。而后妈陈彩诗因此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几度欲自杀,并跪求媒体洗冤。

年著名虚假新闻“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的煽动性图片

网民在“铜须门”和“最毒后妈”事件中表现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恶意,而在“上海姑娘逃饭”事件中,表现出苦口婆心的仗义。

但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吗?——并没有。

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好坏,都有极简单化和夸大化这双重特点。在这一点上,如同在其他许多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很接近原始人。由于分不清细微的区别,它们是很笼统地来看待事物的,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过渡状态。在群体中,感情的夸大会由于这一事实而强化:流露出来的感情很快就会通过暗示和传染的方式进行传播。由于受到明显的支持,这种感情的力量将得到大大加强。”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气功热”

勒庞所谓的“群体”,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众或群众,在他看来,许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说市场上买菜的、看热闹的、小贩和保安,他们哪怕人数再多,也不构成群体。

他所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他们并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也不一定要人数众多,有时十来个人就足以构成一个群体。

勒庞笔下的群体与弗洛伊德所说的“群氓”(horde)也不完全一样,“群氓”总是服从同一个领袖,而勒庞所说的群体只在某一时间段内,也是在激情燃烧期间或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忠于某一领袖。

人一加入群体,原先的个性便会消失,他不再独立思考,而是随大流,无意识占上风,智力程度减弱,很难做出明智的事情。所以,勒庞说:“只要属于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人就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

二战中,纳粹党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在街头讲演宣传纳粹政治主张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常常受外来刺激因素和一时的激情影响,情绪变幻无常,思想和愿望都不能持久。而且,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他们不允许有任何东西挡道,“对于动不动就发怒的群体来说,狂怒才是其正常状态”。

在群体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具有感染性,众人常被同样的感情所激动和振奋,很容易受别人的意见和主张所左右和影响,这使得群体中的个人都有很强从众心理,容易被人误导。他们游走于无意识的边缘,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样,而暗示会通过传染迅速进入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做出一人独处时不会做出的事情来。

年,法国“五月风暴”中的暴力行为

由于群体不讲理性,做事不经过大脑,缺乏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所以显得极其轻信。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感情和思想的简单化和夸大化使他们既不懂得怀疑,也不会犹豫,动不动就走极端,极易做出很坏的事情。

勒庞笔下的群体形象相当负面,他们没有主见,缺乏头脑,常被人利用,充当炮灰;同时,他们又很暴力,很危险,极具破坏性,甚至常常犯罪。

但勒庞也清楚地看到,群体虽然理解能力差,但行动能力强。受到暗示的群体,可以随时为了暗示给他们的理想而赴汤蹈火,如果被引导和利用得好,他们也会表现得大公无私、勇敢无畏、无比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堪作高尚的道德典范。

巴黎反恐游行

勒庞认为,“一定数量有生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处于一个首领的领导之下”,他发现,“群体是群温顺的羊,决不能没有首领”。聚集成群后,个人便失去了自己的意志,盲从、轻信、易受别人的暗示和影响,本能地走向某个有主见的强权人物。因此,他提醒大家要警觉专制的诞生和暴力的出现,指出历史上的群众运动最后常常走向专制和独裁。

《乌合之众》出版半个世纪后,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一书中提出相似的见解。他认为:30年代的历史大部分是由被社会抛弃的畸零人缔造的,他们把生命奉献给历来最专制暴虐的人物,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斯大林。“信仰一件神圣事业,相当程度上是替代已经失去了的自信。”

而乔治·奥威尔亦藉由《动物农场》《》两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揭露了“群体”的盲目性和独裁的暴虐。

李继宏译本《动物农场》插画,作者:慕容引刀

今天,自媒体江湖鱼龙混杂,碎片化信息浩如烟海,我们常常遇到真伪难辨的窘境。比如,著名的莫言美文心灵鸡汤,稍有阅读经验的人一看即知,这段文字不是出自莫言之手。但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依然在懵懵懂懂地转发。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群体的“无意识”在起作用。

面对标题气势汹汹、内容毫无逻辑的爆款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北京白癜风介绍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fl/165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