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法本自治其心,自净其心

发布时间:2017-6-12 14:17:37   点击数:

三、自治其心,自净其心

佛陀更教给人多种自治其心的方法,其所说三学、六度等修行之道,其实都是自治其心、自净其心的技术。佛教所谓修行、修持,其实质是修心——在如实知见的智慧指导下,修正、修理自心,去除自心所起烦恼污垢,培植、发挥自心的善性光明,开发自心的佛性潜能,将凡夫不自主的、污染的、迷昧不觉的心理结构,自我改造成为自主自在的、觉悟的、清净的圣智型心理结构,自塑成圣智型的人格。《中阿含·念处经》中,佛陀教人,应如木匠用绳墨斧锯刨凿等工具,将弯曲不宜之木材斫治令直那样治理自心,又如大力士抓住羸弱瘦小的人随意处置那样宰制自心,如冶金工人将矿石炼去杂质、炼出纯金那样纯化自心。《四十二章经》佛言: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心即清净矣。

《本事经》卷五佛因此教人:必须善于守护自心,为什么?

若于一法能正守护,则于一切能正守护。若于一法不能守护,则于一切不能使守护。云何一法?谓众生心。

不能守护自心的人,必然无正见正智,必然被烦恼垢秽污染其心,必然造诸恶业,必然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欲图度过生死海,解脱诸系缚,获得永恒安乐、最大自由,只有守护自心,制服心这个力量强大的罪魁祸首,做自心的主宰而不被异化了的自心所宰制。佛偈云:

世间聪慧人,能防身语意,

令不造诸恶,名真健丈夫。

能防护自心、不造恶业的人,才能称作心理健康的男子汉、强人。《增一阿含经》卷四佛告比丘:应修行、广布一法,便得神通,诸行寂静而得道果,此一法即不放逸行——护心。《正法念处经》卷四二佛言:

若能防护心,一切法能作,一切业能断。

此所谓护心,指精心地监护自心,不令烦恼生起,若已生起,速令消灭,使心摆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的系缚而得到解脱。心的运转极其迅速活跃,不可捉摸,变化无常。凡夫不能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因此才被心所缚,应该时常“降伏心意”。《正法念处经》卷二七佛偈言:

一行常隐覆,大力难调伏,害而不可见,轻动速流行。

若人有智慧,调伏如是心,其人离魔网,则能到彼岸。

谓心的活动隐微难睹,流动迅速,力量巨大,是大力士也难以调伏的,若能以智慧调伏此心,便可以抵达解脱的彼岸。《大般涅槃经》卷四十佛以伐树应先伐林为喻:说明“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调伏身先当调伏心。”

佛陀教导说:治理、净化自心,须以智慧时时、念念观照自心,对自心所起的善恶诸念及自己的心理状态冷眼旁观,保持高度的“明觉”,清清楚楚,“善取善舍”,善念则令其助长,烦恼恶念、不良情绪则警觉宰制,已生者令灭,未生者护令不生。这是佛陀所示修行道中“四念住”之受、心、法三念住,及“四正勤”的重要内容。心中所起的贪欲等烦恼,虽然有不自主性,力量颇大,然而人心更有能宰制烦恼的理智、智慧、意志等殊胜功能,完全可以制伏烦恼。《增一阿含经》卷四八佛偈云: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认识了贪欲的本末,不去想所贪的东西,贪欲等烦恼则无从生起。《杂阿含》卷一第12经佛言:

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使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不被烦恼所驱使,心不跟着烦恼走,则不会跟着烦恼往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死路上走,便从烦恼的束缚中得到解脱。

若烦恼已经生起,则用种种“方便”(技巧)及时“对治”。南传《中部》十九《双思经》佛陀讲自己成佛前修行时,用“双思法”对治恶念:当贪欲、愤怒、毒害等念头产生时,思考这些恶念的恶果,从而消除恶念。同经二十《息思经》佛陀教比丘五步断恶念法:一、思考善念,以善止恶;二、观察恶念的危害;三、忘却思念,停息一切意念;四、止息诸念;五、咬住牙齿,舌抵上腭,集中意志力,以心制心,降伏邪念,令心平静安定。

南传《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佛陀教青年郁多罗的“根修习法”为:在见色闻声等时,心住于放松、平静、警觉、清醒,对所见闻漠然置之,保持六根清净。《本事经》卷二,佛说应善于抓住心速疾运转之相,就贪欲等一念心生起之际,进行思惟、观察,熄灭贪欲等烦恼,然后安住于平静的心境,集中心力,省察自己心中有没有自己所未能觉察到的贪欲等烦恼潜伏?如果没有,可设想一可爱的事物,看自己的心会不会对之生起烦恼。如果觉察到有烦恼,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再用功修行,予以对治。修心,就像划着载重的船筏逆水而行,稍有松懈,便会被急流冲击而后退。同经卷五佛言:修行者要抓住心缘境及起注意时的状态,进行观察,不被境相吸引而生起烦恼,安住于本然,使自心像地、水、火、风那样,没有忧喜哀乐等反应,“虽遇种种顺、违众缘,而心都无分别计着。”在社会生活中,应在种种刺激下保持心的平静安和,得到赞誉、利益、称颂、喜乐,其心不喜,遇到失败(衰)、毁谤、讥讽、痛苦,其心不忧,如大石山不被风雨所动,是名“八风不动”。

《中阿含经》卷四三佛说保持心清净技巧的“跋地罗地偈”云: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个空灵平静的心境,不让不良情绪、烦恼的垃圾堆积在心的空地,不让没有意义的回忆过去、想象未来占据自心,了知过去已永灭不再,未来不是现实,只保持当下一念清净,了知现在的一切都无常无我,从而不生起染着烦恼。

彻底净化心灵,须在对治烦恼根本——我执、身见、我慢上下功夫,不仅日常于一切时、一切事观察无常无我,更要在极寂静的禅定心基础上,仔细深入地观无常无我,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此即是出世间道最重要的止观修习。若由精修止观而见道,证得出世间的智慧,打开直观真实的“法眼”,心理结构会发生质变,自主其心的力量会大大加强,与此前仅以闻思而得,只属于一种观念、理念的正见或闻思慧对治烦恼,有质的不同,纵有烦恼生起,亦无力为扰,极易断灭或转化。

止观二者,观更为重要,最重要的观修,是观心。诸乘共修、被佛陀称为“一乘道”的“四念住”,其受、心、法三念住,皆属观心,不仅要明觉自己的心理状况,而且要以法印观种种感受及心理活动无常、苦、非我的实性。大乘更重视观心,《般若经》、《大集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皆说观心方法。大乘如来藏学以通过观心而见到心性为全部修持之枢要,其观心的方法,大体是观心识念念生灭不住,没有实体,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内外之中间,没有住处,念生时不见其来处,念灭时不见其去处,念念不可得,心与其所现境非一非异。如《大集经》卷十佛言:

观是心性,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既不见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犹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作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易,所缘处灭。

如此观心纯熟,当妄念息灭、见到心性(明心见性)时,不仅会以法眼现见心本来空、无生的本性,而且会证得自性清净心所具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无碍妙用。

比起佛陀时代,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确是今非昔比,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给世人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方便,物质世界的谜底已被大部分揭破。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智能,巧夺天工的克隆技术,使今日的人类智力几乎接近了上帝的水平。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循西方文化向外征服自然的路线前进而取得的成果。然而,对自己心灵“灰箱”认识之浮浅,成为近现代科学的最大缺陷。这当然应归咎于人类畸重物质,对认识自己尤认识自己的心灵重视不够。举世逐物拜金,沈溺于商海滔天中,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田园荒芜,人欲横流,道德沦丧,价值失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贪污腐败、营私舞弊、贩毒走私、卖淫嫖娼、伪劣产品等成为公害。物质生活虽然提高了许多,但社会苦难、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并未能减少多少,社会道德水准并未能提高多少。至于佛陀主要解决的生老病死等诸苦,依然存在,并未因科技之进步而解决。而且,物质文明的发达,还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弊病,酝酿着使全人类毁灭于一旦的劫难。这一切,当然也是西方文化片面逐物、忽视心灵的路线所造成的恶果。面对攸关文明走向、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重读佛陀“自净其心”的遗训,有助于唤起对心灵的研究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佛陀所提出的通过自知其心、自净其心解决人生根本问题、文明根本问题的路线,及其以“如实知自心”为打开宇宙秘机总钥匙的诀要,对提高文明自觉、拨正文明航向,建设合理的新型文明,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摘自:?佛陀的智慧?,陈兵著

第五章“心为法本”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ngyi

赞赏









































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皮肤病专业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fl/17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