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调伏气息的法门: 周利槃特迦(译名道生)起立自叙说:“我缺乏诵持多闻记忆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时侯,听闻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记亿四句偈语。在一百天以内,记后忘前,始终不能背诵。(道生在过去迦叶佛的时侯,为经、律、论三藏都通的沙门。有五百个弟子。但是道生非常吝惜经义,不肯尽心教导,所以得如此愚钝的果报。他的哥哥出家在先,因为他太愚钝,叫他还俗。道生就拿了一条绳子,到后园树下去自杀。佛以神力解救了他。指着扫帚,叫他专念扫帚二字。他忽然领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尘垢扫除开净,由此而悟道。) 因此佛又怜悯我的愚钝,教我安居自修,调摄出入的气息。我那时观察气息,由微细而到穷尽。了解它的生起、存在、变易、消灭的一切经过,刹那之间,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开朗,得到大无碍的境界。再加进修,到达烦恼漏尽,完成阿罗汉的果位。现在佛的座下,印证我已经得无学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调息到止息。息止心空,依空取证,就是第一妙法。” (修习调伏气息法门,有很多种方法。天台宗六妙门的止观修法,也是着重在调息的修法。生命存在的生理机能活动,就靠气机的往来。气息有四种现象:有声的叫做风。结滞的叫做气。出入有力的叫做喘。绵绵不绝,无声不滞的叫做息。妄心想念的心盛,气就粗浮。换言之:气息静止时,想念妄心就比较轻微。心息二者,是互相为用,互为因缘的。 在各种调息的方法中,还有一种简捷修法。首先回转眼光,摄念合于气息。然后返用耳根听觉,听自己的出入气息。先只听到出入气粗重有声,这都属于风与气或喘的阶段。久而久之,心息合一相依,绵绵不绝,这才叫做止于息上。而且这时候的气息,若有若无,身心轻快无比。由此再加进修,气息不起呼吸的作用。听闻与感觉,也不能觉察。妄想杂念,就涣然冰消,心息都入于空寂大定的境界。再加向上精进,就得果无疑了。) 鼻识界:鼻息调气的修法: 孙陀罗难陀(译名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够达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元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拘希罗(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这种修法,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一出一入,犹如烟雾一样(能到达这个程度,身心的感觉,就由轻安而渐至于空无感觉)。因此身心就由内在自然发出光明的境界。 再扩而充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的空间。整个世界,都普遍地成为净裸裸的清虚境界,好像一个整体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的现象也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气息,完全变成一片纯白的光相。由此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漏净尽。所有出入的气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就预记我将来会得证自性的正觉。 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使气息止伏久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净裸圆满,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依风大种性悟明自性无碍的修法: 琉璃光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过去很久远劫以前,有一位无量声佛出世。开示菩萨本觉自性的妙明真心。观察这个形成世界种性,以及形成一切众生身体种性的,都是妄缘搅乱的风力所生。我就在这个时候,观察空间时间里的运动。以及身体与心念的活动,都同是这个风力的作用,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时,我就觉悟得,这一切动力功能的自性,来时既无固定的方所,去了也无固定的所在。尽十方世界所有的物质微尘的动力,以及众生颠倒妄动的本能,都是这种风力的虚妄作用。大而言之,由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而至于这个世界以内。所有一切众生,好像在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多的蚊虫,啾啾乱叫。那都是身体以内的方寸之地,鼓动着一股风力气机,狂乱嘈闹。 (世界与众生生命存在的动能,都是一股气的作用。天地在大气中运行不息,才有古往今来的存在。众生也依大气而生存。人身犹如一个小天地。生命的存在,全凭方寸之间一点气机的往来。一气不来,生命就告死亡。妄念之动,必与气息相依,念动之时气必动。换言之,气动念跟着就动。修持的人,有时虽要求念静或念止。但因气息不得静止,所以妄心也不能止息。譬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并非是树不静,只因树是依风而动。风不止时,所以树也不能自静。因此西传密宗或他家的修持方法,有专依气息来修持。先使气脉开解。心息相依。然后到达气住脉停,心空境寂的境界。这一类的修持法门,都是依止风大种性而修的方法。) 我遇到无量声佛的教诲,不久就得到无生法忍。当时心开意解,就见到东方不动佛(亲见自性本觉不动的真佛)国,就为不动佛座下的法王子。并且能够同时事奉十方一切诸佛。身心朗然洞澈,内外无碍而光明自发。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观察风力气息无依的性能,悟到无上正觉自性的真心,证入正定的三昧境界,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微妙心法,才是第一妙法。” 《楞严大义今释》 ------------ 鼻息法门--这个方法,就是藉呼吸之气而修习得定,呼吸能够渐渐细匀而静止,就是息。凡是修气脉的,练各种气功的,以及数息随息等方法的,都属于鼻息法门。天台宗和藏密两派,最注重鼻息法门。 这个法门的最高法则,就是心息相依,凡是思虑太多的人,心思散乱的人,用这个法门,依息而制心,比较容易收效。等到得定后,如果再细微的体察一下,就会发现心息本来是相依为命的。 一个人的思虑,是随着气息而生的,气息的作用,就是以念虑表现出来。当气定念寂的时候,就泊然大静了,不过,思虑气息及泊然大静,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并不是道体。 道家认为,先天一气(气或作炁)。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的,一般的外道,把气当作是性命的根本,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认某一物而迷失自己的心,不能了解体性为用的道理,这也是外道与正法内学分歧的地方。 如果能够先悟到了自性,修习工夫渐渐深入达到了心息相依自在的境界,体验了心物一元,才知道一切的法门,不过都是为修学的方便而已。 《禅海蠡测语译》 ****** 永人堂鼻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治过敏性鼻炎或花粉症。详情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