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修炼对神的调控和锻炼一运用意

发布时间:2019-1-16 5:38:15   点击数:

气功修炼对神的锻炼和调控

从古代生命观来看,人是形气神的三位一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意识活动在人体生命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气功修炼必然离不开对神的锻炼和调控。而神意识的层次牵涉到意识的不同层次,既包括在练功过程意识运用的模式和方法,同时也包括心性修养。

历代气功家无论何种门派都十分重视意识运用在气功修炼中的作用,将运用意识作为练功的第一要旨。《唱道真言》中说:“意者,的的确确,从心所发,意发而心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初时阳生,意也,既生之后,采取元阳,意也。既采之后,交会神房,意也。既会之后,送入黄庭,意也,意之为用大矣哉。”“阳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后,凭虚御风,意也,游乎帝乡,反乎神室,意也,意之为用大矣”。由此可见,练功的全过程,究其实质就是意识活动的过程。纵观古代气功修炼功法,其运用意识的手段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虚静无为法

这一方法是使意识活动虚静,达到无思、无念的特殊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动会自然发生有序化变化。正如《听心斋客问》中描述:“心归虚静,深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虚静无为法最根本的要求是精神上的虚静,以此来优化人体生命活动。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

二、意识导引法

意识导引法是积极主动地将意识与人体生命活动紧密结合,运用意识引导气的通行流畅以及气得开合出入。如意识与形体动作相结合,即所谓“神注庄中,气随庄动”;意识与气的运行规律相结合以引导、强化其的流行;意识与呼吸运动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呼吸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呼吸运动引动气机的变化。

三、意守存想法

意守和存想都是将意识主动地贯注在相应的事物上,从而引发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存想与意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存想的对象与意守的对象有质的不同,存想的对象是想象的,而意守的对象是实有的。

意守是练功中意识指向单一具体事物的意识操作活动。意守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身体自身,一类是身体以外。体内对象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种生命活动,诸如:关窍穴位(如丹田、百会、命门、气海等)、气脉循行线路、呼吸心跳等。体外对象一般为外在景物,诸如: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亦可以为非实体的声音,或某一形象等;在气功锻炼中,意守不要求对所意守事物产生认识,而只要求将意识“轻轻地放在那里”,即所谓“似守非守”。因为意守的目的不在于认识意守对象的本质,而在于借助意守对象的单一性和感性特征以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例如,意守丹田并不是要认识丹田的有何形象,而是要借以驱逐其他念头,使神意和丹田之气结合以此强化丹田气机。

存想的对象一般为练功者所熟悉的事物景象、人物偶像,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景物等,凡可以想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存想的对象。例如《诸病源候论·五脏横病候》记载了存想五脏光色以治病的方法:“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

气功修炼中意想推山、托天门、拉九牛、抚球、按气、贯气以及排病气意想气热如火,气寒如冰、气利如剑,气柔如绵等意想等等,都属于存想的范围。

存想的目的与意守相同,即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但存想更强调后者。由于不受实有事物的局限,存想对象的设计和选择能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诱导特定感受的需要,从而增进了诱导感受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诱导的强度。

(文章来源:章文春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

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

更多精彩,請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fl/208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