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青少年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我国回族的武术(上)马文轩导言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各兄弟民族对中国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贡献,而回族的武术活动尤其引人瞩目,武术实际上已经成为回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成分。回族的武术是由回族推广并传播,在中国各民族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武术运动项目,其内容涵盖回族所创造的武术以及回族所传播、创新的各类武术拳种与器械。本文对“回族武术”做一简单梳理,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公元年9月14日上午,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人山人海。公园门前长条横幅上写的是:“热烈欢迎打遍四十六国无敌之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尔先生献艺来京。”巨幅广告上画的是:一个洋大力士顶天立地,脚下踩着一个矮小的华人。公园内擂台之上,左右各插两支旗竿,右一幅上书:“威震支那”,左一幅上书:“名扬全球”。原来,这是俄国贵族武士康泰尔在摆擂台挑战中华武术,向中国人示威。 此时,一位头戴白帽的中国武士,飞身跳上了擂台,在不多的几个回合里突发绝招,将康泰尔重重地摔倒在地。这位击败“世界大力士”的武士是一位回族人——我国近代武林人称“全能爱国武术家”、“千斤神力王”的王子平先生。当时由李大钊先生编辑的《晨钟》报刊,于9月16日以《大力士偃旗息鼓》为题做了报道:“所谓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日前发出广告,在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大会……最后,竟有一中国武士手推康力士仆地,于是康等大败,愧怍万状,抱头窜去,昨日遂不敢再登台矣。”王子平先生回族历来重视强身健体,学拳练武在回族中较为普遍,像王子平这样武艺高强、品德高尚的武术家在回族中还有许许多多。回族喜爱练习武术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回族认为习武强身是“逊奈”(圣行),因而有喜爱武术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动力。其次,回族族源很大一部分是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中征发到中国来的军士,他们参加了蒙古人统一全国的战争,并在战争结束后在各地定居下来,把习武的传统也保留了下来。再次,回族在清代中后期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很重,习武强身抵御欺侮的想法使回族更加重视武术的练习与传承。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都设有习武场,以便在回族群众中开展武术训练。回族有句谚语:“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趟腿。”今天,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回族聚居区中,坚持习武的还大有人在,不少清真寺经常在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或表演活动,这都说明回族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独特的回族拳械套路从明代中叶开始,直至近现代,回族群众将中华武术的优秀传统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在拳术、器械、摔跤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拳术有以下几种:弹腿弹腿,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属长拳类。是一种以屈伸性腿法为主,结合步法、手法编成的拳术,因其发腿疾速,劲道脆弹而得名。近代发展为一独立的拳系,故称之为“弹腿门”,又称“潭腿”。“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这句拳谚充分说明弹腿是回族最具特色的拳种。弹腿之风格,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节奏鲜明,爆发力强。弹腿之技击,多上下盘同步出击之术,可令对手防不胜防。清代中后期,弹腿开始在回族中盛行。近代弹腿名家有王正谊(大刀王五)、杨鸿修、王子平等。王子平曾用弹腿冲扫踢蹬、盖捶劈打等绝招打败了俄、英、德等国的大力士。弹腿的类型有六路、十路、十二路,有查拳弹腿、六合弹腿、通备弹腿、精武弹腿和新编长拳弹腿等多种,基本上都由教门弹腿演化而来。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所以习北派武艺的多以弹腿为根本。弹腿是老一辈武术家公认的一套有价值的套路,也适合初学武术的青少年作为入门的基础套路。近代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先生赞誉道:“十路弹腿十路拳,古今武艺率本源”。查拳作为中国名拳之一,查拳可称为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有“回回拳”、“教门拳”之称。查拳的创始人是查尚义。据山东青州回族保存至今的《查氏族谱》记载,查氏的始祖是西域天方国人,明英宗朱祁镇(-)于公元年被蒙古俘虏,监禁于沙漠中,数年后获释,查氏始祖担任皇帝的保镖,保护他回到宫廷。皇帝为了感谢他,赐姓“查”(中国古代由皇帝赐姓是一种荣耀),任命他做管理青州的官员,查家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担任军职。年,明朝调戚继光将军到北方长城一带练兵以防御蒙古人的入侵。青州查氏家族的军人们也被调入戚继光的军队。戚继光既是著名的军事家又是优秀的武术家,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其武术著作《纪效新书》中,把此书作为士兵练武的教科书。查氏家族的一位后代查尚义此时在戚继光的军队参战,学习了军旅中的武术,并加入一些回族礼拜和洗浴及其他生活习惯方面的动作(比如接杜瓦、提汤瓶、捋胡须等)。查尚义后来路过山东冠县张尹庄时病倒,经当地回族精心护理得以痊愈,为了表示感谢,就传下他在军中习得并创新的武艺。赢得了冠县回族的爱戴并尊称查尚义为查密尔(密尔为波斯语,意为长官,查密尔即查姓长官)。在他走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根据当时的武林规矩——习惯上以拳术创传人的姓氏来命名该拳,于是就把查尚义传下来的拳术命名为“查拳”。、清雍正年间武进士、山东冠县人沙亮是查拳的中兴者,他结合军旅实战经验,大大丰富了查拳的技法。沙亮之后,查拳影响日益扩大,主要传人有:李老崇、蔡长清、黄炳新等人。到清末乃至0世纪0年代,查拳在河南、上海、南京、北京、沈阳等地广为流传,出现了杨鸿修、张英振、常振芳、张锡颜、刘宝瑞、王子平等名家高手,影响甚大。查拳招法优美飘逸,姿势舒展大方,发力顺达,节奏鲜明。十路弹腿及滑拳、腿拳等回族特有的拳术为其基础功。查拳套路环环相扣,变化多端,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的瑰宝。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比赛规定竞赛套路——长拳的大部分动作是从查拳中吸取、改编而来的。八极拳 全称开门八极拳。清代河北沧州孟村回族武术家吴钟,是中国北方八极拳的最早传人,被誉为“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吴钟所传的八极拳“劲出刚猛,暴烈骤变,崩撼突击,哼哈作气,动若绷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跳跃冲窜以势险夺人,贴身进击以节短取胜。”八极初为吴氏家拳,只教本姓亲族,后开门授徒,不分回汉,千家共练。自开门立户以来,至今已传十一世,造就了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等许多著名的武术大师,不断为八极拳在中华武坛上赢得巨大声誉。 吴连枝、吴大伟父子八极拳对练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 从清初开始一直在河南回族回族群众中密传,近代以来才传至安徽、湖北、北京、上海等地。所谓心意六合拳,是以“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之义命名的。六合,有两种解释:一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二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一身含六势。 心意六合拳在河南的开山祖师为洛阳回族马学礼,他艺成后曾赴少林寺试功,打出少林山门,威名大振,人称“神拳”,从此在河南立起心意拳门户。 国术大师宝鼎演练心意六合拳经典套路四把捶 心意拳动作简单,功用无穷,定式为桩,动式为拳。一举一动都要做到全神贯注,意念集中,劲力裹含,蓄而后发,要求打出火烧身似的灵劲与爆发弹性力。身法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腰塌头顶,气沉丹田,收臀提肛,舌顶齿叩。练习时束身而起,长身而落,手随意发,力随声落。发力刚猛,动作快速灵活,在健身和技击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清初至今的三百余年来,河南回族群众中涌现出了马兴、张志诚、马三元、马梅虎、刘万义、买壮图、袁风仪、卢嵩高、吕瑞芳、于化龙等一大批心意六合拳大师,为该拳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宝显廷著回族拳谱汤瓶七式拳(简称汤瓶拳或七式门、七式拳) 由明末清初河南开封朱仙镇清真北大寺李拜斋阿訇所创。汤瓶拳技法主要是抓、打、擒、拿、摔,讲究“劈如刀,勾如镰,扣如锁,手如钳”,要求动作快、准、狠、稳,顺势巧拿。 著名拳师穆炳琦七式拳汤瓶式 九段武术大师马振邦七式拳汤瓶式 七式拳擒拿另外,马氏通备、六合、白猿通背、八门拳等一大批拳种或为回族所创,或回族为其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武术器械则有以下几种: 回民精一健身会 六合枪在回族中流传甚广。它是我国明代以来枪法的正脉,著名的沙家枪、马家枪均属六合枪体系。甘肃河州(今临夏)地区流传的棍法种类很多,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天启棍。天启棍最初由清嘉庆、道光年间在世的回族武术家常燕山转授,号称陇右“四大名棍”之首。后来天启棍形成回汉两个传系,演练风格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尊重,用河州当地人的话说,这叫“回回汉人搁不咂,天启棍上没麻达。” 回民精一健身会 此外,回族习练的杆子鞭、哨子棍、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等,在汉族习练的武术中均少见,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1斤半。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回族民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衍化而成。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民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著名拳师马伯顺于年10月13日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合影二、武林高手,代不乏人自明代以来回族武术名家代不乏人。回族与我国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沃土,情同手足。但有清一代,特别是清中叶以来,回族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与欺凌,他们意识到,要保卫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抗暴御侮的本领。于是,回族尚武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许多清真寺内纷纷设立习武场,每日下午或晚上礼拜之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拳弄棒,探究武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回族的武术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武术大师。现择要介绍几位: 丁发祥,河北沧州孟村人,约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功力超群,德高望重。清康熙十五年(年),他在北京击败了两名设擂称霸的俄罗斯大力士。康熙皇帝亲自召见,称其为“铁壮士”,并赐御书匾额一幅,“龙旗”六面,特命在其家乡丁庄子修建一座清真寺。后来朝廷想让他担任武职,他以愿世守伊斯兰教相辞。康熙之叔父达摩亲王曾拜其为师。 有“双刀李凤岗”之称的河北沧州人李凤岗,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武术家。他在天津主持镖局时,以其高超的武艺,严正的为人走南闯北,与人交手无数次,从未失镖。他是当时天津最有名望的武术家。李凤岗自幼随叔父李冠铭学习六合拳及各种兵器,尤擅双刀。李冠铭亦是一代名师,他独创成兴镖局,曾以“手攀坊梁,以股夹马起,马跳嘶而不能少动”之绝技,艺压狂妄镖客,从此各路镖师“镖不喊沧州”久沿成例。 河北人常燕山,约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清末以来,流传于西北各省的八门拳、撕拳、炮拳等,还有著名的天启棍,都是由他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常燕山在跨区域的武术传播与交流上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买壮图(-),河南鲁山县人,人称“心意大侠”,与“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汉族)齐名黄河南北,二人又与另一位形意拳大师车毅斋(汉族)并称“意拳三绝”。心意拳是中华武术的一块瑰宝,买壮图大师是精练简化心意拳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心意拳历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王正谊,字子斌,清末享誉北方的武侠。河北沧州人,原为汉族,后归信回教,师从双刀李凤岗,得其刀术绝技,又因兄弟排行第五,人称“大刀王五”。他为人慷慨仗义,常能急人之难,在华北各地侠士中被奉为楷模。王正谊关心时局,常常以其武功主持公道,申张正义,关键时刻表现出浩然正气,对清廷的腐败卖国极为痛恨。他支持维新变法运动,是谭嗣同的武术老师。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王五率手下镖客、弟子数十人加入抵抗侵略的队伍,与敌搏斗两月有余,后被侵略者杀害。《庚子诗鉴》曰:“二哀诗里怆忠良,劲草能标十步芳,绝胜未留文字祸,都人休说大刀王。”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大刀王五的怀念之情。 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大刀王五》吕瑞芳(—年),河南舞阳县北舞渡人,其祖父、父亲、叔父皆心意六合拳马三元一脉传人。其舅父丁兆祥是北舞渡清真寺阿訇,买壮图大师高足。吕瑞芳自幼酷爱武术,练功刻苦。除继承家学外,又得到丁兆祥的刻意栽培,遂成了汇通马式(马三元一脉)、买式(张志诚一脉)两支派练法之嫡系传人,较全面地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内涵,为其后来形成独特的演练风格奠定了基础。吕瑞芳从未进过学堂,其文化修养得益于跟随舅父丁兆祥背诵《古兰经》及《拳经》。日后,提及拳经,便倒背如流;论及拳架,则气势立现。丁兆祥称赞他:“能把经论置拳中,是为拳。”心意六合拳在河南回族中被称为“教门拳”,本来不传外教,前辈大师都是在晚年才在至亲中择贤而授,所以传面极窄。吕瑞芳先生性格豁达,胸襟宽广,弟子中但凡人品可靠、正直上进者,不分回汉,均精心培养,尽授其心意拳真谛。9年,他代表青海省武术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与儿子、女儿同场献技,轰动赛场,《人民日报》刊文誉为“吕氏三杰”。年他的武术资料曾在京展出,被国家体委列入中华武术文库,并被国家武术院收藏。吕瑞芳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教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武术爱好者也慕名前来求学,可谓桃李满天下。年日本“研究中国武术第一人”松田隆智先生采访了吕瑞芳先生,回国后将吕先生的拳照刊登在日本《武术》杂志年夏秋季合刊的封面上,并且在杂志中提出“心意六合拳是中国武术之核心”的观点。 吕瑞芳先生的拳照刊登在日本武术杂志上李青山(——),河南周口人,习心意六合拳、查拳、硬气功等。在习武时,他兼学医道、推拿、接骨,连书法也练得刚劲有力。3年到嘉兴定居,向当地回族青少年传授武艺。年嘉兴成立回民武术队,被聘为总教练。李青山先生于年、6年两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的排打功和舞大刀获得金牌和“道德风尚奖”。李青山先生练功照1年在全国武术观摩会上获大刀金牌奖,所使大刀重90斤,人称“大刀李青山”。在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上,李青山被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老拳师”。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优秀体育辅导员”,并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颁奖大会上进行表演。年在西安举行的国际武术邀请赛上,李老在表演排打功时,经受住了一位美国空手道冠军五次重拳击腹和五次头顶撞腹,结果以这位空手道冠军的脖子被扭伤而告终。李青山先生表演排打功李青山先生照片刊登在《武林》封面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李老“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5年,他还被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评为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年底获得浙江省武术协会、浙江省对外体育交流中心授予的“武术事业特殊贡献奖”。他在业余时间还参加了武打电影的拍摄,曾在香港功夫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饰演角色,表演娴熟的刀枪功夫。李青山先生还擅长伤科,曾以推拿等术为群众解除病痛,治愈者不下千人。李青山先生表演舞大刀曾经七次朝觐的武术家哈吉李青山回族在中国传统跤术上也有很大贡献,出现了一大批摔跤大师。沈三(?—),原名沈友三,北京人,北京天桥摔跤卖艺创始人,著名摔跤手,天桥八怪之一。他自幼随父习练摔跤,后拜师于青龙桥夏五巴、牛街闪大保、冯德录等。他勤于苦练,反应灵敏,善于吸收各路跤术的长处,民国初年就已成为北京跤坛魁首。在年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摔跤选拔赛和同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均获第一名。他长期在北京、河南等地授艺,为人谦和,武德高尚,对中国式摔跤的继承和发展贡献颇大。常东升先生常东升(—6年),河北保定人。出身摔跤世家,九岁开始跟随父亲练习摔跤基本功,十二岁时拜回族摔跤高手张凤岩先生为师。十六岁时,已练就强健灵活的体格,掌握了许多摔跤技巧,民国初年他战胜了保定所有摔跤名手,被称为“跤王”,“常胜将军”。他摔跤时,手舞身摆,动作飘逸,像蝴蝶一样飞舞,大家送他“花蝴蝶”的美誉。年,岁的常东升受聘出任中央国术馆首席摔跤教师。他在国术馆执教五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少新的训练手段,使民族摔跤形成一套更加完备的教程。“七七事变”前,他曾摔倒日军第一勇将、九段高手森田直。抗战期间,他任国民党军队体育教官,曾摔倒日本柔道高手北义熊、道正夫。抗战胜利后,他调任中央训练团上校体育教官,为南京和江苏省的摔跤培养了一批人才。常东升分别在年南京五运会和年上海七运会上夺得中量级和中丙级冠军的桂冠。年迁居台湾后,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在台湾各大高校、中学推广武术和摔跤。退休后,他的足迹踏遍世界,分别应邀到香港、新加坡、西德、瑞典、墨西哥、美国、摩洛哥等国讲学和表演,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国摔跤,被海外朋友称为“中国跤王”。他的学生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中国摔跤协会,一致推举他担任名誉会长。现在中国式摔跤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系作为选修课程。中国式摔跤在海外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常东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士丁全福 大力士丁全福获得奖牌除了上述武术与摔跤名家外,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还不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回族武术家,他们对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常振芳、刘振兴、张文广、何福生、王菊蓉、马志斌、马振邦、马春喜、张克俭等等。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陕西武术队优秀运动员赵长军,他刻苦习武,成绩突出,曾七次蝉联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是回族武术人物中的后起之秀。从年到7年,赵长军十次荣获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个人全能冠军”,夺得金牌54枚,成为中国武坛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十连冠”和“金牌大户”。由他演练的“地趟拳”“刀术”和“棍术”,以其独有的风格被誉为“赵氏三绝”。赵长军目前在美国开办武馆。青少年时期的赵长军赵长军先生 赵长军先生 陕西回族著名武术家穆子杰先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fl/230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