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的《论点穴》中说到:“点穴之说,世人都以为奇,有云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之纷论不已,闻之令人生厌而欲呕,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力敌,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击中,即不论何处,击中甚难,如仅以某穴之可点,再加以时间之校对,则早为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中之根本能力,纵使其任意戳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不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能致死。非有意之点穴,而所击之处,则无不是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形意拳巨擘郭云深老先生论述形意拳有三种练法理论,据鄙人体会,其中的明劲、暗劲、化劲理论同样可以指导点穴按摩。武术内功好比核能,用于实战战争则为技击点穴则为核武器,用于养生和平则为点穴治病则为核电站。 初学点穴按摩者必须熟悉手法从明劲儿开始练起,待有相当基础之后,再将明劲儿转换成暗劲儿,以后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以及内功的深入,逐渐进入化劲儿阶段。 然必须明师口传心授,学者心领神会。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今将郭云深老先生的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介绍于后: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 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 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照片说明:郭云深,名峪生,为张占魁和王芗斋先生的老师。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于世,清光绪三年设教西陵,曾在宗室等地任教。李尧臣,有“镖王李”之称,年轻时曾为皇室保驾,慈禧太后观看其武功绝技后,曾赐予长虹宝剑。王兰亭为端王府总管,乃是杨露禅设教于端王府时收的弟子,王兰亭颇得杨氏太极拳的真传。翟禹臣亦为皇家镖师。管念慈,古琴大师管平湖之父。工书、画,光绪间应召入内廷奉旨改号莲盦,光绪称为横山先生,恩遇有加,继张乐斋长画院,名望一时。善篆刻,光绪所用玺印多出其手。鄙人曾多次到平湖夫子之女管涛老师家鉴赏号称“地球声音”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猿啸青萝”。 更多精彩内容: 太极拳动作节奏初探 吴兆基:太极拳和古琴 书院茶 太极推手与包容的智慧 《功夫熊猫3》:阿宝是要成为熊猫还是气功大师? 太极图与中国和谐文化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白癜风怎么医治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jj/149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