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翻开佛经与道书及诸门派的气功书籍,几千年来人们对气功的修炼是门派林立,各执一说,甚至有的还针锋相对,使学者如坠五里云雾,茫然不知所终。有的说应意守丹田,大小周天;有的说应无为而为,空寂忘我;有的说应先修命;有的说应先修性。 到底谁是谁非呢?没有人去评说,结果造成很多善男信女茫然彷徨,虚掷了生命,白白地浪费了大好光阴,有的甚至倾家荡产也弄不出个所以然。特别是在现今社会中练功的人趋之若鹜,有些基本问题若搞不清楚必定会重蹈前人的覆辙,求道不得,空留遗恨。 一,无为是修炼的必经之路 修炼的本质与目的究竟是什么? 佛家讲明其心见其性,找回那个“真我”永驻于世。道家讲“炼虚合道”即“真我”与道相合。一句话,恢复我的本来,人天合一,与宇宙同在,也就是说气功是研究人及宇宙奥秘的学问,是追求人可与世长存的学问,是探求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大学问。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 释迦摩尼离家外求十二年,各种功法都炼了,但未能达此目的,最后还是在菩提树下自己发奋静定七昼夜,终于身心寂灭,悟道成功。正如中国的一首禅诗所写:“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金刚经》是佛学理论的精粹,一言以蔽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本心自见。 《心经》上说的更为具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家走的是“戒定慧”的无为之路。非但佛家如此,道家老子也是从无为而得道,故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请注意这个虚实极虚,这个静是静笃,非一般之虚静。《清静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湛然长寂”可谓入道。 即使儒教也是如此,如《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即明心见性,如何做到这点呢?“知止而后能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大智慧,大彻大悟也。所以释迦摩尼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佛道儒三家的鼻祖都是通过无为之法在静定中而得其宇宙的根本大道。 拿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讲就是通过静笃使大脑皮层的脑细胞与大脑深层的脑细胞在最低的频率上同频共振,使左右大脑同步谐振进而使脑心耦合、心肾交泰、身心寂灭,最后达到人天合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只能通过无为的空静来达到。也正如《圆觉经》中所说的“静极便觉,”舍此而无它。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自性本空,只要你真正静下来如来本性自会显现,心即是佛,平常心是道。所谓的得道,得什么?无所得也,清静元明是也,强之曰见性得道,故无为被佛道儒三家称之为正道,其它的均称之为旁门左道。 二,有为是方便法 既然无为大道是求道的唯一途径,为什么又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诸多的有为之法呢?什么意守啦,什么动作啦,门派若星,数不胜数。现代的不必说,就是在古代也是如此,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道说有三万六七法门。比如佛家功的藏密就是一个有为大法门,难道说藏密的功法是错误的吗?非也!历史上有很多人循此而得道,其道理何在?因为有为法采取的是“以妄制妄”的一条方便道路,这完全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之理。 根器好的聪慧之人可以直指其心,一步到位,直奔大道的修为,就像中国的禅宗一样,不讲什么“一念带万念”,一句话就就可以点悟其如来觉心,使其悟道。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由于凡心太重,业力太深,慧心不明,就不可能直指其心,而去尘心就需要一个过程,于是乎有为大法盛行。许多易学易练的方便法门应运而生,使人有所依凭,有所追求,使人逐渐复自性光明,净圆觉心。特别是在现今社会人心不古,唯利是图,悟道修炼更是一件大难事,所以释迦摩尼曾预言:到末法时期藏密功法将大为流行,当然,目前仅仅是临近末法时代而已。人们都知道在禅宗的历史上曾有过神秀与慧能之争的公案,神秀修炼多年,根据自己的体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谈的是渐修,是有为之法,通过时时勤打扫方可达空明大道之境;而慧能根据自己的悟性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人的自性是纯净的,勿用拂拭本自清静,他讲的是顿悟,这是适合上等根器人的。但历来人们是褒惠能,贬神秀,其实神秀绝非愚才,他谈的是人的修炼实情,而惠能谈的是对人的本性的见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必计较谁高谁低。不要说我们修炼要时时勤打扫,就是惠能得到衣钵以后也照样要遁入深山修炼十五年。人们生活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上,怎么可能不染上尘埃呢?何况我们生命本体就是一个妄身呢。特别是修命就更离不开有为之法,命不存性何以立?所以有为之法的出现适合历史的必然。 三,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何谓有为?即有意作为也。何谓无为?无意所为也。有些道家气功为了免生有为之嫌将本派对丹田似守非守也冠之以无为,其实是错的,也大可不必。言守者即有意为之,何言无为也,似守非守充其量只能说是介乎于半有为半无为的状态。也有些人认为静坐守着一个“空”这就是无为大法,其实空本身就是一念之有嘛。《心经》上早就明确指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即空也是色的一种,是色空而已,如果住于空念那还不是无为大法。因此佛祖说要“不住于心”,即是说不要住于色,也不要不要住于空,前念不灭,后念不生,当下即是。同样道祖老子的《清静经》也在郑重地告示人们:“观空已空,空无所空”,即当你认为已经空了,其实仍在色界之中也,只不过是空色而已。观到空的阶段我们仍需前进,“所空即无,无无亦无”。因此,有为的功法不必羞羞答答,躲躲闪闪,无为的功法也并非真是百分之百的无为。 试问,你一起念该练功了,就要打坐,要结手印,身体放松,思想入静等,这不是有为是什么呢?所以无为派的功法也不是应自诩为如何至高无上,你也在搞有为嘛!为什么释迦摩尼在《圆觉经》中又从反面论述“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就是说人的自性本来就是佛,就是道,可你还在修,这修本身就是有为,所以无为法中就有有为存在。准确地说,练功就是有为与无为的对立统一,没有有为就谈不上无为;没有无为有为也就失去了价值,正如老子道德经中谈到的“有无相生”。但是在气功界我们很多人却搞不清楚这个关系,理论不明,道何能精进呢! 有为通过意念的集中来排除纷纷杂念,以一念代万念,以念制念,以妄制妄,渐渐达到心平如水,一波不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便法门,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正确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有为就没有无为,只有有为才能无为。无为中有有为,有为中也有无为,有为、无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性与命的关系上看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多病,年老力衰,不通过有为的肢体运动他要想入静,达到无为也是办不到的。试想他刚静坐片刻便腰酸腿痛,五脏不适,此痛彼胀,那么他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何能谈到无为入静呢?所以达摩老祖看到他的弟子们整日念经打坐,一个个面黄肌瘦,非是大道的行径,故而模仿动物的动作创出“五行拳”,以后渐渐演化为震惊中外的少林拳法。所以要想修性,修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有为之法正是修命的一种主要途径与手段。人体的经络通了,身体无恙了,人的心也就容易静下来,故动静兼修比单纯入静修炼要强得多;因此,吕洞宾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有为修命是无为修性的基础,而无为则又是得道的唯一方法,只有通过无为才能入静入定,与宇宙合一,与道合一。无为是练性的必由之路,所以吕洞宾又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从现代人体科学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大脑中各种妄念的电波此起彼伏,你又如何能与宇宙中大道的频率同步呢?所以释迦摩尼严厉地告诫世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为可以修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反过来无为的修性又可助于有为的修命,这个问题却常常是人们所忽略和不理解的。所以佛祖说如果一个人真能“心净圆明”,那么就会自然转变这个人的色身,百病而不生,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从医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至静下来,那么他的身体的阴阳是会自动平衡的,阴阳平衡了疾病又从何谈起呢?可是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很多的人为了治病才走入练功的行列,正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练了几年身体未有多大改观于是乎便大骂佛道欺人,气功师都是骗子等等。气功界骗子是有的,但气功是真的,这要划分开来,可是为什么他练了几年功病却没有好转呢?实际是他并未真正的静定下来,修道是要改造自己世界观的,抛弃思想上不健康的东西,什么名与利,什么七情六欲,都要从根本上得到调治。如果一个人每天练功的时候才静一会,练完功就又投入红尘中去追逐名利,妄念涌起,试想:这个功如何会有效果呢,因为你的心没有变,还在世俗中沉浮,那么你又如何转变你的色身,使疾病痊愈呢?同样有些同志为求道练功多年没有长劲,原因也在这里。做人都没有做好如何能成佛呢?!倘若能真正静下来,道即在眼前,你就立地成佛也。也是说气功修炼的核心本质不是那几套动作而是练你的心啊!即去妄存真,动功仅是一种辅助功,老子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指你的身。在生命中心比身更重要,因为心是主宰,心是一种更高级的物质与能量体。更多内容,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