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知名弟子,八旬年轻人喜寿先生详

发布时间:2024/1/13 18:25:48   点击数:

我的太极拳老师杨喜寿先生,号南山松,笔名木言,因体质比一些年轻人还要好,被弟子戏称“八旬年轻人”。杨喜寿先生是洪均生先生的知名弟子,年随洪均生先生学拳,年左右开始在山东大学义务教授太极拳,风雨无阻,至今已经有22年。喜寿先生一生教书育人,钟爱传统武术,尤痴爱洪均生公所授的太极拳法,精研不已,著有《陈式太极拳原理探析·用法详解》一书。而今我师喜寿先生已年逾八旬,仍勤练不已,每招每式必与众弟子反复实践之、躬行之,是文界武人,也是武界文人。杨师虽已至耄耋,对太极拳仍有新的思想,并时常将一些观点写出来,供门生们学习研读。这篇长文,是杨师将最近几年对太极拳核心内容的思考,并经过几次修改成文的。这篇文章原名《洪式太极拳好》,引用了洪均生等老一辈太极拳家对太极理法的精辟论述,体现了杨师与洪均生先生等人,对太极拳的要诀、太极拳的意与形,太极拳的内劲与十三势等众多问题的思考。我发到百家之中,供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

关键词语:

“太极拳缠法也”、“每打一式,轻轻运行,默默而止,唯以意思运行”、“练架子无人当有人”、“怎么用就怎么练”、“从慢而求松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洪式太极拳好,好在哪里?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讲述这个问题。先说明一下,我们在讲洪式太极拳的时候不免要和其他门派作比较,我们讲洪式的特点优点并不是要贬低别人,只是我们对别人了解得不够。

.5,摄于美·布莱斯峡谷

(一)练拳要诀“松慢圆缠”

有一次在洪师家中,我问起有关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的问题,洪师是持批判态度的。看了后面的洪师手迹复印件你就知道了。我问洪师:练太极拳到底有没有秘诀?老师说哪有什么秘诀,练太极拳要放松、慢练,走圆它(口语,我体会手要走弧线,裆要开圆)。略停顿,又补充说,练陈式要走足缠法。为了便于记忆,我将洪师的教导称为“松慢圆缠”四字练拳要诀。

洪师非常重视放松,当有人写文章谈到放松要有一个过程时,洪师评论道:“松是学陈式螺旋缠丝的先决要点。但是我认为初学就应当注意松字,不能等到拳学到一定阶段,才下手解决这个问题。”

洪均生先生关于“松”的手书

其实“松”是所有太极拳门派共同的特点。陈式太极拳是不是一定要震脚、加速、发力、弹抖?读陈鑫(清末民初)的《陈式太极拳图说》,没见到一处讲“震脚”、“发力”、“弹抖”等练法。

陈鑫倒是特别强调放松,书中讲:“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而止,唯以意思运行”。例如谈到要求肩部、臂部放松时,比喻“臂像挂在肩上一样”。

洪师主张太极拳要慢练。“洪师说自己从慢而求松圆的练法,确实没走弯路,所以得到进步。”(引自刘秀文主编《太极宗师洪均生》第页)

有人讲练陈式太极拳要“快慢相间”,洪师评论道:“快慢相间”是整套拳的练法,不是一个式的动作忽快忽慢。

洪师曾对我讲,中老年练拳宜慢不宜快,特别是练一路是要尽量慢些。我体会,慢练易于放松,易于把动作做到位。洪师的拳法三字经中有句:“步移动,随身转,静止处,稳如山。”例如“拦擦衣”最后一动,洪师在讲用法时讲:“松合全体的劲,以加强右手的挤法。”又强调:“要保持右弓步的松塌。”我觉得这样才有“稳如山的感觉”。我发现现在不少练洪式拳拦擦衣最后这一动的挤法并没有做出来,就急于接下一式“六封四闭”了。在整套81式中,这种情形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练得太快,动作没到位。当然,在拳练得正确熟练后,也可练得较快一些。不过要将拳练得正确熟练,对一般人来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陈鑫也是讲慢练。例如在讲“揽擦衣”一式右手运行时,要“向右徐徐而发,越慢越好。”我想,虽然只在讲揽擦衣一式时提出“徐徐运行,越慢越好”,这也应当是对所有拳式的一般要求,只是他不可能每一式都加上“徐徐运行,越慢越好”这句话。

放松慢练是太极拳和其他拳种练法上的最明显的区别。先撇开健身、功夫方面的问题不论,放松慢练最重要的好处是适宜更广泛的人群。许多年老体弱者都可以练。像陈发科先生、洪均生老师青少年时期都是体弱有病,都是因练太极拳而变得健壮起来,而且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洪均生先生演示缠法

现在讨论缠法、缠丝劲的问题。

陈鑫在其著作《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讲:“太极拳缠法也。”洪师定义:陈式太极拳的内劲就是缠丝劲。如果练拳只顾招式,不重视内劲的培养。这样就将拳练成了花架子。既然陈式太极拳内劲就是缠丝劲,所以练套路时要把套路中的每一动走足缠法。

不只是手臂的缠法,更重要的是腰裆和下肢的缠法,例如腿部的顺缠外棚,逆缠脚尖内扣等。洪师在讲金刚捣碓第三动用法时写道:“进左步到对方右腿外侧,以左脚尖斜钩其右脚跟使之失去重心平衡。”这就是左腿逆缠脚尖内扣。不少人练这一动时左脚走里弧线,这是不可能“到对方右腿外侧”,从而也就不可能“以左脚尖斜钩其右脚跟”。

大家都知道洪师的太极手法特别灵巧。在我看来,洪师的太极手法,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截止到目前)。观察现在练洪式太极拳者,有不少人很注意手型的缠法,却忽略了整身的螺旋运动。当年洪师曾于其师弟冯志强交流过拳艺,后来冯先生曾对洪师的弟子提到:“你洪老师小手法很灵。”当洪师的这位弟子对洪师谈起这事时,洪师说道:“其实,“小手法”也是全身螺旋运动而发生的作用。”

杨师与冯志强先先生(摄于90年代)

欲练架子不至于练成花架子,就要走足缠法,注重细节,注重整身的协调。另外,欲培育强大的缠丝劲,不光要多练套路,交手试验更为重要。例如下塌外碾这种缠丝劲,你只是空练,就不如与人交手在别人身上试练更有效。缠法、缠丝劲这是陈(洪)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意气形

有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打太极拳)要意气运动,不要力气运动。”洪师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评论道:““意气”之说是沈家祯的影响。”(所著《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说的是不用拙力。陈(洪)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一种力。我认为,太极拳中多用“劲”这个词,很少用“力”这个词,可以这样理解,“劲”是一种生物力,常说的“力”一般是指机械力。当然,这二者在科学上并没有用来区分它们的严格的定义。

顾留鑫著文颂扬“敷盖对吞”四字秘决,洪师评论道:“所谓“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据说是“纯以气言”,非功夫深纯不能理解掌握。我自以功夫甚浅不能理解,但怀疑气怎能如此神妙,能够将自己的气敷盖对方,而且能吞入对方。顾老十年研究的结果如何?”看来洪师是不讲气功的。

洪均生先生手书批语

有人写文章称,练陈式太极拳要“呼吸和动作密切配合”。洪师评论道:“陈(发科)师从来不主张呼吸和动作怎样配合。”陈发科先生、洪均生老师、陈鑫先生都主张自然呼吸。

谈到“意”,其实并不神秘,你体悟一下陈鑫讲的“练架子,无人当有人”,和“每打一式,轻轻运行,默默而止,唯以意思运行”,就能知道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意念”什么。

现在讨论“形”的问题。

有一篇文章讲:“陈(发科)老师常说练陈式太极拳,姿势正确很重要,姿势不正确练多少年也练不出陈式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来。”但此文后面又说:“按照拳论的要求练,在意不在式。”洪师批道:“前面引陈师的教导“姿势正确很重要”,怎么又说“在意不在式”?”陈先生和洪师都很重视练拳姿势正确。

我们讲的“形”也就是拳姿。“形”体现在拳式动作中。拳式组成套路。拳式就是技击中的攻防招法。套路是由许多招法组成的。技击方法无外乎踢、打、摔、拿。太极拳技击方法有自己的特色,即八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我们不讨论套路中的每个拳式的具体动作,而是讲拳式动作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列出十二条:

身法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尾骨略后翻;裆要开圆;腰如车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走足缠法;下塌外碾;肘不离肋;前发后踏;进步要柔,退步要刚;步移动随身转。

“前发后塌”“裆要开圆”

上面这些对形的要求,是洪式太极的根本。甚至可以说,如果练拳时能做到这些,即使有个别的动作做了些修改,那你练的就是洪式太极拳。如果你做不到这些,你练的就算不了真正的洪式太极拳。

我们举几个例子。例如“下塌外碾”,洪师在用捋法或挒法时都使用了下塌外碾的动作,这就加大了缠法。这是其他门派所没有的。再如“腰如车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想象躯干有一中心轴,中心轴垂直地面。身体左右转动时,这根中心轴不能左右前后晃动。身体左右转动,下肢要以缠法配合,例如身体左转则左腿顺缠右腿逆缠。反之身体右转则右腿顺缠左腿逆缠。这一点,练陈式太极拳的其他门派,与洪式不尽相同。我见到有些练所谓“陈式老架”的视频,身体左右前后晃动幅度比较大。

陈发科先生晚年背折靠

因为车轴是横向的,人体是立的,为了便于理解,想象有一固定在地面且垂直地面的圆柱,外面套有一圆筒,如果从水平方向加在套筒上一力,那么圆筒就会转动,将来力引向圆筒圆面的切线方向。我们姑且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套筒原理”。当然,人体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受到外力后,其运动极其复杂,尤其是陈式太极拳身体的左右旋转,是将身体旋转成螺旋形。套筒原理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简单机械模型。

顺便谈谈眼法。洪师要求练拳时眼看目标(对方)。当然,这必须知道这动的用法,否则你连对方在哪里都不知道,如何看对方?眼看对方,不只是为看而看,例如一路拳第十三式右转身捣碓第一动,对方在你右前侧按你右臂,身体左转,头向右转看对方,整体呈螺旋型,这样对方就按不动你。否则身体左转,头也左转,对方很容易把你推向左去。现在练洪式的,许多人这点就没做到。拦擦衣第一动有同样的问题。有一次我带小女爽(时年十岁,同去的还有哈磊)去拜访洪师,洪师让爽练拳,当练拦擦衣式第一动时,右手顺缠左手逆缠腰左转眼向右看,得到洪师的表扬。洪师讲:“爽学得挺仔细,知道眼向右看。不少人只把手的缠法作出来了,腰裆的左转没有,更不知道眼要向右看,这样身法就没有螺旋型。没有整身的协调配合,不得要领。”

洪均生公授杨爽缠法

有人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大架小架的事,洪师批评:“陈(发科)师从来没讲过大架小架。”现在经常有人讲什么大架、小架、新架、老架。更有人讲自己练的拳是某某(历史名人)的秘传。你讲是“秘传”别人没法知道是真是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可能遗失了些珍贵的东西,令人惋惜。但不能认为什么都是越早越老越好。洪师完全可以原汁原味地传承陈发科的拳架,但洪师还是进行了一些改进。就是由陈式太极拳演化出来的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也不能说都不如陈式,总是会有他进步的地方。

(三)“怎么用就怎么练”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讲:“练架子无人当有人。”陈发科讲:“这套拳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用的,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洪师讲的:“怎么用就怎么练。”

洪师主张“怎么用就怎么练”,就是指要按拳式设定的攻防招法练。而且洪师要求从开始学拳时就应当弄懂每一式每一动的“着法”。这是与许多拳师不同之处。许多拳师教拳不许学生问为什么要这样练,“我怎么练你就怎么练,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么进一步问:为什么这样练不行,那样练就行?不讲用法是无法解释的。

洪师将其著作取名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强调的是“实用”。“实用”就是指技击。洪师的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每一动都写了其详细用法,这是其他太极拳的书没法比的。

年,杨师著作发布

年洪师回北京向陈公(发科)求教。“从二月至六月,陈公天天为洪师纠正拳式,并从头逐式逐动解说、试验。”(引自刘秀文主编《太极宗师洪均生》页)我想这里说的“解说”肯定包括用法。而且要试验。

“在京临别时,陈公语重心长:“……,也不必多练,却该用脑子琢磨练法、用法和解法的奥妙。””(同上页)

在《陈式太极拳实用》自序中讲:“我当时征得陈师允许,将他所讲解试验的着法,融贯于原来所学的套路中,企冀为学拳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洪均生师在其著作中在谈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时说:“……,学者可以利用试验来检查平日所学所练的动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便及时按照拳的规律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由着熟而达到懂劲。如果空谈懂劲,却不明白着法,劲是不可能懂的。”

可见洪师特别强调打拳要明白着法,要明白着法必须交手试验。

洪均生先生授弟子喜寿先生缠法

洪师讲,陈式太极拳的内劲就是缠丝劲。洪式太极拳更加重视缠丝劲的培养,更重视缠法的应用。缠丝劲是含在招法中的,是表现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中的。每一式每一动中都包含了缠法,都要使用缠丝劲。内劲也只能通过练招法、试招法,练正确,练熟,在招法中走足缠法来培育。

欲着熟,多练套路是必须的,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交手试验,其实交手试验不光是为演练招法,也是培育内劲所必须的。举例,金刚捣碓第三动左脚向左前斜角进步,先以脚跟着地,接着左脚逆缠脚尖内扣着地。这就是练左腿之逆缠劲。只是反复让他跟着教师练架子,进步很慢。经过应用试验,学生学起来就快了。

不只是学生,交手试验对教师也是有益的。洪师就曾对某弟子讲过:“你就是我的磨刀石。”

“怎么用就怎么练”“多试验”是洪式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不能认为我只要学了洪师的拳架,我练的就是洪式太极拳。不懂得拳式的用法,没有认真地试验,那就算不上完整的洪式太极拳。

喜寿先生与恩师洪均生先生()

文:洪式太极第二代重要传承人杨喜寿于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jj/254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