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347857.html (2)观宗:止观 ①止观溯源 佛家功法的大乘功法里边第二个功门就属于止观。止观这种功法能追溯到印度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属于中观论。其实中观的观点并不是龙树创立的,早在《阿含经》的小乘功法,《阿含经》里边有中道的提法,不过这个止观是从中国,从慧思,智凯的他们老师父,那个时候已经是形成了。智凯他练过道家功的,他就把中国的道家功和佛家这个中观理论,和佛家的这个禅定理论结合到一起了,这就创立了一个所谓止观。 ②何为止观 止观,就是练功的过程当中的不同层次,运用意识的不同方法。所谓止,就是把念头要止住,止于一处,把你念头止在一个地方,不要杂乱,实际也是练气功的入静、入定。但是大乘功法不讲定在一处就完了。它还需要用佛教的理论来观察客观世界,观察自己生命活动。不注于有,也不注于空,而注在缘起之中,非有非空了,按那个佛教的理论这么去做,因此它就要求练功的时候,到你入了静以后还要运用佛教这个理论,你真正的智慧去考察问题。这样你慢慢认识到精神世界和这个物质世界它们的一体性,这么个道理。 ③圆融法门,就是六妙灵门天台止观提的方法里边,一种就是所谓真俗圆融法门,就是六妙灵门。六妙门派就是搞的是数息、随息、观息,然后修惑,修还。它就把练功的过程当中从一个呼吸开始,用数息的方法开始,一步一步的而进入佛家的这个精神境界里边去。像这个功法呢,它在六妙灵门里边,它阐述了可以用哪一种功法,一个数息也可以引发禅定,一个随息也可以引发禅定,止息也可以引发禅定,观、还、净,每一个方法都可以引发禅定,是通过这一个方法让你进入禅定里边去。它可以一步一步的这数、随、止、观、还、净,啊也可以这么下来。它还提出什么主张呢?你可以这些功法都可以试试,哪个方法能够引发你禅定,就练哪一个,说它很灵活的。如果你就执着数息,从一到十他就是着于相,那就练俗门,就普通的人练气功。 数息,数呼吸,说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个数,数本无相,就这样数,数他没有个形象,这里边去数就无象界,就超出那个凡夫的境界。当然里边还有声闻,还有菩萨的不同内容了,每一个层次它就做这样的论述。它论述这个内容,就是告诉我们练佛家功,关键要运用意识,要用佛家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注于缘起里边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它这样称为中道。其实这个中道呢,我们就讲任何一个事物应该有它本身特殊性,但这个问题古人论述的是不够的,我们现在提出来这个整体观,一个事物它并不是一个局部事物的简单合成形成,而带有特殊内容。在这个理论的层次上,在这个理论古代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懂得一个事物有不同的层次,事物的循环发展,一圈一圈的发展,这个道理不懂得,他就一直就是个绝对,一个假,就这两个来回反复转圈,就这么转圈。我们认为不是,一层一层,反反复复,很多圈,它这个圈呢,一圈一圈往上升的,这个中道这个问题,就是修止观的。 这个门派,他们那个最根本的内容,当然它里边有小止观,还有摩诃止观,这只是讲的他们的这个理法繁杂不同,但实质是一个。其实这里边和修禅有什么不一样呢?那个止观和禅宗北派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基本上看来是相近的,一开始你修禅,定住那就是个止,不过从禅引发出的智慧,那是个观。所以任何的一个修为里边,任何一个修为的过程的当中,都离不开止和观。有人说止观是佛法的承始承终法门,我看也是有道理的,实修禅也需要止,止去念头,止于一处;观它是什么呢?就练功以后你里边身体起变化了,再精神来体察你自身,以至于体察外界客观,这就称为个观,观实际是体察的意思。所以你只有认真练功,一边去体察你的精神世界,精神感知能力,精神深入的那个各个不同的层次里边的深度,才能一步一步提高。 ④智能功的止观 就我们练智能功不也在止观嘛,精神一集中就是个止,把念头止住了,当你练功以后有感觉了,把你精神进入到那个感觉里边去,一步步深入,这就是个观。我们神与形合,体会里边的感觉,神与形合,以形引气,以气动意,他动的意念那就是个观嘛,不就是个体察吗?当你能够更深的体察身体里边变化的时候,精神就更加安静了,精神很安静,这就是个寂,体察里边那是个照。那不是个寂照圆融嘛,这是很简单的东西。说这本来是一体的东西,没什么两样。可如果我们同志们练智能功就光练动作,不去体察,那就错了,着于形了,落于俗谛里边来了,而不能进入中道,就不能进入高层次那里边去了。我们练智能功不是有不同的层次吗?一开始要神与形合,但是总是神与形合就死于形下,就错了,形熟了要体察身体里边气机变化呀。那你实际,那你就成为观的范畴了。 所谓止观这个问题,是练功,应该说练任何一门功都不能离开它。练道家功实际也有止观的问题呀,入静是个止,身体里边你出现气机变化,你要感知到它那是个观嘛,那属于观的范畴嘛。所以这个问题,说止观这个法门呢,应该说是练任何功夫都离不开它。不过止观呢,我们的同志们真要去体会止观它里边呢,又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你比如天台止观,它引用了呵、嘶、呼、唏、嘘、吹六字诀,那六字诀本来是道家功夫,它用来治病,治病的话用六字诀治病,还用呼吸治病,用调息法治病,用想象法治病。 ⑤佛家的治病 所以说佛家不注重色身,要把臭皮囊扔了,这句话也不完全正确,实际它讲理的时候扔掉不要臭皮囊,回头练功的时候,一点也不扔,有病还得治病。我们常讲说佛家他们信佛嘛,他就佛释因缘,就去修佛不就完了吗?还用这个方法。什么满吸冷吸热吸用十六种吸法来治疗疾病。还有用不同的通法治疗疾病,用止来治疗疾病,用观来治疗疾病。还有很有意思,让你守肚脐,守肚脐怎么守呢?先把衣服解开看,看肚脐什么样,然后你练功就想那个肚脐。就跟修那个小乘功法,修地遍有什么不一样?那个大土包,看大土包,再想土包。这呢,看那肚脐,看肚脐什么样,看清楚了,让你闭着眼,来想肚脐他这样。 存神法和意守法不一样,你想那个地方也叫意守法,你光想那个肚脐因为脑子里边想肚脐什么样,这就称为存神法了,用意识了。我也告诉同志们,佛家讲究的什么呢,可不是要把意念注到肚脐上去,意念守到肚脐上去,这是道家功法;佛家功法呢,想着肚脐,以后让那个肚脐的形象,脑子里边显现出来,这是佛家功法。就有那么点微细差别,不少同志呢,这个问题没把它分开。它这个肚脐在脑子显出那个形象来,想那肚脐什么样,这样想,脑子想那个像,不是想着肚脐。这个肚脐,不是你把意念注到那去,不是那个注意,这两个不一样。从这个地方可以分出佛家功和道家功,练法不一样,都是守肚脐想肚脐,它是把那个形象,佛家功相当于用他那回忆,用意识的痕迹脑子里成像,道家功是把意识注到那去来体察那个,这么去搞起来。两个是不一样的。 ⑥止观的净化意识 关于止观,佛家功就讲要呵除五欲呵,欲弃盖,它里边是有关意识修养了,日常生活当中修养了,我们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这方面的东西,要净化意识。必须要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净化,不然你自己练功的时候不好走。这也是练功的根本,佛家功不论哪一家,你大乘小乘其实都是一致的,就是后来有了分别。本来是没什么大乘小乘之分,就是这么练功,有的功法讲就是一乘,就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它入手的方法不一样。小乘功法它从具体功法入手,大乘从理上入手。在理这么也有事,天台宗理里边就有事。可是禅宗南禅就没事了,光是理没有事。没有理光事,北禅也有事,一个从事入,一个从理入。而天台宗它先修止,一般的那就修道的差不多止于脐下。印度也有这个内容。另外它还修身体里边那个气,他还可以止于气。像这些内容在佛门功里边的关键所在。 止观,到现在为止,在国内还是一个大的门派,真正修佛家功的,他不练武术,以前的佛家功不练武术。以后呢,他们佛家功觉得光练这个他那意识里边开化不了,光走意识不能真正去净化。因为这个人总是社会里边的人,总离不开社会的影响。说庙里边不脱离红尘了吗?庙里边的等级森严,小和尚啊大和尚、老和尚、管事的、庙里边主任、方丈、主持,等级森严,里边又是个社会。有的人讲出家当和尚修行去吧,出家当和尚,近年来不从七几年开始就出家吗?有些人想修行吧,不知道受什么影响修行去,一出了庙里边以后就后悔了,这里边比在社会上事还多,你扫地呀干活呀,乱七八糟哪,让修行啊,尽干事。所以庙里边也不那么好修,真得修意识,那假的不行,你看书没用处,真是里边真正他自己净化自己意识才行呢。 净化意识是比较难的,不懂得很多的社会规律,光从那个佛家道理去弄,往往以前说,“一年信佛,佛在眼前。”我就要成佛了,非常信;“十年信佛,一望无边。”十年修练佛以后,再看,看不到边,佛在哪呢?不知道了,茫然了。说有的信佛了以后呢,就变了,信心就不那么坚固了。以前有这么句话“少年出家贪色,老年出家贪财。”他自幼出家的,男女性他这个不容易破。说少年出家贪色,他这色过不去。老年出家贪财呀,他是他色也过了,生儿育女,也过了,老了后该想财,到庙里边也还要财,说那老和尚不爱财越多越好嘛。就拿这个修止观的这个智凯大师临死的时候,什么财产给谁,他还写了遗嘱了。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呀,我告诉同志们哪,单从从庙里边修行,你不从社会上去练自己的意识,不是说不能修,难。 在唐朝的时候,禅宗和止观非常发达而且有成绩,高人也很多。因为他们有水平,可以后慢慢就变了样子了。所以佛家理论以后呢,还得保身体,身体要好点,还得练色身。庙里边和尚也开始练武术,开始搞这个。就以前的和尚一说练这个武术,那就说邪门歪道,他们叫恋尸鬼,怕死,喜欢保持住尸体,这么来讲。可以后呢也造出理论来了,说你不恋尸鬼,你很快就死了,还没修成就死了。你现在把身体弄健康了,有时间了你多修几年才能修得成啊,一听倒也对嘛,说你刚信了佛你就修死了,你修什么,整天病病怏怏的,死了,不死的话他活受罪。还能精气充足吗?(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jj/254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