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 http://www.zgbdf.net/m/ 感悟坐禅品 今天讲的是坐禅品,虽然内容只有一页纸,但要说一个星期都说不完。坐禅品对了解少林禅武医很重要。坐禅是现今很流行的活动。在二、三十年前,坐禅对很多人来说是很过时的做法,可是到了现在却变成另一个极端。如果不盘腿而坐,就会很落后。这个趋向变化有几个原因,第一,二十多年前开始,一些科学家和临床医护人员开始研究禅修对人的好处。接着有很多人说这些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之后便开始有一群人喜爱盘坐。我最近看了圣严法师的《佛教入门》,他的教训对我启发很深。他说佛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项文学研究,他们研究佛学,但不一定将佛学当成一种修行的指引或方法。其实佛陀并不是想我们研究他,他只是想我们听他的教义并在生活中实行。所以很多研究坐禅的人,本身不是将佛理作为生活的模式,只是视它为一项研究题目,渐渐就会变得表面化、公式化。现今也有一些不是佛教徒、不明白佛理的人教别人打坐,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何谓坐禅」。 坐禅离不开佛理,所以我经常说我不是教你打功夫。如果你不明白心法,这些就只是表面的东西而已,跟其他人到公园做运动没有分别。如果你明白了心法,少林禅武医才是一个帮人离开痛苦,改善身心健康的法门。首先我们要理解佛理,我只是一个正在学习的人,不是法师,我只是跟大家一起研究这个方法。少林功夫即是坐禅,而且是离不开佛法的。但是有些人只学它的表面,将功法抽出来单独练习,用自己的方法发展,完全没有佛理的融合,这是十分危险的。少林功夫为何叫作禅武,就是以禅统武,不是用来打架的,是一种修行,培养自己的方法。我们从《六祖坛经》开始说,是因为《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禅宗祖师传下来的比较完整的经书。如果我们要明白达摩禅,我们便要明白「教不外传」,「以心传心」。如果我们不开始看《六祖坛经》,那就是空谈,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根,少林禅武医的根就是中国的禅宗。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实践《六祖坛经》所说的,就已经做到《楞伽经》和《金刚经》所说的了。六祖很好,将两部经书的教义消化过,将之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中,再用中国人的口语教导我们。 我不是看了很多佛经,因为我仍然未完全做到《六祖坛经》里所说的话。如果我能做得到,也不需要强求去看很多。因为佛祖已经说过,佛法非佛法,法非法。最重要是能否做到,佛法不在乎文字。我们要明白佛法,并非盲从。少林禅武医的关键在于将佛法应用在生活当中,但人有太多的劣根性─贪、嗔、痴,所以我们要改善思想,用一些功法,积极地控制自己。所以这些功法不单单是气功或功夫,是修心养性的法门。很多人以为练功便能治好疾病,这是贪,这样的人不会身心健康的,因为他已经被自己的贪累到半死了。我曾帮助一些临危的朋友,例如一些患癌症的小孩。我们并非想延长他们的生命,因为每一个人的终结都是一样,延长是没有意思的,最重要是快快乐乐地生活,离苦得乐。苦是来自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而禅武医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离不开佛法。佛陀离开了他的皇朝而去修行,也只是想离苦得乐。离苦得乐首先要放下贪嗔痴,放下了人便会舒服。曾经有人问我怎样练功才会舒服,我说先放下贪嗔痴,这样你便会舒服。如果能放下贪嗔痴,那么脚是曲或直的都没有分别。我们很多时在学习上都过于形式化地去追寻,造成走火入魔的现象。 禅武以禅统武,我师爷说:「倘若不以佛学为基,以禅为本,则练武之时必定自伤其身。故称为禅武如一。」就是如果不以佛法为基础,以禅为本,练这些功法必会伤其身,这些话你们要谨记。正如我刚才所言,练功的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心境。例如练虚桩的时候,整个身体的血气就开始运行。如果你的心境是平静的,没有贪嗔痴,血气便会畅顺。若你满脑子怒气、贪念,必自伤其身。所以从前少林寺的大德不是随便教人功夫的,其实不是不想教,而是不想害人。教不难,但练不好就会伤及自己,帮你不成,反而害了你。有些人第一式都做不好就想学第二式,这就是贪。如果贪,就不应该去学这些功法了,练禅武医是要放下执着和贪嗔痴的。我们很强调一样事情,就是当你的身体、精神有毛病,或者是觉得身体不大舒服,脾气很暴躁时,你想用这些方法改善自己,就要先从改善饮食开始。因为如果你满肚积滞的时候去练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如果身体里有很多积滞或不安情绪,练功时血气循环就会更加感到不舒服。所以,我会劝告不改善饮食的人不要练。有些人不能完全戒口,练功的效果就只会事倍功半。我们以佛法清净思想,以食物清净身体,这样练功才可以随心所欲,血气才会畅顺,渐渐你便会明白自己是谁。这就是我们修的法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说话太多,只会令人误解。少林寺一向收徒弟都十分谨慎,就是不想有些人学一半不学一半,而伤及自己。如果你们想入这法门就先要明白为何要入,明白练功是想自己聪明些、自在些,让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什么是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话很深,也很难做到。不被外界发生的事情影响就是「禅」,不被自己内心的心理状态影响就是「定」。禅就是在生活当中,甚至在动荡的时刻都能够保持心平气和。平时没有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很冷静,但在动荡时,我们便会乱,所以之前会出现排队买盐事件,这都关乎一个人的修为。当我们有智慧的时候,我们便会分析,没有智慧的时候就会随波逐流,累自己吃了不少苦头。我们要用智慧去生活,修禅就是这样的一回事。我们对动荡有很大的反应,是因为我们做不到禅,离不了外相。如果有了智慧,就会明白这就是生命的常规。当我们离别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没有感情,只是不让它影响太深。有些人因为亲人的离别而患上忧郁症,都是因为离不开外相,不明白生离死别就是一个生命过程,过于执着自己的哀伤,导致内心很乱,这就是造成各类情绪跟精神问题的关键。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以禅统武,坐禅跟少林禅武医有莫大的关系,练丹田呼吸法的时候,「只为见境,思境即乱」,所以,练习丹田呼吸法不可追求在练习时见到什么境象。如果在练功时感受到什么心都不乱,就是真定,这就是观。无论是热是冷,舒服或是不舒服,都不用想它,是为之观,否则便是一种执着。因着个人根气、因缘的不同,我们所观的都不一样。练心练意的时候,「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就是练心、练意。别人打你骂你,你的心也不能太乱。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百分之百做得到,因为我们听到一些不想听的话,被人批评,我们便不高兴,我们起了心念。如果我们不管被别人骂或赞美,都能保持心境平静,那就是真的禅定。能够做到心平气和,被人骂不还模蔷褪侵腔邸R灾腔鄞蚱朴廾粒灰换肪城W抛摺5蔽颐强冀肴攵ā㈧木辰纾簿驳模苡琶溃木称骄玻┧常硖逡脖涞煤芮岷苡琶溃饩褪庆湟健P扌杏谌粘I畹敝校形蛐钠狡汀 练自我控制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及困难当中以菩提智慧面对―「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当我们的心起乱时,便想不到东西,解决不了事情,只有心平气和的时候才可以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练习控制自己,就由自然丹田呼吸法开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连呼吸都控制不了,更不要说控制心意。当十分愤怒时,能控制自己不发怒,就是自我控制,是需要练回来的。这功法有静功亦有动功,与其他法门最大的分别在于它包含了医理,让人能够心平气和。禅机即气机,我们跟着传统的智慧方法练习,人就容易心平气和,从而明白自性,理解自己的菩提智慧。心平气和,气血顺畅,就自然身体健康。 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我很喜欢《六祖坛经》中的一句「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这就是前人的智慧,但很多时我们都会以讹传讹。就是因为太多人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说法,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从事科学研究,希望透过科学实践来理解修禅。我用科学数据去判断是与非,这是科研的重要性。我初学坐禅的时候,学的不止这一种,我还学过道家的方法,还有印度的方法。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前,用了十六年苦行。后来他觉悟了,说这世界有两个极端,一是贪图享乐,不修行的人;另外一个就是苦修行,用一些很艰苦的方法从而达到觉悟。而他说在佛教中,正悟的人生就是以中庸之道修养个人心性及品德,佛法是离不开世间的。 我不反对坐禅时盘腿而坐,盘腿而坐本身没有罪,很多问题都是人为的,禅本自然。就像我叫人戒口,佛陀却什么都吃,可是我不是佛陀,未能到达他那境界。「心平何劳持戒」,就是因为我未能心平,所以我就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就是因为我未能做到完全的行直,所以我修禅,就是这么简单。传说佛陀是盘腿而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所以众人都照着盘腿而坐,只是向往这个姿势。但有没有问一下自己有否达到这个程度呢?若明白少林禅武医的心法,坐禅就可以自然自在,禅本自然就是禅最基本的道理。 六祖偈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欢迎转发、广积善缘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jj/25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