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习禅录影书摘精要996期

发布时间:2016-10-25 1:27:04   点击数:

本书是一九七六年所出的书,主要是南师在多次主持打七时的开示,根据录音整理。因参加打七的多是接近师的常随众,故说得较深入一些,且有些秘法部分编者已加以隐去,以免根器不合之读者盲目尝试出偏或受害。从书中看,这些打七以禅法为主,常参话头公案。

本书现在能够呈现在诸位面前,说来也颇不容易,除了前期同学们的记录心血之外,我们又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编辑完成。但在出版付印之前,当然先要呈递怀师,请求准许出书。而怀师仍然认为不可。原因归纳为下列五点:(一)来台湾二十多年,虽然情非得已,主持了七八次的禅七,但并没有真正提持禅门宗旨。如果把这些记录,当作传统的禅宗法门,反而变成以盲引盲,容易误人,此其不可者一。(二)每次参加禅七同参,大多数开始并无佛学影象,更无学佛的基础。而且来自各界各业,年龄、性别、学历、经历、思想、兴趣、种种不同。甚至多为好奇心理,或为带艺投师,已经修学一些道家方术、密宗等法门,统统都不一律。故怀师所开示讲录,观机施教,不免很多驳杂旁芜的讲话,容易产生流弊。三祖所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此其不可者二。(三)宗门风格与宗师授受作略,由唐宋元明清以来,一变再变。例如南宋以后,参话头之风头起。清初以来,打七之风大行。日本临济宗的末流,以参公案为主;曹洞宗的末流,以默照为尚。是非纷纭,莫衷一是。怀师为现代人,用现代的方便设施,似皆大相径庭,容易发生人法意见。此其不可者三。(四)宗门自南宋以后,大慧宗杲禅师、扬州田素庵居士,皆喜手执竹蔑接人;怀师在禅七时期,常用香板作为主七的方便。可是有些学人,已经学习用香板的皮相方便来接引初机,这一香板子禅,实在流弊太大。此其不可者四。(五)现代学术思想,茫然紊乱。佛门派别意见,更如水火之不相容。怀师二十多年来,虽然没有闭门谢客,但深自韬晦,与诸方从来不通往返。直到目前为止,足以入室盘桓的友人,仍然寥寥无几。然而爱恶不同,引起别人太多的烦恼。如果此书问世,更成话柄。禅非禅,道非道,恐怕使别人带来更多的嗔恨,何苦多此一举。此其不可者五。尽管师意如此,但我们的编辑工作,虽说不是昼夜辛勤,至少绝未懈怠。因此,改变了怀师的初衷,最后终算付之一笑。我们便以笑骂由他笑骂,高兴自我为之的心情,决定了付印。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向人间走一回。”孩子生下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当然欢喜。到死的时候,统统哭了。没有悟道以前,没有参破生死之疑以前,都是“空向人间走一回”。(p.17)

◣没有渐修,那来的顿悟?有了顿悟,还要渐修。所以,不要妄想,乱说顿悟,那么简单?每一个佛,每一个菩萨,每一个祖师,每一个大禅师都吃过苦头来的。(p.26)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心里的思想,外在的行为,物质世界的一切环境,一切关系,家庭、儿女、人生,都谓之“行”。行者动也,一切都在动态中。宇宙万有的现象,包括我们的身心,随时都在动态之中,都在变动中,没有不变的事。这一切“行”无常,不能永恒,这不永恒的都是生灭状态,一起一落,一生一灭。就像我们的思想、念头,前一个思想过去了,抓不住,“事如春梦了无痕”。(p.27)

前面的念头过去了,已经过去了,后面的念头还没有来,中间这一段,能够保持干净、清净、安详、寂灭。说起来容易,作起工夫,体会一下看看。几十年来,你作到了就有点眉目了。寂灭是什么?寂灭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了,证到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一段空。《金刚经》不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把这三个阶段的心一切断,寂灭现前。到这个时候差不多了,“寂灭为乐”。世界上的快乐、享受、幸福都是相对的,都是生灭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灭境界才是乐。连“乐”都没有,有个“乐”又是苦。(p.28)

◣不是在那里想,不去制造念头,也不排除念头。看着念头来去,不要去理它,也不去扫除,让它“一任自来还自去”,你仍然看着它,就是《心经》上所说的“观自在菩萨”。慢慢功夫作深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依照这个观照的方法去修行,慢慢功夫深了,智慧开发的时候,忽然像天亮一样,电灯开了一样,就照到身心内外一片空灵。(p.29)

◣我们的妄念来来往往,生生灭灭。那个“能”知道它生灭,“能”知道它烦恼的,它本身并不烦恼,对不对?它也不在生灭中,这个念头来了它也知道,那个念头去了它也知道,“那个东西”!注意!那个东西是会照的。譬如你是学密宗的人,起了很多妄念去观想,观想者,借用妄念也。那个能知道自己在观想,那个能知道自己观想不成功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譬如你是念“阿弥陀佛”的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己尽管在念“阿弥陀佛”。同时又晓得自己在念“阿弥陀佛”,那个能晓得自己在念的是什么?那个就是净土,不垢不净,那个就是“真照”。(p.30)

◣真如本体究竟是怎么样呢?“离相离名人不禀”啊!他是没有境界、没有形相的。你若有了什么境界,什么样子,错了!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p.30)

◣怎么叫观音?就是观一切声音。慢慢观,一切声音都帮助你修道,这是外观。慢慢!慢慢!慢慢!你也不要去理它,自然听着等于不听,见山不是山,听声不是声。声声入耳,声声不相干。然后,慢慢感觉到这个念头就是声。听!听!听!呼吸也是声,身体上的不舒服也是声。舒服与不舒服都是声,感觉也是声,声是动,动相。慢慢!慢慢听,听!《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一个妙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听取声音,声音是动相。没有声音的时候,你说听到没有?听到了,听到了静相。静也是相。动相不生,静相也不生,才到达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动相来了,听到了,知道是声音。静相来了,知道是静。多“了然”!不“了然”,你就是死人了,就变木头了。还学什么佛?“了然不生”,不生什么?不起妄念。动相来了,让它来;去了,让它去。静相来了,知是静相,去了,让它去。不着静相,也不着动相。动静二相都是相对的两边。那个能知道动相,能知道静相的东西,从生到死,从来没有动过,明明了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p.34)

◣念佛,要反观心声。一句有声佛号,心之动相也。念到无念清净,这一句佛号不念,妄念也不起,此乃静相也。能知道动静二相者,那个有没有相?有没有声音?要你“反闻闻自性”。你懂了“那个”东西,“性成无上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照内心,反观自心。能知动静二相的,并不属于动相或静相,也不为动相静相所转。那么,这样慢慢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说的。“入流”,入什么流?进入法性之流。“亡所”,心中所起的妄念,所起的作用,动静二相都空了。所有的修持方法,所有的佛经,所有的佛法都交代完了。(p.39)

◣我们修行最困难的,就是去掉身体的感受,去掉四大所发生的感受。如果真能够去掉的话,四大空掉了,“身见”忘掉了,那么“我见”去掉了一半,好办了。(p.40)

◣以修行的路线来讲。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于一。无论你是修净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观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于一”的境界。(p.41)

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调身。调身的第一步,先调气。气是人身四大中的风大。调气的第一步是调呼吸,呼吸怎么调?调呼吸与作气功是两回事。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后,万事不管。呼吸粗、细、长、短都不要去管它,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听,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听其自然的听。不要去领导它,也不要拒绝它。听呼吸要不增不减,让它自然。不过,这中间有个毛病,叫你们听呼吸,调呼吸。结果,变成去管理感觉了,怎么说呢?上座调呼吸,开始一两下还听着呼吸,但是,听几下以后,便去管身体上的感觉了,念头被生理上的感觉牵去了。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们业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听呼吸往来,不要管身体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这是第一点。(p.42)

第二点,假如你是念佛的人,一边听呼吸,还念不念佛呢?或念咒子的人,还念不念咒子呢?或是修别的法门的人,这些方法还用不用呢?当然用。怎么说呢?你用耳根来听呼吸,那个能知之性并没有跟听呼吸完全统一。假使能够完全统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风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当高了,马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谈何容易啊!若能真得到了“心息相依”,你就没有时间动第二个念头,而且这个色壳子对你已不是障碍了,如鸟出笼。但是还没有得道哦!(p.43)

修“心息相依”的法门,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调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变成很细的气。慢慢的,气充满了。但是不要有充满的感觉。很细的呼吸,变成很缓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这阶段,杂念妄想比较少了,甚至感到杂念妄想完全没有了。但是,你不要欢喜,这下到达了没有妄念,空了。这样一来,杂念妄想又来了,呼吸又来了。要听其自然。(p.44)

◣我们的身心境界,都是梦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电。所以,你不用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来的时候,妄念就跑了嘛!你还去管它干什么?《圆觉经》告诉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佛经都给你说明了。在任何时间,不起妄想。妄想来了,怎么办呢?来了就来了,来了它会跑,用不着去赶它。“嘿!我把妄念扫掉了。”“糟了!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个东西,就自然清净。在清净的时候,你不要想这是不是清净?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这些。(p.47)

◣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佛学得蛮好,不算顶好。他把佛学要义变成文学,作了一首诗,这是文字般若哦!他自己并不见得到了这个境界。但是的确作得很好,这是属于文字般若。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p.48)

◣永嘉大师原来是学天台修止观的。悟道以后,作了一首有名的《证道歌》,把整个的佛法三藏十二部,变成文学化的东西。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

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闲道人,心中无事。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这不是妄想吗?想求一个真如境界,这不是妄想吗?妄想本空,用不着你去除。所以说“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我们念头妄想都是无明,那个能起无明的是什么?就是佛性。这个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法身觉了无一物”,什么是法身?本来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个空空洞洞,那已经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个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你懂了这个以后,身心的色受想行识,如空中浮云,就不怕妄念来了,不怕五阴了。贪嗔痴这三毒,不要去跟随它,它本来是没有的东西,所以说“三毒水泡虚出没”。(p.50)

◣悟了道,还要修道。懂了,还要修呀!药山禅师说过:“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万缘放下,高高山顶立。了不起。可是,还要入世救众生,入世行菩萨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萨自己到地狱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若光会清高,不能入世,行什么菩萨道?光晓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来,是地狱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p.54)

◣若站在止观的立场来看,无论显教、密教、各种宗派,都是止观。

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物如如不动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无妄念。经常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这个,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禅是不是止呢?也求这个止。不过,禅的止,境界放得大,若勉强分辨的话,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他的宗派止于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于一念。禅宗不用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认识透彻。就在这个不动不静的如如境界中,动也无妨,动也是不动。

那么,怎么观呢?不要另外想办法去观。你知道在这个境界里,而且知道妄想在这个境界里生生灭灭,飞来飞去。你已经知道了,这一知,就是观。所以,它的观和天台密宗其他宗派不同,哪里不同?放任自然,自然而观。

有光明自然会照。既然是光,无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么心光?再明白一点讲,不管诸位有没有悟道,我在讲话,你都明白,心头明白得很,自然这就是心光,何必再去另外找一个心光。嘿!你这个心光认清楚了,暂时不去管它!假的当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后,假的终归是假的,它会坏掉的,一坏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现了。禅宗所走的路线,就是这么妙!(p.56)

◣妄想不要你去除它的,我以前作了一首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妄念不要除它,你除妄念那个心,也是妄念。妄念本来是空的,本来就是虚妄的,所以才叫妄念。(p.58)

◣什么叫“修观”?密宗就叫作“观想”,观想,就是拿思惟念想去修,就是在妄情上打主意。什么道理?显教叫你不要妄想,密宗干脆叫你用妄想,美其名曰“观想”。你的妄想止不了,不能空,是不是?可是你空不掉,怎么办?你爱想,就让你想个够。这好了吧!密宗就是用这个方便的方法。(p.60)

净土宗念佛也就是观想嘛!有什么两样呢?净土与密宗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同一个道理。佛法如果有两样,释迦牟尼就骗了我们。《观无量寿经》,第一步就要你观,修观法。念佛号也不过是观法之一。

怎么样才能止?不观就不能止。怎么样才能观?不止就不能观。要注意哦!

那什么叫作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释迦牟尼佛叫你作日轮观,是最妙的方法,因为每一个人都看过太阳。我一提太阳,你心中就有太阳。你意识中的太阳有了没有?有了,就定在这里,不增不减,(啪!)就定住了。就是止,就是观。懂了吗?你还可以讲话,也会点头,可是,意识中的太阳影像还是有。此中有止也有观,观中也有止,止中也有观。但是,妄想有没有呢?有。妄想尽管飞来飞去,但是,你心中意识中的太阳影像还在,不受影响,对不对?就这样子定住。这个道理懂了,你作其他的观想,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谓观想,并不是用第六意识去观哦!而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第七意识的根,第八意识的功能的影像。念佛修净土的更要注意啰!你现在光念佛号,到命终时,这口气不来,你想念佛号念不出来。所谓念佛并不是叫你嘴里唸啊!而是一个念头、一个影子。现在你观“阿弥陀佛”也好,观“观音菩萨”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个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练习熟,到临命终时,念头起不来,妄念起不来,这个阿赖耶识所形成的这个影像依然在。那个时候四大要分散,这个肉体要死亡了,这个影像更清明,等于梦中身体一样。所以你现在练习惯了,到时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净土,这就是念佛。这就是净土初步的修法,你翻开《观无量寿经》看看!你看我的话错了没有?(p.59-64)

◣学佛学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兴致的事。古人说:“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得到根本智,差别智越多越是障碍,若得了根本智,差别智越多,方便越多。(p.81)

◣佛教里有教与宗之分。所谓教就包括一切经典,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佛所教的所讲的,记载下来叫经、律、论。专门研究经、律、论的学问,叫做教理。教理又分两种。普通我们讲经说法,研究佛法,无论是般若、唯识等等,这叫做显教。显教就是明显得很,用文字写出,公开在那里。还有一种密教,分为东密、藏密。密教也是依佛理佛经为基础。这就是所谓教,总而言之,以教理为主。

那么“宗”呢?所谓密宗、禅宗、净土宗、法华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这些宗呢?宗取教理的某一点(重点),作为修行入门的方法,作为宗旨,所以称为宗。

一般人都认为学禅宗不需要语言,还有些人拿到话头或公案当宝贝、当成香板子。经典都不看,教理也不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光研究佛学的学理,没有找一个修行的方法,没有实际的修行,就像瞎了一只眼睛的独眼龙一样,也不好。(p.83)

◣严格的讲,佛教不是宗教。这些宗教的仪式、形式,是释迦牟尼涅槃以后,一百多年以后,那些弟子加上去的。那是哲学吗?不是哲学。哲学是搞思想的,学佛不准你随便乱想。那是科学吗?不是科学。科学是研究物,研究人,研究心理,见地没有那么深刻。我说它也是宗教,也是哲学,也是科学。即宗教非宗教,即哲学非哲学,即科学非科学,是名佛教。(p.85)

◣释迦牟尼也叫你不要迷信,要正信,“八正道”里就有正信。什么叫迷信呢?一般人都随便说人迷信。凡是宗教,知识分子就说是迷信。还有社会的一般人,碰到算命啊、看相啊、卜卦啊,就说是迷信。打坐哇!迷信!我说你懂不懂这玩意?他说不懂,我说你才迷信,怎么迷信?你不懂还以为自己懂,这是大迷信。什么叫迷信呢?迷信就是迷掉了,乱相信。(p.85)

一个东西、一件事情,你没有经验过,没有亲自摸过,没有看过,就随便下肯定的结论,都是迷信。现代的人更可怜,最大的迷信是什么?迷信科学!认为科学可以拯救人类。科学拯救了什么?科学发达以后,只给人类带来无比的便利,但是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因为科学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发达,造成人类更多的痛苦。这是科学的反面。(p.86)

佛法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的相信,所谓《大智度论》,是大智慧的成就。

◣佛理是偏重于心理入手,而到达形而上的道。老庄的道家是偏重于物理入手,就是偏重于生理方面(同密宗),而到达形而上的道。儒家是偏重于伦理入手(伦理,做人的道理)。行为方面入手,而到达形而上的道。儒家相当于佛教的律宗;老庄的道家相当于佛教的般若宗,洒脱逍遥,解脱得很;后世的道家,则相当于佛教的密宗。我有时到学校演讲时,常说我们要敦儒家之品行(以儒家人伦为标榜),参佛家之理性(世界上形而上道的哲学,无论东西方,没有超过我佛如来者)。循道家之功夫。(p.87)

◣菩萨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了胎就迷掉了。要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才是最高的定力。八地菩萨以前,都有隔阴之迷,换个房子就迷掉了,迷失了方向。所以要知道修定的重要。(p.96)

◣一切感觉、思想都在变化中,没有“真我”,真的我何在?能感觉、能知觉、能思想的,那个上面既不男也不女,既不老也不少,那个“本来”要找到。所以,叫你不要散乱,莫妄想,把这些不能作主的思念、感情、思想一概都丢掉,丢完了,干干净净、赤裸裸的,忘了身体,忘记了一切的,有一个灵明自性,这个自性就是百丈的“灵光独耀,迴脱根尘。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p.)

思想、感觉等等是我们“真我”的影子,所以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们的什么思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的我,“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但是这些思想、境界等等,却都是“我”的作用所变现的,也就是全波是水,全水是波的道理。

没有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外没有放开,身心没有放下,不容易找到“真我”。非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可不是叫你去自杀,叫你杂念、妄想、善的、恶的念头一概丢下来,忘光了,才能大活。这时候才能大悟。(p.)

◣一切唯心造,倘不了此心,而专注身体,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p.)

◣放下万缘,提起正念。何谓正念?无念之念,强名曰正念。(p.)

◣一念清净,当下即是净土。净土宗念佛,最高境界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死后可往生西方,上品上生。(p.)

◣禅宗传佛心法,难处在无一定法示人,若谓参话头即是禅宗,实为冤哉枉也。是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曰:“无门为法门”。必须有杀人刀,亦须有活人剑,能杀得死,亦能救得活。能将人恨怒挑起来,亦能将恨怒息下去,使之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后,又将其恨怒挑起来。为大宗师者诚不易为。故德山棒、临济喝,无有定法。(p.)

◣以禅定而言,若干人做工夫多少年尚不能定,高深理论不谈,言其卑者,实乃气不归元,气脉不通,亦用功不得法耳。(p.)

◣心中明明了了,既不昏沉,又不散乱,亦无妄想杂念,此是何境界?没有境界,此即似止。止久,好像是昏沉,但勿落昏沉。二者有别:昏沉是迷迷糊糊,定是清清楚楚,然又心念不起,是谓之坐忘。(p.)

永嘉大师禅宗集中奢摩他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又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常人不是散乱即是昏沉,不是昏沉,即是散乱,定即二者间,其间不容发。心中无事,但周围一切均知,非定为何?(p.)

◣勿用眼光定,应以心定,但一念清净,即可定住。倘一念不清净又如何?曰:看住此一念,即可清净。念勿住在气上,念应住在念上,乃至连念亦不起。莫起妄想,想道理是妄想,想佛法亦是妄想,一切清净,当下即是这个。(p.)

◣四大本无我,五蕴本来空,认取本来人,就是这个。好好保任,如何保任?不保任而保任。(p.)

◣莫妄想,坐如是,行亦如是,而后方可出世,亦可入世。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本无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不断不常。说断耶?要用便有;说常耶?用过便休。(p.)

◣定乃止义,即奢摩他。吾人为何不能定?《解深密经》经义曰:“如有求止求定之心,即不能定矣。”《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亦如此说。唯大智慧人见得透,即可定,若靠修为,修得成还会坏。(p.)

◣一念清净,不着一尘,即与诸佛体相接,念佛等作用即与十方诸佛之用相接。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如何能证得?即教汝一心不乱,一念专精,自可交感。(p.)

◣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成正。唯有明得这个,则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故:“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倘孔子、老子、释迦、耶稣等圣,异地异时而处,则道亦如之,唯说法方式不同耳,何必存心毁谤哉。(p.)

◣以《楞严经》言,佛与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最重要的结论:“即一切法,离一切相。”(p.)

◣定无出入,心无内外。顿的就是渐的,渐的就是顿的。(p.)

◣做工夫越细微越高深;越高深越细微。此即须要般若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p.)

◣禅宗不是禅定,但禅宗不离禅定。(p.)

◣定有种种,有凡夫定,有小乘有余依涅槃,有大乘无余依涅槃。小乘涅槃守住空洞悠闲境上,最多不过八万四千劫,必得出定。大乘涅槃则就是这个,更无余说。(p.)

◣放下,连放下的亦放下,放至无可放处,自有转身之处。(p.)

◣发愿应大,则自有护法神。倘早晨起来打坐时看到黑点,则三日之内必有拂逆之事,须求佛加庇,即可化除。或靠自力,则一念清净,亦可化除。(p.)

◣女人不可守丹田,否则甚至血崩也。慎之戒之,切记切记!(p.)

◣佛法中最高深者为《华严经》,此经再三宣讲西方净土。顾名思义,不但欲垢秽不存,即净亦不立,空无所净。西方,乃人间假定之名,或在银河系,或在虚无飘渺处,但绝对有之,阿弥陀佛主持,意即无量寿光,宇宙间一切现象物质均有变化,唯有光遍满一切处,时间无始无终。

心花开则见佛,见到此自在天真佛,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白这个,即是净土,恢复本地风光。

知空,微波不兴,不知有亦不可;有,即是举心动念,全水是波,全波是水,就是这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倘仅知空洞悠闲,不敢起用,则是小乘罗汉。

念佛须专精一念,须知空有来去之力学原理,有如离心力、向心力然,互相消长,自然如此。故念佛念至一念专精,专精至如搓绳然,紧张至极点,然豁然而断绝,连念头亦提不起,则寂灭现前,是即佛境界,故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p.)

◣道本来就有,本来面目无形相、无方所、不散乱、不昏沉、清明在躬,是为正念。禅宗初步用功,要单提一念(话头),把妄想一起打死,即是正念。单提一念,不管他开不开悟,想求开悟,也是一大妄想。(p.)

◣世界上至高无上的真理,其实绝对平庸。世人无智慧,偏去找玄秘。修道的人,要找这个不值一钱的无价之宝。悟了以后,方见到至高的是最平庸的。(p.)

◣万缘放下,“一”也不守,有一个清清明明,早就不是了。热心修道的沾在修道上,不要被任何法门所缚才对。(p.)

◣禅宗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初祖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p.)

◣般若为佛法的宗要。实相般若,证得心空身空,与宇宙合一,般若之体也。境界般若,境界光明,轻安也。证到无智亦无得者,即智慧解脱也。三法印即空(无念)、无相、无愿(无着)也。功夫不是般若,功夫修得成,就坏得了,般若亘古常存,无成无坏。(p.)

◣“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放下!放下即是。佛证道时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p.)

◣放下!“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何谓众生相?社会也。人、我、众生三相为空间的,寿者相为时间的。《金刚经》主要的让你空“四相”,去“三心”,如何办到?三际托空,过去等三心不可得,不要收回来,也不要放出去,祖师云:“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这一段空要看好。有定力的人永远清明,不会昏头昏脑(顽空)。前念已过,后念未生时,中间有一段空,要认清这一段空。

三际托空,当下即是。把持不住,是什么道理?见到这个理,起心动念,保任这三际托空,心如明镜一样。久而久之,任运自在,活活泼泼。《楞严经》:“理则顿悟,事非顿除。”慢慢保任,不要慌,不要着急。所以古人悟道以后,都依止老师十年二十年,然后出山。(p.)

◣成佛亦不昧因果,寂灭清净为因,菩提涅槃为果。(p.)

◣生命靠气,靠后天的呼吸引起来。无火谓之气,呼吸停止以后,气就充满了。用现代语比喻就是能。气从何处来?从神而来,打坐好了,神能生气,气能生精,有无穷快乐,得无比清净。《楞严经》:“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修心如使杯中污泥澄清,然后取出污泥,最后打破杯子。真正修行越年轻越容易,身体没有败坏,习染渣子也少。生命根子在海底,修道的人可以使海底动了,两腿发胀,有六十四根气脉可以打通。老了以后就差了,气机发动先向两腿钻,钻不通就发生欲念。如钻通了要经过一段大痛苦,若不能调柔此段气脉功夫,不能即身成就。

气脉通了以后,昼夜长明。但吃多了会昏沉。气脉搞不通,气机不来,不能得定,色身障碍故。最直捷的修定方法,是把眼识空了,或闭起来而舍眼根,照着它,自然无念,海底生命之源会动起来,然后气脉就通了,一百天以后包你有消息。(p.)

◣道在目前,先把目光定住,含蓄内照,自然内视。神只是空空洞洞的,清清净净的。神照久了就会生气,再照久了就会生精,譬如太阳照大地能生长万物,照久了如鸡孵卵,不论男女都具备生机,不向外流溢,慢慢的就会有成就。

修道人如果觉得闷了,要把身心放松了,天晴之后必阴,天阴之后必晴。除非大解脱了,可以由你支配,一切由你作主,遇到顺境逆境都能心情平静,就到家了。禅宗说“一念回机”,“一念回光”,又说“我有正法眼”,要用相而不着相。(p.)

◣只打坐而不修行,不会有成就。如何修行?“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p.)

◣学佛为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有很好的善士学禅,不能成就。要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不管。祖师说,可以入佛、可以入魔,贪着禅定之乐不肯出定者,犯菩萨戒;但是你还没有禅定之乐,乱跑一气,反而说不贪禅定之乐,便是欺人之谈。

佛不能转定业,不能度无缘之人。没有得定的人,想清净下来很不容易,已经得定的人,想出定得个妄想也很不容易,这并不是妄语。(p.)

◣出息不随外缘,入息不随蕴界,一息即是一念,一念之间不知起了多少妄念,如能神与息凝而为一,自然气住脉停,发起大乐,天地与我溶化在一起,一身骨头都酥了软了,妄念很难出来。(p.)

◣海底热流上冲至顶,头会疼,不管它,不要引导它,一念清净以后,自然降至海底。(p.)

◣境界不要求它再来,因为境界是日新月异的。(p.)

◣佛家讲戒律,戒是规范自己身心的法度,不是戒别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应该数十年如一日。要从小处检点起,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不使他丝毫放逸。佛与魔的神通变化是一样的,佛魔所以不同者在于心。大乘菩萨要首先去掉慢心。(p.)

戒定慧不够都是痴,骄慢心由知识来,道理见不清就是痴,一肚子理论证不到,就是痴,贪嗔痴慢疑这些都没有了,变成慈悲祥和,平常心是道……(p.)

◣真正禅定无时而不在定中,这种程度才能生般若,修道要福慧双修,般若是慧,布施是修福。随时随地自净其意,就是大定……(p.)

◣禅净双修。打坐时念“南无阿弥陀佛”,慢慢念,下句“南无阿弥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时间,有妄念起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这就是禅净双修,也是空有双修。这个修法极高明,不要看不起它。(p.)

禅净双修念佛久了,会流泪,那是悲心发了,空掉它,免得着悲魔。莫妄想!自净其意,是诸佛教。(p.)

◣一般人提到空,认为什么都没有,落于顽空,一般人认为空空洞洞是空,落于“有”上、“常”上。空是空一切相,相空而性不空,打破时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依性起修,入世以后,利世方能心无挂碍、究竟涅槃。涅槃在哪里?就在这里。见性以后方能济世利人,终日纷繁,而无动于衷。(p.)

◣禅宗讲解脱,是智慧解脱,无智亦无得。了无所得,空到极点了,但是只见到空,不见其有。毕竟清净以后空有圆融,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随四时凋。”一定要在心地法门上下功夫,要融会贯通,不可断章取义。(p.)

◣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蠢动含灵,都在给你说法,你不要着相,声尘有来去之相,能听的这个无动静二相。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明白了,体会到了,不要着相,保任它,圆融自在,法身广大,无量无边,苦海即极乐;一着相,极乐亦是苦海。睁开眼睛,清清楚楚,一切看到,就是佛境界。(p.)

◣不执着,外道转成正法;执着了,正法即是外道。(p.)

◣六祖说:“但观己过,莫论人非。”世上没有完人,取其长而舍其短,没有一个人不可爱,不要专看人家的错,要时时反省自己。(p.)

◣一切皆如梦幻,执着有个道可得,这就是魔。(p.)

◣气不入中脉而得明心见性者,绝无是处。(p.)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是魔?外面境界,内在妄想。魔从心造,妖由人兴。(p.)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没有妄想,心头清净就是一念不生吗?那只是第六意识暂时停流。要放四大,把身心都放下,那才是“一念不生全体现”。(p.)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你说有个无所住,早已经住了。功夫与道要分开呀!不要搞在一起呀!(p.)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也不能住,住了就着了佛魔了,被绳子绑住了。(p.)

观想和观音法门不是以色相求吗?是的,但那只是方法,藉着它达到一念不生啊!一切相,唯心所造,凡夫却贪着它。“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

◣不求解脱出红尘,声色场中自在身,

顶后有光还是幻,云腾脚下也非真。

桃花春树年年绿,流水高山处处新,

试指神通玄妙境,穿衣吃饭一忙人。(p.)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p.)

◣问:“我想把住定境,如何定法?”

师答:“理上所知的,事上见了一下又跑掉的,气不入中脉办不到,中阴身的时候才能成就,心物一元故。你反而须做禅定功夫,气一入中脉,就能成就。”(p.)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我、人、众生,都有,无相,它过来、过去不理它,它过去就过去了!(p.)

◣知道妄念是空,妄念就是般若之用;执着般若是有,般若就是妄想。(p.)

◣证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才知道动而不动,静而不静。明明白白,就是这样。(p.)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来去,能见明暗的那个,没有来去。(p.)

◣眼睛看到前面,看到而不留意,耳朵听到声音,听到而不用心。妄想像游丝一样,不管它,慢慢地它就跑了。六根是六贼,你能用它,六贼就不是贼,变成了安邦定国之兵,都可以修定,都可以成功。声色二根则更容易修。(p.)

◣心定难,身定也不容易,什么姿势持久了,什么姿势都不舒服,你得定的时候就舒服了。(p.)

◣真心修道的,守得寂寞,耐得凄凉。(p.)

◣“定”,外道佛法通途之学:初禅念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二禅气住,三禅脉住(精气神归元),四禅舍念清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谁在了然?我在了然,了然的无我,这不是很简单吗?(p.)

◣须知行是济世之行,心存出世之心,堪当大乘根器。如果行是痴世之行,心是入世之心,就不能成就了。(p.)

◣“随顺世缘无挂碍”,这就是修行,不容易呀!一切境相,一切了然,一切清净,历历分明,这是观音入道之门。认得这个。如何是不生?不生妄想杂念,不起生灭之心而已,万缘放下,昼夜都在“不生”之中,就是无生法忍。(p.)

◣西藏密宗讲三脉四轮,婴儿至开口说话即不通,经过如法修持,才可以打开。生命的泉源在海底部位。八十岁的人,如果海底生命之源可以唤醒,可以延年益寿,且可得神通。西洋人称“灵力”、“灵能”。藏人称“拙火”。打坐时气脉不通,不能得定。显教中有“煖、顶、忍、世第一法”的说法。(p.)

◣习定妄想断不了,不要勉强去断它,就是那么看着它。昏沉来了,也不要强打精神,照住昏沉。久而久之,妄想就起不来了,昏沉也不来了,不是你用心去断除它们,它们自动不来的,用功要这样用法。(p.)

◣心沉下,纯阳之气就上升,不把心沉下去,纯阳之气就会下沉,永远不会得定。(p.)

◣以清净梵音来念佛,可以超度亡人,亦可超度活人;以此清净梵音,使人心地清净也。但是自己如果尚未得定,念佛度鬼,毫无是处。(p.)

◣为什么中午打坐容易昏沉?因为午时一阴生,人身为一小天地,生命之根源在“子”(海底、会阴),顶在“午”(头顶)。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气上顶,初觉头顶如铁箍,阳气正上顶,气脉通了,即无此痛的感觉了,阳气到海底或到头顶,到气脉大通后,即无感觉,好像昏迷,但此昏迷与衰老临死时之昏迷不同。后脑部分有内分泌(西洋人称生命之源)下降,刺激下面,生起淫念;如能把后脑后仰,即可醍醐灌顶,华池神水下降,水火既济,可以不漏;任督二脉,有小珠子在转动,呼吸停止,四肢酥麻,内外一片光明,慵慵然,如醉如痴,慈悲喜舍,淫念自无。(p.)

◣学禅的人到处一念清净时,即与毗卢(毗卢遮那)佛法之光明相融,整个虚空都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过只是此一大身的一小部分,打破空间的错觉,一切声音,都是你的声音,一切色相都是你的色相,不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被习气妄想所障,不敢认此广大无边的法身为我乎!上下五千年,只是一弹指耳,纵横十万里,又有什么隔碍呢?(p.)

◣修行人一般都在身上搞,很难超脱。现在我告诉你们一个超出身体的方法,把心念从顶轮抛出虚空,上升到无边际的高空,同时下降到无边际的下方,旁边前后左右也是无边无际,把身体的观念空掉。就这样坐下去,身体的痛苦,知是知道,可是不去管它,痛苦自然减轻,久之可以得定。这时虚空即是我身,我身与虚空无二。我们这个身体不过是无尽虚空中一个微尘。要离开这个身体去修,可是也要藉着这个身体来证。这样修久了,心量自然逐渐扩大,慢慢就可以与诸佛相接了。(p.)

◣全部佛法,就是讲这个“觉”字,禅宗谓之明心见性,也就是宇宙全体寂然不动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净土,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念佛一心不乱,可在临终时往生西方,在那里听经修行,花开见佛,见你真心之佛。末法时代《楞严经》先失传,净土宗大行。出家以后,欲证菩提,赶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多看古德语录,走禅的路子,有所证悟,再弘净土、华严。(p.)

◣念佛要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出声念,力气衰了的时候,就默念---心念。一面念一面参,念到念佛的声音念不出来了,三际托空,豁然一悟,就能有成就。平时不认清这个境界,到临终时,心念也提不起来了,悔之晚矣。如此情形,我生平接触过的学佛人多矣,真可慨叹。(p.)

◣出家人修慧易,修福难。娑婆世界,众生煎熬,修行最易成就。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多培法缘,广结善缘,出家人修福单靠禅定是不够的。(p.)

◣练腿子,身体好,一定要多走,走透了以后,筋骨会坚固,气脉可流通。(p.)

◣什么是禅呢?告诉你,圆明清净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而此心灵灵明明,了无挂碍,毫无执着,一片祥和,一味慈悲。把心放开,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生了也无碍呀!妄念来了随它来好了,不要去压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来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来了,让它去昏沉好了,昏沉过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强提起精神来对治它。“六根才动被云遮”,动也无碍呀,那知道六根的那个东西并没有动过呀!(p.)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如何生灭?当生的时候它就生,当灭的时候就灭,一步一步,生灭灭生,谁要你去灭它!如果百事不知,才是学佛,学木石去好了。“如片云点太清里”,坦然而住,生灭又有什么妨碍呢?就是这样,坦然而住。圆明清净,动静二相,一切了然,无挂无碍,你听鸡鸣狗叫,客人来叫门,听得清清楚楚,哪个挂碍你呢?(p.)

◣“真不立,妄本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向哪里去求空啊!“第一义”在哪里呀?在第九义上!大家都被第一义捆死了,害苦了。(p.)

◣佛法本来平常,就是这么一点,无边妙用、百千法门,都从这一点发出来。但是见到这一点很难。无始以来在轮回中,被尘劳烦恼遮住,透不出一点灵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从这一点发出来。《易》学说:一画未生以前。数学上称之为零,不是数了,只是一个概念,代表开始未知数,也代表无穷数。佛经上很多数理的概念,佛菩萨能通一切智,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事万物都从“一”而来,累积千千万万之“一”而成千千万万。见到了这个“一”,保养这个“一”。久而久之,神通具足。就是不容易信得过,信得过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三世诸佛。没有见到这个“一”,一切学问都是假的。见到这个“一”以后,要发大心,发大愿,就是如此,其他都不是。“一”是个什么?什么都不是。(p.)

◣善恶之分只在一念之间,此心正,此理正,负尽天下人也没大患。此心不正,此理不正,作善事也有咎。(p.)

◣大乘六度是禅定成功才能得智慧般若;小乘是戒定为基才能得慧。因为习定以后,气机才能发动,才能得定。由于个人业力不同、知见不同、知识不同、身体不同,所以现象也就不同。如何修?久坐必有禅。真正佛法并不只是“坐”,可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要把过去一切世间知见,一切佛法道理都丢掉,硬是要“久坐”,才能有所成就。佛法要能抵得住最大的病痛穷苦,而一切知见,没有真功夫都抵挡不住最苦的磨难。(p.)

◣平静的时候,妄念提都提不起来,但是偶一不慎,喜怒哀乐之情发起来,更厉害,此心不能安,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修行必然的经过。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觉”,到“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品无明,才能到如来果位,此渐修之路也,岂有那么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渐”,此心不能安,是你气机没有归元,触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脉只开一脉,到八脉俱开时,气机动得更厉害。佛经里都有对治法门,用之皆有效。禅宗修法对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对治法门,正念一提,三际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后,功用见地,又更进一步了。(p.)

◣你在清净圆明以后,忽然变去。“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净,魔即是佛。此心坦然平静,天人都不知道的乐处,何况是魔呢?不求静,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让它跑出去,你那个知道它跑出去的那个没有动过。(p.)

◣见道以后,何以会变去呢?初见清净圆明,贵为黄金,过些时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点抓住它的心,就是后天的执着,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清净圆明本来没有离开过你嘛!何用你用心去抓它呢!(p.)

◣华严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净圆明之心也,见着真心以后要入一真法界。“出息不随外缘,入息不居蕴界”的灵明一点。我们这个身体只不过是大宇宙中之一点而已。(p.)

◣“一念不生全体现”,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怎么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道体也)。用的时候,此心一动,忠孝仁爱,用到济世度人,功德圆满,就可以神通具足,与宇宙合一,充塞于天地之间。(p.)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是自己的,平平常常,如此而已。(p.)

◣眼睛不定,心就不定。神光下视,永远不能得定。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定。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p.)

◣佛法最妙处说空,空是什么?即是大休大息,寂然不动,与天地合一,妄想截断。然灵明之心无位置,谓之“无位真人”。初时气足心定,气住,举身融融。次脉停,到此境界,有时出定须敲引磬,功夫熟了便不用了。依次渐修得四禅八定,由此再来观心,而知空有来去,神通妙用,皆从定发,亦皆无实义可得,如是专修,也须十多年。在入世中,功夫绝非一年两年可成,必须积功累行,妙用方能发起,方能得证理地。但绝非以年月计,亦非一今生来生计,如一心勇猛精进,好好干,今生必有所成。(p.)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







































白癜风治疗北京哪家医院好
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26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