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1、“气”到底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由“生命的原物质”产生的能量就是“气”。它被视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运输、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推动能源,具有温煦、防御和固摄作用。 当这些运动发生变化或者失常时,身体就会表现出“气滞”、“气郁”、“气逆”和“气陷”等四种症状。其中,“气滞”指气的运动不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胀痛,如女生痛经。“气郁”指气结聚在内,不能通行周身。如果气郁结在内,人体脏腑的运转,物质的运输和排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气逆”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上升过强就会出现头部过渡充血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口角歪斜等症状;下降过弱则会出现饮食传递失常,如泛酸、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气陷”指气在体内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上升不足会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脏腑不能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出现头晕、健忘、眼前发黑、精神不振等症;下降太过则会导致食物的传递过快或代谢物的过渡排出,从而出现腹泻、小便频数等症。 2、“血”到底是什么? 中医上讲的血,与西医概念上的血不同,仅概括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功能。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它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充足,则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活动也灵活。由于血是将气的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器脏的最好载体,所以中医上又称“血为气之母”。又称“血能载气”。 血的生成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气的充足程度密切相关。脾胃是我们机体消化吸收饮食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因此,在中医上有“脾生血”的说法,也就是说补脾是养血的关键。气可以携带效能到达个脏器,因此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医上称“气能生血”,也就是说如果血虚则先应补气。如果血亏损或者运行失常就会导致各种不适,比如失眠、健忘、烦躁、惊悸、昏迷等等。长此以往身体损伤加重。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对气、血的调养非常重要。 3、气血调养方法 饮食调养:平时可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白癜风最新治疗办法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28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