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道医学理法与道医祝由术培训班招生启告 ?修行交流,请加道长私人 开班缘起道医之承,起源上古,诸多灵士,隐居密山之间,以巫咸为代表,后传《鬼经》一部,以就人天之奥。古经有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言与天,天人合一,为之道医本心,未明此理,难以救人。 后有长桑君,壶翁得此真奥,著《道脉》和《邪源》两部真经流传后世,唐朝,道医分太素,太阴,太阳三派传承。 所为道医者,外亦具德,内亦养道,灭出私忘之念,修正心性,以身合道,济人度世,德重功满,后世尊为有道之医,神仙之名,非外在手法,技巧花样,顾弄玄虚之流。 道医之脉,世代秘授,清末民初,有昆仑西派道人者,号塞外仙翁,留《道医丹旨》一部,里面详细记载了道医源流。 自古以来,道教多术,山、医、命、相,卜为道教五术,历代修道之人皆通五术,修道之人以术载道,道以术显,以道统术,以术弘道。“五术”是道家修道的根本。修道者认为五术可以通天达地,役神驱鬼以达到祈福禳灾、祛病救人的目的。 千百年来,中华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许多分支,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支。一支是中医,中医主张通过把握人体阴阳平衡来顺应自然,以求延年益寿。另一支就是道家医学(简称道医),道医传至今日仍体现着求道之士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她除了囊括中医的内容外,还有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特殊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甚至能达到逆天改命的神奇效果。所以在广大百姓的心目中,身怀绝技的道人往往随手就能让一些垂死之人立时病除。 为了使神秘的道医能服务于当今社会,特推出《道医学理法与道医祝由术》培训。 玄门立性命,福地传真法。今机缘示现,蒙诸位道长慈悲,愿以道门性命之学接引善根,以道教医学之法普惠众生。人身难得,真师难遇。本次道医学习课程,诸位道长将道家医学之法倾囊相授,言传身教,并配合道门玄理讲授,开启大众慧命,冀望大众,勤修妙法,共获无量福报。 道医源流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教医学,是一种融道教信仰(心理治疗)和药物方术(生理治疗)于一体的宗教医学。道家医学,既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大概统计,在东汉时期,道医占国家整个医家人数的22.2%,魏晋南北朝时占28.3%,隋唐五时占20.2%,东汉至明代占9.9%,明代占7.2%,清代以后,道教衰落,道医所占比例就很小了。从东汉至明末来看,道医占国家整个医家人数的百分之十,这就雄辩地证明了道教医学流派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地位。 晋代道医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所以民间历来就有“十道九医”之说。仙道贵生,利物济人。救贫济病,历来就是道教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社会民间,祖国各地历朝历代都有神医和仙家出山济世利人。 医通仙道。医道同源。古之道寄于易,易医相通。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道医当中多神仙。医神、医王、药神、药王等,多为古代的名道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中医和道医在治疗上的最大不同点则是道医学还注重运用内丹功、辟谷等气功修炼之类的养生康复方式,甚至还使用祝由、画符、占卜、求签、咒语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式。这也是道医学在在治疗方式上最具特色、也是最玄秘的地方。 道医中的医、道渊源始终以道为体,以医为用。道医收蓄了道家“重人贵生”的教义与修为法,重视人和生命的价值,并将此种观念与教义注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践于生活,将“道”与“医”融合在一起。老子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与一般宗教的神灵主宰论不同,道医立足于现实,肺部炎症的七大常见CT表现青光眼晕车nbsp慎服晕车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