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是“功夫拳”,讲究“拳功一体,体用合一”,它的每一把拳势都是一种功法(俗称“功架”、“弓架”),每一种功法都要求符合于实战的运用。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将每一种功架都练到家,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训练时间平均地分配到每一个功架上。一般来说,每一个拳种内部,都会有几种纲领性的功法来统贯整个训练体系,从而构成该拳种的核心功法。心意六合拳也不例外,在它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几种核心功法,它们是:“踩步摇闪把、鹰捉把、虎扑把、猫洗脸”等四个功架。这四个功架的训练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其中:“踩步摇闪把”练的是“整”;“鹰捉把”练的是“活”;“虎扑把”练的是“势”;“猫洗脸”练的是“变”。 其具体意义如下: 1、“踩步摇闪把”练习时,下身练的是“踩鸡步”,上身练的是“摇闪把”,通过“裹、践、躜”的身法、步法、手法巧妙调配,将上下左右的“十字开合力”(即起落、束展)与内外呼应的“鼓荡撑决力”融贯一体,锻炼出“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整体的动力构架来。所以,对于心意六合拳来说,所谓“整”,并不仅仅是指练出“整劲”来,而是意味着意识、呼吸、动作、发力以及所有动力单元的呼应、联络与相互作用。这种“整”不是想出来的,必须通过明家指教,掌握正确的方法,下功夫反复锻炼求得的。我们把“踩步摇闪把”比喻为一部机器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若干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行,整个系统的运行就正常,机器的运转也就良好。而如果这个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机器就会出现故障。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运行,从而构成整体的合理动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每一个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把拳难练。而所有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必须将这把拳练习终身。可以这么说,“踩步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动作与技术都是这一把拳的延伸。因此,历代拳师将它称为心意六合拳的“母拳”,实在不是过誉之辞。“踩步摇闪把”是一个复合拳势,包括所谓“三拳六法”的练习:所谓“三拳”,就是“裹践躜”三拳。但是,三拳不是指具体的拳法,而是整体的身法练习,是形成心意六合拳“翻浪之势”的根本法则与窍要。所谓“六法”,就是六种不同的练法,即“定步摇闪、寸步摇闪、过步摇闪、剪步摇闪、调步摇闪、箭步摇闪”等等。在具体的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进行拆解,每一个劲力都必须反复、细致地操作才能掌握。所以,以前老前辈说:“入门先练三年‘踩鸡步’”,并不为过。因为这句话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就一个“遛鸡腿”跑上三年,实际上这三年是有丰富的训练内容的。学好了“踩步摇闪把”,便把握了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大法,“理会一本,形散万殊”,就可以悟透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内涵。所以古人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即指此而言。 2、“鹰捉把”练习时,两臂交相缠绕、上搓下挂、调膀活胯、循环无端,将指力、臂力、膀力、胯力贯穿一体,使身体的各部分劲力圆转回环、灵活敏捷。尤其是两手前臂的交相搓挂,长期练习可以提高手臂的触觉敏感性,增强实战中的“听劲”能力,让对手感觉到你劲活如水,难以捉摸。这把拳所讲的“活”,实际上就是活化身体各个部分的劲力,使通过“踩步摇闪把”求得的整体力充分动转,便于快速地调发到“梢节”上来。同时,通过其训练而得到的“调膀活胯”的整体“变身”发力习惯(俗称“调头劲”),是保证实战中动态整劲爆发的前提。这种“调膀活胯”的发力动作,在实战中活如游龙、惊蛇,重如油锤、巨炮,令敌难以招架。“鹰捉把”虽然表面上看是手上的动作,实际上用力的是身体,双手臂的交相缠绕真正的力源在身上,手臂上的绞动是由身体上的绞动带动的。这在心意六合拳中称为“摩劲”(俗称“绞身劲”),拳谱谓“摩出摩入,意气响连声”。这种劲意非常重要,其绞动的活化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各部分的筋膜、肌腱、肌肉的弹性与强度,强化其“闭五行”的抗击打能力与发力的弹性和穿透效果,其意义非同凡响。“鹰捉把”也是一种复合拳势,劲力构成也十分复杂,其中非但有“鹰捉”的顶劲、搓劲与勾挂劲,还包括“熊膀”之劲。在心意六合拳中,“鹰”与“熊”是不可分的,其中,“鹰”象征“阳”,“熊”象征“阴”,“阴阳相济、阴阳互变”是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具体到“鹰捉把”的练法,当然也不能离开“熊膀”的配合,“鹰捉”注重梢节,“熊膀”注重根节,梢节与根节合一,才能表现出整劲。所以,“鹰捉”需依靠“熊膀”“以固其根”,“熊膀”需靠“鹰捉”“以合其用”,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鹰熊合演”。顺便说明一下,现在的形意拳的“十二形”中最后一形就是“鹰熊合演”,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真义,只是理解为“鹰形”与“熊形”动作的组合,这就大错特错了。“鹰捉把”在具体的练习中,需要将以上劲力一种一种分析、比较、琢磨、合成才能掌握,所以心意六合拳强调“把把不离鹰捉”,可见其重要作用。 3、“虎扑把”练的是“进身之势、致用之力”,充分体现了心意六合拳“冲、猛、进”的技击特点。这把拳将所有的向前发力攻击动作,概括为两臂的前撑、扑击,也就是说,在练习这一把拳势的同时,就已经练习了所有向前发力动作的劲力,其他动作只需在具体的练习时稍加变化即可。所以,心意六合拳讲究“势势不离虎扑”,就是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必须带有“虎扑”的劲意,也就是带有“冲、猛、进”的风格。具体的说:“冲”就是用步法带动身法冲击,带有突然性和闪电般的速度,势不可挡;“猛”就是发力猛烈,抖身而出,力透敌背,不发则已,动辄崩翻;“进”就是近身攻击,沾身纵力,所谓“打人如亲嘴”,即为此意。“虎扑把”必须先从定步练习开始,先要将“胸背开合”的柔韧弹性练出来。因为“虎扑把”外形上看似乎只是手臂的向前发力动作,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落实的整体力,也就是“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力,首先要用的就是胸背之力。如果胸前与后背的大筋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其强健、柔韧、富有弹性的话,是无论如何打不出整体的弹性与穿透力量来的。所以我们通过“虎扑把”的这一部分训练,首先将胸背之关(所谓“劲过三关”,即“胸背关、腰胯关、颈项关”)练开,其他所有的拳法就同时具备了这种弹性与穿透力量,真是一通百通。在练习这一部分功法时,有一个练习攻击中“炸力不断”,连续爆发的秘传法门,叫做“虎抖毛”,这是门内人都难得一见的秘密功法,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功效恢宏,让人一试称绝。在“虎扑把”的具体练习当中,我们根据其不同的发力方向与步法配合,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练法,这主要是为了适合不同的拳法发力与实战用途而设立的练习方法。从其发力方向上来看,主要有:平直方向的“平扑发力”;由后下向前上的“撑挎发力”;由后上向前下的“排按发力”等三种练法。其中,“平扑发力”练好了,所有直线性攻击动作的劲力就都具备了;“撑挎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下向前上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排按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上向前下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根据“虎扑把”应用时的不同的步法,我们将其练法分为“一步练法、二步练法、三步练法”等三种。具体的就是“进步虎扑”(进一步)、“过步虎扑”(进两步)与“践步虎扑”(进三步)等等。这三种练法一种比一种猛烈,一种比一种实用。同样的,这三种“虎扑”掌握了,各种进攻动作的步法基础就具备了。无论远近,能打善进,连续爆发,顷刻致敌重伤倒地或凌空飞跌绝非虚言。 4、“猫洗脸”练的是实战中的“变意”,即瞬间变化的能力。这一把拳在形意拳中叫“虎洗脸”,不过其练法仅得“猫洗脸”之大概形态,视为普通之“顾法”,没有什么深意。在“大成拳”中有“玉猫洗脸”之法,用法殊妙,与心意六合拳的“猫洗脸”的练法、功用基本相似,可见其传承是来自一脉的。“猫洗脸”也分为“定步”和“活步”两种练法,无论哪种练法,动作时都必须调膀活胯,尾骨内缩,以身体的总重心带动双臂在面前循环包裹、动转不停。练习时必须肩、胯、手、步同动,协调一致,两手上下左右呼应,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连环不断,交搭互用,劲路含蓄、手法绵密。其要求“上过额头,下顾及膝,前不贴面,后摸对肩”,动作范围大,防顾能力强,内含“掩手”、“龙甩尾”、“龙卷尾”、“蛇出洞”等多种劲力。同时,该动作还带有“抽身变走”的两侧“晃闪”之义,随时都有偏引对手劲力,“横走正撞”对手的劲意。久练“猫洗脸”,可以是双手的同动呼应能力极大地提高,同时养成了“身动手随、手动身随”的良好习惯,便于在实战动态中整劲不失,也便于在与对手近身搭手时,以我方身体的总重心调动、控制与发放对方,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实战感觉,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所谓“手搭手、不让走”,指的就是这种劲感。而且,在“猫洗脸”的动作过程中,身体(尤其是腹部)一直保持一种充实的“内转”状态,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养成动态中的下意识自我防护习惯,这对于实战技击来说,意义也是同样巨大的。这种训练传统上称为“晃丹田”。值得说明的是,“猫洗脸”这把拳,与心意六合拳中的任何一动拳法都能够衔接互用,相辅相成,从而使心意六合拳拳法应用的灵活性通过“猫洗脸”得以无限地发挥。所以,练习“猫洗脸”,体会其内含的各种“变意”,以及各种拳法与“猫洗脸”的衔接、变化,是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从练到用、从死到活、从单一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 山西六合心意拳内功内气 练气的阶段和呼吸法 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练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练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一、浅呼吸 六合心意拳在练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后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二、中等呼吸 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后再练后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因为逆呼吸所起的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不能含胸、降气、气沉丹田,而肺细胞的膨胀过份,容易使肺出血,则身体反受其害。所以必须练气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三、先天呼吸 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软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庄子云:“真人之息通于踵。”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丹田功 《山西六合心意拳》是内功拳,全凭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必须在练内功的基础上练外功(拳术)。 丹田功有七种: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这七种丹田功,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开始站立,两足与肩平。先入静:“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入静以后,进行周身运气(也叫贯气)。贯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内视祖窍(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囟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搂,两膝微屈而稍下蹲。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也随之而起,恢复原状。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穴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降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闾(并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然后静守丹田,准备进行练习丹田功。 一、竖丹田 按上法贯气,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随气之上行而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升到不能再升时,手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而下落,降时手用抓劲。单双手升降或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均可,练单手时左右手替换升降。无论练单手或双手,当升起时身体直立,当降落时身稍下蹲,如骑马势。丹田与手之起落升降,反复练之不拘次数。 二、搂丹田 当意气回到中丹田时,手也随之而回。回时鉤手指如拳状用搂劲。其搂法是:从上往下搂、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或从前面向回搂均可。 练上往下搂,可和竖丹田相结合而练。意气与手升起时为竖,降落为搂,身也下蹲。与练竖丹田不同的地方,手要搂至中丹田前。左右直搂,转圈搂,从前面往回搂,身体皆下蹲为骑马势,气伏于中丹田不动,出手如刀枪(直而硬),回手似鉤干。练时上下、左右、前后可随意变化,不受次序限制,不拘次数。 三、坐丹田 心坐中丹田不动,身为骑马势,以意导气降到下丹田和涌泉,身不蹲,手掌向下随之而下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复升至中丹田,手也随之抓力而上起,身复原。单手单脚练和双手双脚练均可。单手单脚的练法:以意引气经下丹田顺左腿达涌泉,身下蹲,左手随之向下按劲,左脚踏实,为阴;右手虚放胸前,右腿虚立,为阳。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脚即升起。左右互换练,方法相同。 双手脚练法:以意引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达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方或左侧、右侧而下按均可,身皆下蹲,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即升起,意气上升及中丹田时,双手以抓力提起,身躯上升为骑马势,一上一下全以意气带动,如是反复练习。 四、闸丹田与开丹田 这两种练法是前后连接的,全是练内气的功夫。贯气以后,以心意将气收回丹田,只能往里收不能放出,如同关住水闸一样,将水蓄住不动,如古书上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这就叫闸丹田,也是聚气和伏气。将闸伏于丹田之气,用意向四肢和周身散发,这就是开丹田,是将丹田之气开发于全身(但不是开发而散于体外),这也叫运气。静守一会,以意将气贯满全身,就会自动的运行起来。 五、逞丹田 这不是一种单练功法。由于按以上功法久练,丹田之气越来越足,周身气力也就越大,练功发动以后,如同生龙活虎。 六、养丹田 练功达到动静自如程度后,静守丹田以养气,也不是单练方法。古人云:“气为力之本,有形者为姿势,无形者为气功,二者必备,否则无用”。要真正练好六合心意拳功,必须练内功,否则,单以体力和后天气来练拳,不会真正练好拳术的。因此,养丹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夫。 山西六合心意拳防病治病的具体练法 在诸论中说,练六合心意拳,要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人体气血流注盛衰变化的规律,采取科学的,符合自身健康状况,针对自身疾病的练拳方法。读者不仅要问,练拳不就是伸伸胳膊、踢踢腿,于五运六气有什么相干?首先必须搞清什么叫五运六气。五运是:金、木、水、火、土表示不同年份和季节的特征。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的特征。运和气是节令与气候的关系。五运是用十天干符号来表示的,称十干统运。十干统运歌诀:甲己化土乙庚金,丙辛水运木丁壬,戊癸化火为客运,五音太少阴阳分。歌诀说明每年都有春夏秋冬,但每年都有各自的气候特征。六气是用十二地支符号来表示的。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比如:今年少阴君火司天,表示上半年的气候特别炎热;太阳寒水在泉,表示下半年气候特别寒冷。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气象学范围,主要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和关系,根据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指导辨证施治。《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养生防病,主张“上工治未病”以未病先防作为医学重点。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知,养身防病乃医学之要道,六合心意拳是养生、防病、治病的拳术。只有掌握五运六气的规律,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正确掌握六合心意拳的练功要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身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段话说明: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生气发动,草木也随之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院子里散步,披开头发,宽衣松带,舒缓形体,以便使精神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愉快。一定要顺应这种春阳生发之气而不可折逆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到了夏天,就可能患寒变病。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所以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不足的缘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春天是生发肝病的旺季,一般的人在这个季节也最容易引起情志波动、易发怒、发火。春天木旺,肝属木,在春季应该多练六合心意拳中肝经的崩拳。练崩拳可以舒肝理气,就如同服舒肝丸。下面介绍,六合心意拳合乎天道的练法:(1)用字练功法。(2)阴阳天地生成数分经定数功法。 六合心意拳用字功诀 劈呬钻吹崩嘘气,炮呵脾呼要牢记; 先呼后吸为泻法,先吸后呼为补气。 泻者六息补九息,对症治病矢如的; 一、一脏有病练一字,养生保健真妙诀。 练字用气的方法:首先明确何经何脏有病,然后决定练那种拳,配那个字。肺脏肺经有病,练劈拳配呬字音;肾脏肾经有病,练钻拳配吹字音;肝脏肝经有病,练崩拳配嘘字音;心脏心经有病,练炮拳配呵字音;脾脏脾经有病,练横拳配呼字音。不论何脏何经有病都应根据,寒热虚实进行练功。实则泻,虚则补。泻法:在练拳时,由口用所练字音呼气为主,先呼后吸,呼气时张开口,舌尖抵舌根,一面由丹田默念所用之字,一面吐气(气为字音,但不出声),腹部往回吸,当气呼的不能再呼(丹田不能再吸),即用鼻吸,其长度仅为呼气的1/3,只求换过气来即可,一呼一吸为一次,每字不过六次。补法:练拳时以鼻吸气为重点,先吸后呼,闭口咬牙(勿太重),舌抵上颚,丹田向外充,当吸的不能再吸(丹田不能再充),再用口呼气,呼气的长度仅为吸气的1/3。一吸一呼为一次,每字不过九次。一脏一经有病,练一拳配一字,数拳以上,按劈、钻、崩、炮、横,五行相生的顺序练,如颠倒,为五行相克,于病不利。 孙真人四季养身行功歌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知金肺润,肾吹唯自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恼,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鼻,其功尤胜保神丹。 春天,多练肝经的崩拳,夏天,多练心经的炮拳,秋天,多练肺金的劈拳,冬天,多练肾经的钻拳,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多练脾经的横拳,这是四季长呼脾化餐的含意。 二、天地阴阳生成数分经定数法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钻拳属水练肾脏,生数为一,成数为六,穴位:会阴。练钻拳时,意守丹田,稍停,达到心平气和,开始练,在丹田吸一下,然后在会阴穴呼六下,练三次,意守丹田,可扶正气。然后改为意守会阴穴吸一下,呼八下。如是循环练习。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炮拳属火练心脏,生数为二,成数为七,穴位:祖窍。练炮拳时,在丹田吸二下,然后在祖窍穴呼七下,练三次,然后改为意守祖窍穴吸二下,呼七下,如是练习。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崩拳属木练肝脏,生数为三,成数为八,穴位:夹脊。练崩拳时,丹田吸三下,然后在夹脊呼八下,练三次,然后改为,在夹脊吸三下呼八下。如是循环练习。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劈拳属金练肺脏,生数为四,成数为九,穴位:膻中。练劈拳时,丹田吸四下,然后在膻中穴呼九下。再改为在膻中吸四下,呼九下。循环练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横拳属土练脾脏,生数为五,成数为十,穴位:丹田。练横拳时,丹田吸五下,呼十下;然后吸十下,呼五下,如是循环练习。横拳练脾,属中央戊己土,所以呼吸换气均在中丹田。 一经一脏有病专练相应的一拳,如养身可按五行相生次序,劈、钻、崩、炮、横,练习。 山西六合心意拳练气和养气的区别 一、气有练气和养气的区别 练气以运用为极致,养气以道为依归,两者缺一不可。 练气主要以技击作用,养气主要在祛病延年益寿上着想。练气是以调息,息调呼吸作用为功,以气和力合为用。而养气则注重丹田气充,任督循环,往复不断。 练气必须带呼声畅气,以意导气,前任后督行气滚滚,气与力合,贯穿四梢,使身体逐渐强壮起来。养气是深而藏,蓄意绵绵气贯四梢,辅助技击上的作用而生特殊的功效。 练气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极生动,动静相生。养气以静为主,静中求动,动极生静,静动相成。所以,练气和养气在拳术上是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离。目的都是:“阴平阳秘,求中和之道”。 二、练气和养气时呼吸应注意的事项 (一)呼吸必须闭口,舌顶上颚,天桥搭紧,神池生津以意送下,把气促到丹田藏于气海,略存一下,把丹田的气上升于喉,洞然咽下有声可闻,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做法。日久功深自然可以入道。 (二)由鼻呼吸必须细缓而长,不可短粗而急。天台智者大师的禅门口诀,载有呼吸不可粗急,必须细缓的要领。粗急呼吸,鼻毛不能充分过滤空气,不能给空气相当的湿润和温度,有害于肺部。所以练气呼吸绝不可粗急,必须绵绵而长,细而缓为好。 (三)丹田必须充实,所说充实就是笼气于腹部。要注意把胸部压下腹部,使腹部膨胀。通常人十有八九,腹部压制胸部,换句话说,就是横隔膜的压下力弱,压上力强,这是不健康身体之状态。必须使胸部之气压制腹部,才为妥当。要想加强横隔膜的压下力,只有深长呼吸,充实丹田之气。然最须注意,初练深长呼吸的人,都是心窝膨高,下腹部凹陷,这是不合适的。必须下腹部膨胀高起,而心窝凹陷,就可入于正轨了。 (四)呼吸随气之出入的同时,足趾要有伸屈,使丹田充实和锁肛门的同时,必须入力于腰、足心里。吸气的时候,足趾的尖端,用力将拇趾屈回,吐气的时候,把拇趾伸出,这是深长呼吸的秘诀。昔庄子所谓“真人之息,通于踵宫”即指此言。 (五)练气之呼吸要专心一致,人身的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练气呼吸时胡思乱想,气必凝滞不畅,日久形成气痞的病症。学者应特别注意。 (六)练气不可选在尘土、霉烟污染的地方,宜于清晨并选旷野寂静的地方练习,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身体得益。 山西六合心意拳练气诸法 一、引气法 目对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撤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二、用气法 眼上翻属阳,阳气落在枕骨。鼻一绉属阴,阴气落在腭角。脾气紧,心气沉,肝气顶,肺气一努落肾经,心沉一气自然成。 三、周天法 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绉骨节,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雀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四、得真法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如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内气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象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微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五、内外相见合一法 震龙兑虎各东西,朱雀玄武南北分,戊己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眼、耳、口、鼻、舌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久练内外如一气,迅雷电雨起暴风。诚心练养精气神,眼前变化此中存,拳无拳来,意无意,无意之中才是真。 六、十六把气功法 一阴到中,二阳开,三阴到中,四翻阳回乳,五阳出,六阴到中,七阳开,八阴到鼎,九阳落耳,十阴出十一翻阳十二翻阴,十三阴到中,十四翻阳回乳,十五举起下地三墩,十六跳起回乳三墩。 七、内功运气法 人之周身气滚滚,前任后督血脉通。任脉起之于承浆,直下阴前至高骨。督脉尻尾而直上,夹脊再上泥丸宫。下至印堂人中处,井池双穴劲循循。浑身三催动一力,节节贯串变化通。练气技击不离此,得真奥妙叹无穷。丹田练神龟尾提,真气自然往上升。气下于海光聚天心,面如童子才是正宗。(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光聚天心是练功得法之征)。蓄劲意守丹田处,能使元神稳于身。动急则急应缓相随,克敌自然如水中游。 八、调气法 吾道之人,凡出入门或旅行客住,每早晚盘膝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须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念真气至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再升于耳后,遂升于泥丸至印堂,由印堂至鼻,再至夹脊遂至于前心,由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然从尾闾再升于夹脊,再上泥丸如是反复循环,随意而调。拳谱云:“敛神化气练灵根,六阳不泄养真精;丹田稳固如砥柱,神技妙术脱凡尘。” 九、用力法 逐日心端表正,以心意沉气于丹田,久而久之,自知气沉于下,此谓运用底功之法。底功练至稳步如山,两膝曲直坚固如柱,裆和胯际内外夹紧。含胸拔背,束抱相宜,刚柔相济,头正侧撞敌如意,坚肩贴背,三意相连。横竖用肘,三弯要随。穿骨左右,破彼之劲;坚骨敏捷,封敌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手撩阴起,卷地风暴,撩攻敌之上下内外也。 足用此功,必先用矮马,竖身缩势稳住周身,一呼一吸自自然然。毋心燥,毋发气,纵跳时提住丹田,两足齐起;收时两足齐落,稳住丹田永不可易。然用劲如临敌布阵,又有高低远近,虚实快慢变化之不同,刚柔变化之间,成败得失之关键,全在底功之深浅。必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然后心静两步坚,气静而稳,精灵得而能飞腾变化。盖如静之为静,静亦动也,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所以明了底功者,善能用之者,神气自然固,灵气自敏捷,神缓而眼急,心缓而手急,气缓而步急外急而内缓,外柔而内刚,才知底功实力之灵妙也。拳谱云:“敛神练气养灵根,不泄元阳保真精,丹田元满下步稳,技击神化超凡群”。本第九条均为古拳谱所载,供学者研究。 十、吐纳运气法 吐纳运气是专练气功和硬功运用的。牙齿扣,舌卷顶上向前在牙床上边,将嘴唇少许离开,吸气由牙缝间吸,到不能再吸时,将嘴唇关闭不得呼出少许,同时就再吸气,一连吸七口,到了最终再不能吸时,开始做运动的动作,到了逼不住须要放气时,即时由牙缝间吐出,吐到不能再吐的时候,按法再行吐纳运气。 十一、技击呼吸运气法 蓄劲呼吸要短促,用劲呼吸要急促,运气呼吸要深长,虚劲呼吸要缓慢,实劲呼吸要壮出,支势呼吸要随转。虚而吸,实而呼,缩而吸,伸而呼,起而吸,落而呼,身轻而提,身重而沉,备腿要吸,出腿要呼,运气遵规,劲力倍增。技击运气时,要配合打击的势法,用技之巧存乎,用气之妙存乎,用劲促劲之妙存乎。技击重要的是劲功,劲功必须是气功,打法必须是技击功。提劲存气,发劲要急呼气。蓄劲要养气,机可逞可沉,取胜时要继续增加运气,达到技击目的时,将气缓慢徐顺而沉。 十二、放气法 在平时练功或较技停止运动时,渐次将气放平,鼻呼要畅通,吸气要深长,肩劲要下垂,两足跟提起,同时用鼻吸气。足跟落地,用鼻呼气,如是三次,将气恢复自然 绁炵粡澶栫鏈悗鎶ょ悊閰电礌鍦ㄥ尰闄㈢殑浣跨敤鍖诲笀璋堢檶鐥囨偅鑰呯殑鍙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39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