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古人同样喜欢健身,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风尚。 秦汉人热衷于“健身操”; 唐朝人喜欢“干浴”; 宋朝人青睐散步; 明清时则盛行习武。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先秦的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又加入了“运动”元素——“做体操”。 “导引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传说中的寿星彭祖就是喜好这种健身方式的养生达人。但导引术成为流行健身方式应该在秦汉及以后,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术。 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出土的一幅彩绘帛画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帛画导引图 (复原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也就是“五禽戏”,是由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 五禽戏之鸟戏图 这种模仿动物动作的“仿生健身法”此后成为中华保留养生手段,宋朝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到唐朝时,古人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现代满大街的“保健按摩”,唐朝时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用来治病。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 古人按摩图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多岁。《千金冀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这种“摩腹”在当时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早在先秦以及秦汉时代,人们就认识到步行对健康大有裨益。到两宋时,步行更受到许多名人的格外青睐。 古人徐步动作 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最后活到了八十五岁。 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苏东坡 据说苏东坡每天早上跑步,每次10里,出汗方止。他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就是散步。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自元代开始,习武成为中国人健身的首选,这与当时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习武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既有“南拳”和“北腿”,也有“内家”与“外家”。驰名中外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此时成熟起来的。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清政府此举本是为了“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程式太极拳势两种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52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