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整个一章讲的是道的性质。我提的问题是修道的角度和应处的位置在何处?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嘛,就是说,本身汜在中国词语中的意思就是说,从主流里面分出一个分流,然后再回到主流里面去。这个流动的过程就叫汜。用在这个地方比较恰当,意思就是说我们对道的理解是从到里面分出来,然后再回到道里面去。这整个过程说起来叫修道,实际上也叫汜。就是在修道的时候,你可左可右。你不能局限在某一个角度上。你说我要坚持左的方面,那你就成了左派,你要坚持右的方面,然后你就成了UU词语替换。到底是左派好还是UU词语替换好呢?实际上这个世界,它本身来说左派是为了UU词语替换的进化,UU词语替换也是为了左派的成功。这个道理是不是在这个地方能被大家所接受,大家心里想一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后面的话可以补足前面的话意思上不完整的那一面。就是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万物靠它而生,但是它从来不推辞。就是你再怎样从里面出来也好,再修回去也好,它生了你,你再去觉悟它。它是不会推辞的。不会推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左可右。 无论怎么走,你这条路都是在道中。因为你总在主流中。大家行船的人可能知道,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在轮渡单位也深有这种体会。你比仿说这个长江,有主流,有分流,主流明明是朝下游去的朝东边去的,分流它朝上游。大家可能不相信这一点,这在长江中是非常明显的。驾船的人都知道,会行船的人他不会在主流中顶流而上,他在分流是运行。为什么?因为主流在流动的时候,因为河床与主流(水)摩擦力的原因,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不会干扰主流大幅度的前进,它把这个力逐渐逐渐的分布,它通过低坡啦、河床的坡度,慢慢的把力量转移到力量最薄弱的位置去,薄弱位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反作用也是呈梯度的,这个反作用力明明在这个地方作用是最大的,但是慢慢沿伸到这个地方好象变小了,但是合力是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地方流水是最慢的,流水最慢的地方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最大,因此会行船的就把船行在靠岸边最安全的地方向上逆行。船可以以较低的消耗达到较快的速度。如果船在中间顶着主流逆行,这就非常费力,而且不但走不动,而且花很长时间,烧煤也好、烧油也好,浪费了无数,所以一般行船人都知道这个道理,这个就叫汜。就说你在主流两边分出的分流,无论是左也好,右也好,它都是可以起作用的,就是你在修道的过程中,所有的行为都有作用,这个作用,并不能以左和右来确定它。 你是要知道一个背景上的道理,这个背景大家从内心上一定要明白,就是我们大家都是在道中间运动。无论你是逆流向上也好,逆流向下也好,你都是在求道。无论你是生活也好,单纯的练功和好,都是在求道。但是这个东西如果没有被你自知、被你自觉的话,那么你这个生活,你这个求道,相对说来效益就会低些。就像你连方向都不知道,你说你要逆水行舟,要求成功,那你就是明显的自己戏弄自己了。所以师父在这个地方说,生而不辞,生了他,但从来不推辞。功成不名有,就是你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任何事,成功也好,失败和好,他从来不去计较。不去计较就是不明有,不把它视为自己所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它给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事物以支持。并不去做它们的主。不去主宰它们。这种状态就是大道的一种精神。这种大道的精神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的提,接下来他就说到反反复复提的原因。常无欲可名于小,你经常无欲,可以说是小的境界,但是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向道来回归,但它从来不说我是你们的主人,你们最终应该回归到我的麾下。它从不这样说、这样做。这就叫为大。 因为这些事物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大的宇宙,这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实质。她大,是因为它不名、不主、不为。这三个不说明了道本质的性质。然后他说圣人也照着在做。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有道的性质在起作用,成为背景,所以圣人在修练的时候,他就知道对万事万物去爱、去养、去支撑、去帮助,但是从来不去做它们的主人,不去主宰它们。对任何事情抱着一种无欲的心态,然后相反的万事万物要回归到这个没有欲的这种心态的中心。这就是你看起来他的名字很小,但实际上它的作为却很大。有这样一些正反两个方面的推论和结果在里面,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最终圣人肯定要模仿道的这种形态,如果说我们修道的人不明白道的基本形态,你说你要修道,有可能吗?肯定是没有可能。没有可能是不是就错了呢?没有错。因为你可左也可右嘛。但是你要知道大道它不会推辞你。也不会明白的好像拉你一把。它没有这些事。它只能靠你自己去明白。就像我们人类一样,现在走了很多的弯路,很多稀奇古怪的路,但是是不是上帝一定要去警戒人类呢?它没有。整个人类是被自己所警告,也被自己所提示,被自己所教育的整个过程。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等等,这都是因为圣人的作为需要这样照着道的性质去体现。所以说圣人最后能够成其大。圣人的作为实际上是代道作为、代天作为、代地作为,所以这个地方所谈到的圣人,也就是我们自身。我们自身的努力要向着圣人的方向发展。我们自身,如果你知道了修道的基本含义,你也会守住小的这一面,守住不名的这一面,守住无欲的这一面,守住不为主的这一面,然后你就真真实实的有一种大的境界,除了有一种大的境界以外,还有一种大的现状在等待你去验证它。这个验证,我想在大家的实践中,是可以找到这种依据的。我有时在自伐的时候,就是自己抬高自己的时候,也谈到过一些这样的感受。当然这些说法是没什么作用的,但是对大家来说,可以是一面镜子。大家一定要在这些说法里面找到自己修炼的新感觉。从过去的追功、求法、对神通的乞求、盼望、孜孜不倦的那种苦练哪,从这些状态中解脱出来。然后真正进入道的形态里面去。向圣人学习。最后大家都能够成功。下面把第三十四章的基本内容总结一下。1清虚能涵养。2无为可左右。3无所求可偏倚。4分神化气可达到。5小而简。第一个意思:清虚能涵养。你这个人清虚、清静虚无,你肯定能够涵养万物。别看你什么东西都没做,但你肯定能够帮助别人。也能够帮助所有天下需要帮助的那些人。这是什么道理?我想那是因为道本身的形态所决定的。圣人都在模仿这个形态,我们作为有形体的人,在修道的时候,肯定要朝着圣人的方向也同样去努力。清虚能够涵养万物。这一章他是这样推论出来的。就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那么第二句话也就说明这个道理。无为可左右。无为的时候为什么可左可右呢?这是因为无为的时候,是没有对错可分的。所谓的无为就是他没有想法,就去做了。这个做的结果可以左,可以右。你不要以为左了,就是对的,右了,就是错的。有时候右也是对的。都是因为你的经验在起作用。你的经验里面本身对福和祸,正确和错误也好,真理与谬误也好,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在这种选择标准中,人,有时候根本就想不到,因为人的观念都是相对的。只能限制在你人所处的环境、背境、以及情境之下。在这三境之下,如果你用有为的方法,你怎么能够超越你的现实,达到最高境界呢?你就达不到。所以说最高境界的无为是可以左可以右的。这就是我们在修炼的时候,有时需要训练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是行为方式。当你不明白无为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有规矩、有原则、有判断的这样一些环境中。当你摆脱了这些东西以后,你的行为就可以进入到可左可右的状态中了。这个东西就叫无为。第三点,无所求,可偏倚。这句话实际上和上句话基本上就是一个大一个小。上一句话,无为可左右是大。无所求,可偏倚,这句话是小。就是你没有所求的时候,你的任何欲望都不存在的时候,你就是做错了,你也应该欣欣然。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你没有欲望,你应该感觉到高兴。哪怕这个事的结果让你很不能接受,很痛苦,或者是很多人反对你,就像我们练气功一样,很多人受到家人的反对,或者是受到亲戚朋友的指责,甚至釜底抽薪,把你所有的东西毁掉,甚至把你单独的拒之门外,在这个时候你仍然要觉得很欣慰。这就是因为无所求的原因。无所求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到底有没有欲望。有很多人练功的时候,家里人反对,把他当神经病,医院去,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但是这种人要是没有心里无所求的境界,他肯定要遭到挫折,因为他自己心里的矛盾都摆不掉。摆不掉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强烈的个人目标,个人的目的。第四点,分神化气可达到。这一点和第三十四章的文字没有什么外在的联系,但是它在内在上的确有联系。平常我们对修炼中的分神化气并不理解。我们人在现实中生活,在小环境中逗留,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分神化气,然后去影响环境的目的呢?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你的性质、你的精神是向着大道在模仿的,大道的存在模式被你所觉悟到了。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它这种境界本身就是在告诉你,你所生也好,长也好,运行也好,造化也好,实际上都不断地在进行。你的精神存在的时候,你的分神肯定就能够进行。是因为人的精神它可以想象。当他没有欲望的想象,分神就能够自动地按自然规律去办。当他有欲望的想象的时候呢?他的想象之会影响他自身的那种状态。所以说大家的修炼要按着第一条来,清虚就可以涵养。当你清虚了以后,你的分神化气就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第五点,小而简。这个方法是很小但是又很简单的一种修炼方法。这种修炼的方法是无欲无求。这种小而简的修炼方法就叫无欲无求。基本上这两章就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什么问题,抓紧时间,交换一下意见。我曾经在《双经合一》里面反推过这个道理,人在大境界下是不是可以有小的欲望可以存在呢?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我是这样说的,练功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分神化气。你的元(神)越来越多了,遍布三界了,其功德无量。这一切就像大道一样涵养了万物,不去主宰。修真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就是没有把这一切看作是自己的功德了。浑然不居而心中却非常明白。但是回过头来我们把这句话再想一想,如果谁的功德能够达到分神化气,主养万物,但是他的凡心又津津乐道,自以为是,哎呀,这都是我的功劳啊,那真是不可想象这种人是什么样子。非常矛盾的状态他怎么可能并行存在在一个人的现实中呢?正因为有了这种状态,他就必然有很高的修道境界。有了很高的修道境界,是不是他一定有这种现实状态哪?只要他持之以恒,肯定能够实现这种状态。第三十五章有一个问题,道的性质和我们做人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三十六章,什么是道的性质?道的作为?道的形态就是这样,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你左也好,右也好,都在大道中,你清静无为的时候,你肯定在大道中间起作用。你不是有为的在起作用,你是无为的在起作用。这个作用,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说这个问题一样,只要活着,就是对宇宙的贡献。这句话本身好像是讲不通,但他就是这样,就怕你不愿意活着。问:自杀有罪吗?我没有说有罪。为什么要说有罪呢?你的思维里面老是在一端去想问题,你不会在两端去想问题。你为什么不想想他自杀的那种积极性的一面?并不是说活着就有贡献,不活着就没有贡献哪?因为在贡献里面你始终都是有选择的去判断它。实际上贡献的概念它不存在。死了有贡献,活着也有贡献。这就是这句话的根本含义,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死也好,活也好,都在大道中间,但是下面这种状态是可以肯定的了?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你有没有这种心态啊?……你小的观念多了,在大的方面就肯定用小的去代替它了。 「——广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中科医院曝光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