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旧日庙会4白塔寺庙会

发布时间:2018-4-16 6:30:19   点击数:

白塔寺,正名妙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元代,因寺内有白色藏式佛塔而被俗称为“白塔寺”,而标准名称“妙应寺”却是十人九不知了。白塔寺庙会形成于清末民初。因当时寺内香火不旺,僧人便出租寺产招商,吸引来了三百六十行,逐渐形成了庙会。寺院内地方宽敞,是搭台唱戏的最佳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表演。五十年代末期,白塔寺庙会停办。

老白塔寺庙会上摊商五花八门,三百六十行会聚于此,使得白塔寺这块风水宝地逐渐成为了京城的闹市,庙会期间,寺庙的山门前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风味传统小吃的摊位更是一个挨着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卖年糕的、卖豆汁、卖油茶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说书的、唱戏的、变戏法的不一而足。白塔寺庙会原为旧历每月逢五逢六开市,每月有六天庙会。民国十一年(年)改用阳历五、六两日。解放后,土地庙庙会停办,花市改为长期集市,故白塔寺改为逢三、四、五、六日开市,每月有十二天庙会。但维持时间不长,就停办了。

庙会庙会,有庙有会。庙会的重要职能首先是精神需求,其后才是物质需求。

白塔寺庙会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使之逐渐成为北京著名的庙会。清末人夏仁虎所著《旧京琐记》云:“京师之市肆有常集者,东大市、西小市是也。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可以看出,旧历每月逢四和五就举办庙会,可见白塔寺庙会的频率之高。

奶奶的回忆逛白塔寺庙会,远远地就能看见白塔寺山门前小广场的热闹场景,据记载,有庙会时,门前有卖冰糖葫芦的、卖年糕的、卖老豆腐的,山门的东西两侧还有卖茶汤的。

进了山门一进院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向北的东西两个方形门直对着庙内的两条通道,通道两边都是摊位,一直向北延伸到白塔寺塔院的院墙。

庙会期间,白塔寺由于中轴线和殿前、殿后的月台、甬道上不宜摆摊,所以,庙内摊贩基本上分东西两路和塔院西侧三部分。

进入东路的方门,有卖绢花、头巾、毡帽、礼帽的,再向北是卖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的。进入西边方门,是卖鸡毛掸子的,再往里是食品摊,年糕、莲子粥、艾窝窝、驴打滚、蜂糕等花样俱全。在两条通道中间,是卖锅碗瓢盆、小缸大瓮、案板菜墩等生活用品的。

庙会一直延伸到寺庙里面。在第一大殿“天王殿”后面有卖布匹、衣服鞋帽、梳头篦子的,也有卖脸谱面具、小腰鼓、小铜锣、小铜镲各种玩具的,这其中老北京的“兔儿爷”是逛庙会的人们最喜欢的。

在第二大殿“意珠心镜殿”的月台上,东面是说书艺人张秀峰的场子。张秀峰,艺名为“小蜜蜂”,早年在白塔寺唱过西路评戏,后来改唱滑稽大鼓,以唱长篇《刘公案》为拿手好戏。月台西面是说评书的阿阔群的场子,他在此说过评书《小五义》等。

白塔寺塔院的西侧院,民间艺人聚集,有耍戏法的、变魔术的、练硬气功的、耍中幡的、卖大力丸的、打把式的……除此之外,还有唱小戏的、唱杂曲的、演双簧的等等。南墙前面还有一个用砖砌的土戏台,那里是唱评戏的地方。在西侧院除了看热闹,还有风味小吃,扒糕、凉粉、年糕、糖葫芦、杏干等。

民国初年,在庙会上还开设了一处可以讲演的公共场地称“讲演所”,一般都是由学校的师生担任讲演,但事先要将讲演的内容在公安局或学务局进行登记备案。

白塔寺庙会差点儿被取消

白塔寺庙会不仅热闹非凡,而且还是许多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年10月,北京菩提学会华北居士林等佛教组织,拟集款修葺白塔寺的殿宇和佛像,欲将白塔寺庙会的摊贩及以前租住在殿内的坐商移并到护国寺庙会去。没想到风声一漏就炸了锅!商贩们奔走相告,无不义愤填膺,并上书市政府和警察局,纷纷要求撤销此项决定。

时任市长饬交社会局会同警察局酌拟办法,以平息事态。警察局立即派出警员到寺内进行调查,与该寺大喇嘛陈玉峰、管家陈景和会晤。这二人声称,关于白塔寺庙会移并到护国寺这件事,他们早已同意,寺内僧众也都赞同。白塔寺庙会每一个摊商占地二丈,每次只收铜元三大枚,一个月六次庙会,每个摊总计仅收入大洋20余元。平时僧众的生活全都依赖施主与作佛事的收入。所以,就算少了庙会的这点儿收入,对寺庙的影响也不大。因为怕庙会的摊商为难白塔寺,白塔寺的住持没有向外宣布此事,而是由菩提学会向上呈请后,等着官方的裁夺。

既然白塔寺方对此没有异议,只是各摊商要遣散到隆福寺、护国寺,而两地的地租较贵,惟恐各摊商以此为由而拒绝撤摊。于是,内四区警察署函请负责管理白塔寺一带的第十一管段警员商量办法。第十一管段第三路巡官吕文凯、关白山、郑庆茂等分别约集各摊商,听取意见。

坐商“琪卉堂”的代表尹化民,提出不要取消白塔寺庙会,以维持这一带的商业,他说:“溯自民国以来各商业异常凋零,阜成大街等处各商号所以能维持现状者,实赖该庙会,正因有此庙会,城外乡镇者赶赴庙会藉作营业,以维持生存,倘若取消庙会,则商等生活不堪设想。恳请取消斯议,以维生活……”说着还拿出了一份申请书,由各个商家联名呈请警察局恩准,收回取缔白塔寺庙会的成命,以维持各商号的营业并保持市面的繁荣。

过了不久,又有在白塔寺庙会期间出摊的商人写来呈请,要求保留白塔寺庙会。递交这份呈请的,除了总代表人之外,还有白塔寺庙会各摊商的代表。在此之后,又有一些要求保留白塔寺庙会的呈请接连发到市政府和警察局,其中,言辞恳切,理由充足,感人至深。

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时任警察局长的余晋和,不得不于民国28年1月19日下令停止迁移白塔寺庙会。

存车费比摊位费还贵

由于白塔寺庙会是当时京城最热闹的庙会之一,从四面八方来赶庙会的人很多。若是骑自行车来,存车费就是一项个人不小的开支。年,经北平市公安局批准,每于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庙会期间,设立自行车存放处,并制定了规章。

规章规定:每日上午8时起至下午8时止无论何人车辆均可在本处存放。凡存放自行车者须将姓名、上捐牌号注记在簿内,并购取号牌,本人亲视将号牌拴好后始可离开。此项号牌须加意收存,切勿遗失或交付他人,临行时凭牌对号取车,但必须自己指认本车,以防冒领。

每存车一辆购牌费收铜元八枚,当日一次有效。凡存车时表示当日取,而次日来领者,补缴牌费铜元八枚,存放日多,按日递加。

可当时在庙内的摊位费,每日才三枚铜元,可见存自行车的费用远高于庙内的摊位费,但需得知,当时自行车也算稀罕物,不是一般人家买得起的。看来庙会期间“吃大户”也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就像现在一样,依据路段的繁华情况收取停车费,也理所应当,既然买得起车,就得交得起停车费。

年白塔寺庙会的兴办暂告一段落,年代在原寺庙山门的遗址上建起了白塔寺副食商店年代的白塔寺(海达-莫里逊(Morrison,Hedda-)摄影)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後,寺内喇嘛被遣散,大门和钟鼓楼都被拆除改建为商场,寺内的其他地方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直到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後,才拆除商场,重修了山门和寺内建筑。年,妙应寺终於重新开放。

白塔寺庙会已“尘封”半个多世纪。如今,这个活在老一辈儿记忆里的老庙会悄然“重生”。年从2月3日开始,白塔寺庙会在白塔寺会客厅里以“微妙会”的形式迎客8天,免费开放。办庙会不难,但凭着依稀的记忆就把失传许久的老手艺找回来,还真不容易。

会客厅里重现老庙会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白癜风防治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98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