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人体发光是怎么回事音乐与中药与健

发布时间:2019-3-3 16:31:11   点击数:

梁冬老师对话华裔德国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教授,张长琳教授是如何从物理学角度解释“佛光”是怎么回事,经络是怎么回事,气功是真的还是假的?甚至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爱情!!!张教授如何用实验来测试气功!

本刊版主:关于西方现代的文化的发展规律,可以如此总结,以现代科学为例,的确是不断提升,不断革新,不断向前发展推进,不断推翻前面的理论,现在的知识更迭速度甚至达到两到三年一个周期!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候,大一所学的许多知识就已淘汰过时了!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很管用,今年又得了同样的病,再去找同一个医生,他有可能会说现在有更好的新药,不建议你再使用去年那个药了,那个药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等等,已经被淘汰了,如果你非要那个,出了问题他不负责任!再比如现在一个教授写的论文,可能在五到十年以内是有效的,十年之后可能就是一堆废纸了!!!

那么什么叫经典,“经”这个字原本指的是古代妇女织布机上竖的纵向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穿梭交织,经线是恒长不变的,纬线的长度是有变化的,所以以经纬来命名地球的经纬线!

所以经典指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理论,比如《黄帝内经》,五千年来后代中医从未有人质疑过《黄帝内经》的正确性,即使有也都被证明是错的,直到今天都被后世所有的中医大师奉为经典,是学习中医入门的理论基础!

再比如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还有十三经的分法等等,再比如佛家的《心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等那么多浩如烟海的经典,道家的经典《道德经》《阴符经》《文始真经》《列子冲虚经》,还有群经之首的《易经》,这么多经典,从千年以前到现在没有变化过,而且对于现代人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个叫经典,这个才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学习!说最简单的,儒家经典《弟子规》!我看了弟子规才发现这是多美好的经典为人处世的规矩规范啊,我小时候怎么没有人教???因为我们小时候这些儒释道经典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思想,是落后的是不好的,要破除这些所谓的封建迷信思想!现在看来这都是最好的教育后代的经典,而且永恒不变!

易经等等东方传统文化是整体论,其实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的网络,什么都连在一起,不但是空间网络,也是时间网络!西方科学是分析论,切分的科学很实用,但是从整体来说是错的,比如生物学切分研究,尤其是医学研究过程是摧毁生命的过程,如何使用整体观念来研究生命?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在讲天人合一!

看不见的佛光,听不见的音乐!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习惯性的怀疑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但是科技手段永远有局限!科学家如何使用光电望远镜观测人体?有时候我们佛家道家讲心量的问题,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你所看到的和你所认为是对的东西只是一部分,你一定要知道有些东西是超越了你现有的知识,超越了你的检测能力,超越了你的感官能力,但是一定是存在的!就怕科学家只限于能看到的部分,然后就认为这个是科学的,而其他的是不科学的!所以在中国文化,包括中医很多论述,在被当今很多科学家看来认为是伪科学,是一种迷信,或是不靠谱的!

张长琳教授:“每一个伟大哲学家都是一个伟大的青蛙,他就坐在井底下看那个天使圆圆的,如果你跟他坐在一起,你看到的天就是他描写的那个天,只有当你不在井底下,而是在井外面,在井边从上往下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有那么一群伟大的青蛙”

“藥是天上来的音乐,人体每个细胞都会发射电磁波,如果把每个细胞比成演奏家的话,全身那么多细胞那么多组织那么多器官都在发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波交织在一起形成非常美的交响乐!”

张长琳教授提到:“一位药物学家研究中药,把中药拆成几千种成分,然后研究哪一种成分最关键最有效,然后提纯制成化学药物!这位药物学家说只有少量的药能够成功做到这一步,就是做到提纯!这其实就像我们研究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那么好听呢?我们就把他的音乐一个一个拆成几千个音符,哪一个音符最关键!!”

大笑。。。。。。

梁冬老师:同样都是很可笑的方法!国家现在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还有许多西方制药厂也认为中药有效,于是雇佣大量的中国研究人员把中药拆出来搞提纯,他们还认为这是努力在为中药现代化,帮助中药复兴!其实这就像要把贝多芬的音乐拆成几千个音符,看看哪个最重要一样愚蠢可笑!!

萧宏慈老师:其实这个跟刚才张教授讲的波段有关,你看现在普遍花大量经费研究的中药,都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拆开,用化学元素来分类。但是他们还认为挺科学!可是真正的中医来开中药的时候,包括对每味中药药性的分析,首先它要归经,另外它特别讲求气氛,翻译成科学语言就是每一味药的波段和频率是不一样的,而这个东西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化学成分的这个西方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梁冬老师:而且这些波段频率相互影响交互之后,我们接收到的是一个综合的波,这个才是真正的价值!

萧宏慈老师:最奇妙的是,我们所说的药的这个波段和人事完全对应的。大家以前认为,人体只有心脏跳动,其实五脏六腑都在跳动,都有波段和频率,再继续细分,每个组织每个细胞都在跳动,(本刊编辑插话:人体就像一个宇宙,里面系统就像各大星系,比如脾胃系统仿佛银河系,比如太阳系就像脾,再细分还有各大行星就像组织细胞等等)我们所说的治病的过程,咱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如何让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达到一种和谐的振动。

张长琳教授:就像一首交响乐,各种各样的乐器,甚至演奏的旋律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编配写的好,就像中医讲究君臣佐使,这样就健康!

萧宏慈老师:《黄帝内经》里面用的词就是“平衡”,把健康之人叫做“平人”,如果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就是那音乐是和谐的,听起来舒适悦耳;如果用科学语言来讲,就是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各种结构振动频率配合得恰到好处,使人心神愉悦!

张长琳教授:藥就是天上来的音乐,就是植物长出来的音乐?所以它的气氛频率不一样!为什么说治国之道如同配药?音与音之间也有生克关系!。。。。。。

萧宏慈老师:《黄帝内经》里面真正的讲到古人治病的方法,第一是调心,治心为上;第二是调经络(但是是用外治的方法);第三食疗食补;最后才会用药。但是这里贯穿一致的都是刚才谈到的音乐的樂!就是频率节奏。。。。。。预知详情还是请观看视频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对话访谈的语言记录,以下转发:

张长琳做客电视媒体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教授,现为德国Siegen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系客座教授、美国Temple大学尖端科学中心顾问、国际学术刊物《物理治疗和生命物理学国际学报》主编。学的是生物物理,写的是经络;研究过茶叶、细胞、肿瘤、生物体电磁场,也曾待过茶叶试验场,种过水稻、耕过田,还与音乐家一起工作,如此跨领域的作为,正反映出作者跌宕起伏、阅历丰富的精彩人生。   张长琳自学完成高中学业,以函授方式在浙江大学念生物,文革时躲在山沟里潜心学习数学、文学、哲学等。十年下来打下扎实基础,对於日後的研究工作助益良多。年,他以同等学历考上硕士研究生,就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还成了名师贝时璋的关门子弟。-年,他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跟德国生物物理国际研究所研究生物体电磁场。年,他分别在德国Siegen大学、汉堡大学钻研音乐治疗及睡眠品质研究,一直到现在。   -年,张长琳发现了「生物体内电磁场的耗散结构」、「有机体相干态的客观测量和定量计算」,以及「有机体状态在希尔伯特(Hilbert)无穷维空间的表达」。这三个新观点是属於生物、医学、音乐等领域,却要用物理和数学的语言来解译。为了能清楚传达,让更多人顺利跨过学术用语艰涩的门槛,因此才酝酿了《人体的彩虹》一书,并先以德文版发行。如今,繁体中文版终於推出了。   他在欧洲待了二十多年,在这片孕育出科学文化的沃土里,张长琳与许多出色的科学家共事,他说这种经历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宽了,学科之间的鸿沟变小了。   张长琳说,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是一本有无穷多页码的书,如果一个科学家能在一生中读上新的两三页,就非常幸运了。」他说:「这样看来,我已经是非常非常幸运的科学家之一了。」

主讲人:张长琳萧宏慈

主持:梁冬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在做《国学堂》的时候呢,我们常常会面对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常常也要不断地去回答,那就是说东方的,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它所形成的这样的一个特点,常常呢会受到来自于所谓的科学主义的质疑。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且呢是走到了不同层面的科学家呢,来反过来看东方文化。那,今天呢,我们请来仍然是前两期的,诶,张长琳教授,旅居德国的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教授,和中医推广者萧宏兹老师。我们说物理学算是西方科学的一个基础吧?那,物理学呢,是如何看待东方哲学的?就是中国哲学的?据说呢,曾经有一本书啊,叫做《物……

张长琳:《物理学之道》。

梁冬:《物理学之道》,它副标题就是:物理学与东方哲学的……

张长琳:东方神秘主义的平行关系。

梁冬:啊,《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平行关系》。待会儿呢,请张老师呢,和我们一层一层地讲,讲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会突然理解:哦!原来……如果站在一个真正的、高素养的物理学家的角度来看,他会发现说:原来释伽牟尼讲的是有道理的;老子讲的是有道理的;慧能讲的也是有道理的。那到底这个道理在哪里?有请!

张长琳:大家对古希腊……我觉得最能够记得住的就是古希腊的雕刻。像维纳斯啊、大卫呀,这些雕刻多漂亮?就跟真人一样的。所以说你们可以想象,就是古希腊的人对解剖学的知识多好。它对骨骼、肌肉研究得非常深,所以说他们都研究看得见的东西;第二个事情呢,要把人剖开来看看,里边的骨头长得怎么样子?肌肉长得怎么样子?所以,这又形成一种他们要把什么东西都要拆开来看看。因为这样,要眼睛看得见,所以这个思想的话呢,后来在科学发展的初期,一直影响着科学的非常大的发展,甚至后来很不幸,影响到后来的科学发展,尤其影响到现在。那么,前几阶段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例如我说到物理学,我们叫做……学过物理的都知道,物理学分成四大力学,或者是四大物理分支。如果说到另外一种话,就是物理学的四层楼,它是一层一层盖上去的。那么第一层楼就是牛顿力学——经典力学,我们称为经典力学。它是研究宏观世界,就是天体的运动啊什么东西,所以这套方法的话呢,用希腊的方法非常成功。那时候中国的思维一点都没去参与去。那么到了第二层的时候,我就说到了叫做电动力学。就是说,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定量,可以算出来,到底磁力有多少大,电力有多少大?那么,然后呢就称为电动力学,包括到无线电的发明这些东西,全部是物理学的第二层。第三层呢,它又跟工业有实用很有关系,就是内燃机的发现,从发明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那时候呢,就要提高蒸汽机的效率,提高那个……

梁冬:火车动能啊。

张长琳:诶,火车。

梁冬:跑得更快。

张长琳:第三层呢,就考虑温度和压力。那时候呢,他们又到古希腊去寻找--灵感。就像咱们现在到《周易》去寻……诶,那个《易经》啊,《黄帝内经》去寻找灵感一样。然后呢他们就找到了,有俩个古希腊的哲学家,叫德谟克利特,他提出了一个叫作原子、分子理论,不可分的粒子。他那时候两个人完全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一场无聊的谈话,就是切苹果,我们把苹果切,切到……切一半,切一半,切切切……切到最后,苹果会切得很小,那么最后是不是有没有一个极限?切到那个时候,就不是苹果的,那是不是个最小……最后呢,他们两个人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一定有一个不可分的一个粒子,叫做不可分的粒子。

梁冬:就是最小元素。

张长琳:最小元素。然后这个呢他们认为是个钢体的小球。

画外音:国学堂记:物理学是西方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大厦盖到了第四层,这座大厦将盖到多少层?什么是物质的最小元素?物质真有的不可分的最小的粒子吗?《国学堂》从科学角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张长琳:按照这个哲学思想来解说,分子--他们就提出有个假定的分子。就是说,不可分的了。我们中文翻译成叫分子,那些分子呢,是钢球,然后这些钢球呢,碰来碰去,碰来碰去,它一直在不停地运动。那么,这些东西,碰得越快,就温度越高,然后呢,这些钢球的密度越大,就是压力越大。

梁冬:所以,科学是从哲学的一些假设开始的。

张长琳:那科学实际上原意是这个样子的。那么,然后呢,按照这个方法怎么样把知识系统发展起来。然后不断发展的新知识,都要在这个系统里边装好了。那么所以科学是一个人造系统,就是人盖起来一幢大楼,而且这幢楼你可以不断地盖。当然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错误,这就是科学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会自我批判,改正错误。你想到科学的第四层的时候,物理学的第四层,已经把科学的第一……物理学的第一层当中有很多不够的地方弥补掉了。

梁冬:那有些东西,比如说因为科学它是发展嘛。比如说有些观念,因为它发展了太长时间,以至于我们认为它就是天底下理所当然的公理了,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到后来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嘛?

张长琳:这就是涉及到物理学的第四层。第四层楼呢,我们称为量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就是开始对这个最小的那个球开始再分分看。研究研究那个最小的球是什么东西?有没有结构?因为它当初是个假设,是不可分,所以我们中文也把它翻释成叫分子,就是分到这个地方为止。

梁冬:哦?哈哈哈。

张长琳:分到这个地方为止,就是说你不要分了。但是呢那时候当然英文叫molecule,那么但是它希腊文里面也有这个意思。那么然后呢,但是后来原子在研究这个结构的时候,发现它原来还是可以分的。

梁冬:就是技术发展了。

张长琳:技术发展了,然后认识发展了可以说。然后认识发展了,发展以后呢,发现了这个事情呢,哦,原来那个分子呢,还可以分成……就是,像水是个水分子。

梁冬:水分子。

张长琳:但是它还可以变成氧和氢。那么它原来还是可分的。那么这个分子这个单词,已经用过了。我们把氧和氢用什么单词呢?然后又发明了一个原子。原子这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原初粒子。就是最初物了,不能再分下去了。那么就是发现了我们原来所谓分子不可分其实错了,对不对啊?只好发明另外一个单词,意思差不多,就是重复的意思。然后呢,最后但是到了原子后来再研究下去呢,发现原子原来还是可以分,分成电子、质子、中子,对不对啊?这个大家在中学的物理书上都学过了。那么这事情呢,又造成一个问题了,分子也给用过了,原子也给用过了,都认为是不可分,最原初。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呢?好在人类智慧,单词还是比较丰富,叫基本粒子。这个是最基本的了,你不能再分下去了,这就是很滑稽了。就是三次犯错误,就是三次用了,其实用了三个层面,都用了错误单词。那么最后呢,那这个三次错误犯下来以后,物理学界自己也怕起来了,到底下面还能不能再分下去?所谓这个基本粒子还不是最基本的,所以那时候呢,又对基本粒子进行研究。基本粒子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原来……

梁冬:原来怎么样呢?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重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讲到了世界在一步步地往下细分。为什么这个细分和东方的神秘主义观又发生了关系呢?听我们慢慢道来。这个年代就缺那么一点点耐心,所以有点耐心,来。

张长琳:然后呢,对于这个所谓最基本的粒子能不能再分的问题,就开始恢复到东方思想了。这里边呢物理学家出现了分裂了,有的认为这个基本粒子再下面就是夸克子,大家可能听到。夸克还有颜色啊、味道啊……什么的,想象得一榻糊塗。但是呢,实验没有办法证明,所以说最后不了了之。夸克子,我们再高的能量也打不出来,只好到了这条死胡同了。然后后来觉得,大概不是夸克子吧?是超弦,超弦--一根细的线,很小很小的。最后呢,是哪一个物理学家去了……就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叫迪拉克。那时候迪拉克很聪明,他那时候二十几岁就得诺贝尔奖了。他在研究过程当中,发现这个电子有它的反电子。就是说我们都知道,电子是带负电荷的,他说有一种带正电荷的电子存在。它是其它方面都一样,就是电荷相反,然后更有趣的话呢,如果正电子和负电子一碰到,它叫做湮灭反应。两个碰到以后,两个粒子都不见了。

梁冬:什么都没有了。

张长琳:都不见了。最多释放出一批能量。能量,什么是能量?你有没有看到过能量,大家今天都在说能量。你拿点能量给我出来看看,那就是看不见的一个东西,变成鬼魂一样的东西了。所以最后的话呢,物理学家最后有一批物理学家就认为,诶,原来,粒子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个波包,就是很多波叠在一起,就是能量很高的地方就叫波包。波,可以相克相生,两个波如果正好相反的,叠在一起对消掉。所以说正粒子和负粒子,碰在一起,正好对消掉。所以说呢,最后得出:波是什么东西呢?

梁冬:最后变成没有了?

张长琳:波就是说用物理学家的话,叫真空涨落--vacuumfluctuations。

梁冬:打字幕这个同学疯掉了。

萧宏慈:真空的波动。

张长琳:那么简单地说,那么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东西?它原来并不是不可分的粒子,而是真空。所以这句话的话呢,就是物理学这时候才忽然发现,原来佛家理论早就说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粒子就是色。

梁冬:无中生有,有是生于无的。

画外音:国学堂记:世界的本源是真空,物质来源于非物质,有生于无,癌症是想出来的吗?宇宙来源于大爆炸吗?是先有光还是先有太阳?《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萧宏慈: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由三开始生万物。

梁冬:所以很多的肿瘤医生说,包括现在的很多西医也证明了,就是说,比如乳腺癌,这个肿块怎么来的,全都是气出来的,气是什么呀?就是你心情一郁结……

萧宏慈:这和这个物理原理很吻合,本来没这个事的,但是它可以无中生有,比如说就举个例子,比如说她怀疑她老公今天有外遇或者怎么着,这个人的想象力无限地放大……

梁冬:逼迫他真的变成这么一个人了。

萧宏慈:很多得癌症也是这么想出来的。

张长琳:想出来的。

萧宏慈:这绝对是叫心想事生。心想你说那个东西在哪儿,看不见摸不着,但很多人的病,就是这么个法则。

张长琳:生癌的人特别有意思,他分成两大类:一大类是特不注意,就是跟天人太不合一了,反正就是麻将打通宵,吃东西乱吃,最后吧就是得病了,最后发展发展变癌症。那么还有一种人呢,是特别小心的,整天想我这个有什么病了,那个地方不舒服有什么病了,就想想想想,最后就真的想出来了,就是这么回事。

梁冬: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是因为一些没有的物质形成的物质,那这个没有的物质,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物理学也一直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牛顿到最后他也要去追问一些更加终极的问题。霍金也在问这个问题,世界的开始时怎么来的?如果说这个世界时整个的宇宙是这样的,那开始的时候,谁是第一个粒子呢?它怎么出来的呢?

张长琳:这个事情呢,西方人一直在讨论。我觉得这就是叫做希伯来精神。它就要问这个世界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牛顿他尽管把这个物理学体系搞得很好,就是太阳怎么转转转,最后他就想到一个,那么最后这么转的时候,第一个推动它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只是牛顿提出了这个问题,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就发展到大爆炸学说,认为整个宇宙最开始起了一个大爆炸。是从无,然后呢忽然之间,“嘭”一个爆炸,“嘭嘭嘭……”然后炸炸炸,越炸越大……现在我们还在爆炸过程当中。

梁冬:这就是那个《道德经》最开始讲的那句话。

萧宏慈:先天一气就这么爆出来的,在这一点上你别说,《道德经》讲的这个道生一,就是这个世界怎么开始从混沌状态,就是我们说“哗”……最后出来和《圣经》里头讲的还颇有雷同之处。而且都和气,都和光有关系。

梁冬:所有的这两个光,正粒子和负粒子一碰的时候就陷入真空,就没有了,那反过来操作也是一样的,这个世界也是这样分出来的。

张长琳:这不就从真空里面分出来。

梁冬:分出来之后呢,朝这边走就是正粒子,朝外边就是粒子,于是就有了世界,对吧?所以就是色空之间的关系它是统一的,我们以前总是想把这个事情分成左右,其实哪有左右,想分成局部,所有的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你去按脚你就知道了,你按这个脚,这个地方呢是睡眠,那个地方是心肝脾肺肾。你扎耳针也是这个样子,耳朵这个地方又是大概哪里,扎肚子上也是一样,甚至说每一个手指上,我那天看到就有一些中医在手指这一段,可以把身上那个所有的疾病扎完。这个事情是什么?这个事情实际上背后就是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局部,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全部。

张长琳:这就是我们叫……

梁冬:这就是量子物理学讲的东西了?

萧宏慈:对,西方这个科学和物理学这么一层一层的发展,它是一个不断地深入、深入剥离的,越来越细小了。可是你发现没有?它在研究简单问题和无生命状态的时候要相对的成功一些,但是一旦涉及到生命,尤其是涉及到人这个生命的时候。第一、中国人为什么一刚开始就把这个经络就找出来了呢?因为他一直是在活体之中进行的。但是西方的医学,它基本上是建立在解剖,解剖只能是什么?只能是在死人身上,你要把一个死人拿来解剖的话,铁定是不可能找到经络的,因为中国人讲人死叫气绝而身亡,就是说讲死是气已经绝了,没有气了,所以说你在死尸上是不可能找到气的。

梁冬:就是说在开始的时候方向错了。

萧宏慈:方向一开始就不一样。

梁冬:技术越发展只是走的越远,错的越远。稍事休息马上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教授从粒子的最基础,然后正电子和负电子这种关系里面讲到了色空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波若波罗密多心经》讲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对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张长琳:这个事情呢就是物理学第四层,也就是说量子力学的,就是爱因斯坦提出来个问题。这里边呢实际上呢,确实也更靠近东方思想,就是说物理学的三层,前面三层基本上在希腊的框架下,但是到了第四层实际上已经跟东方哲学分不开了。因为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科学描述的是极端客观的东西,科学如果等到世界上没有人类这个科学还是这个样子,但是那时候我们称为……如果说称为科学的圣殿吧,这是必须是绝对客观,如果你把主观因素掺进去,那就是圣殿里边的魔鬼。但是在这里边呢,结果呢爱因斯坦真的是引进了一个魔鬼。爱因斯坦不是提出就是时空相对嘛,时间不是个绝对的东西,空间也不是绝对的东西,它决定于你观测的这个人的运动状态,你速度有快,它时间就会慢下来。所以说呢,这里边呢,就是说原来时空不是个绝对的,那么还不光是一个爱因斯坦的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物理学上非常重要一个定理是薛定谔提出来的。

萧宏慈:薛定谔。

张长琳:薛定谔,还有一个海森堡,海森堡提出来的,海森堡提出来呢,他就提出一个叫测不准原理。这个名字都很奇怪,他这个物理学定理叫测不准,你就搞不准,因为他就认为科学要非常精确。但是他发现你对一个粒子的速度测得非常精确的时候,你这个位置就没法测出来,而且你把速度测得越准确那个位置的确定性越差。

萧宏慈:这一点和佛法完全吻合。

梁冬:怎么说?

萧宏慈:佛法我们平时讲的口头禅……

梁冬:叫“无常”。

萧宏慈:对,就是无常。它这个无常,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都可以解释您刚才量子力学的这个测不准原理。

梁冬:就是说要追求一种生活的确定性本身是错误的。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叫查尔斯?汉迪。这个人呢他在英国很……就是过去的对管理学的影响很大,他提出来叫超越确定性。他说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在管理学上面老想把一个事情弄得很准确,最好按计划来走大家都觉得很安全。但其实呢,如果你越是这样追求呢越痛苦,往往管不好一个公司。只要你往这个方向走,这个事情往下走,就往前走了,就见山开路;遇水搭桥,就这样子你就可以了,要有动态的这种状况你才能够走得远。所以就对确定性的追求就是说你一定是这个样子,只有唯一的这个事情这个去追求本身是错的。

张长琳:对,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相互矛盾的东西,这方面追求到极端,那方面就糟糕到极端。

梁冬:对,我们追求确定的爱情本身就是错的。你非要说这个人你一定要爱我起码一百年,是吧?一百年不变。

萧宏慈:那叫“缘木求鱼”。

画外音:国学堂记: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和佛法所说的“无常”完全吻合,追求确定性本身是错的,那么,什么是心想事成?为什么从事某些行业的人寿命不长?诅咒在什么情况下会奏效?《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我觉得这个吧其实好像在电视里面三个男人在讲一些虚空的东西,我讲一些实际的应用给大家,大家就明白了。就是呢,第一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麻烦你自己把自己想一想,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你的价值观决定的……你的世界观决定你的世界,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当然中间还有很多机缘的,是吧?但是这个最开始的一个原因,这是第一个,我觉得跟现实生活中结合的。第二个呢就是不要总是去想像别人的坏,就是我们刚才总结的,你老想别人的坏,他真的成为一个坏人。

萧宏慈:心想事成,跟想病一样。有个这样的统计数据非常精彩,就在各行各业里头,哪两种人死亡?就是死亡得最早,就是寿命最短的。你都很难想像排名第一的是什么?是心理学家,专门给别人搞精神咨询的。

梁冬:对,垃圾桶,精神垃圾桶。

萧宏慈:第二种是警察,因为他天生,他的这个职业就一天到晚要跟各种各样负面的因素打交道,别人跟他说的都是比较负面的、灰暗的、悲哀的、不幸的这些东西,所以他这里头堆积的越来越多,他逐渐地也在这里头形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可以被他逐渐地扩大。本来我们现在经常用一个词,就是很多的人跟你说这话,其实就是诅咒。尤其说“你必须吃这个药,必须做手术,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就会怎么样……”本身他……什么叫诅咒?诅咒就是带有力量的语言,尤其是当这个话是来自一个权威的时候……和他的波动理论和量子力学和不可测定律和无常统统相关。

梁冬:我听说一个观念,就是说你如果这个东西是个粒子,你用测量粒子的方法去测量,你主观它是个粒子的时候,它测出来就是粒子,你如果用测量波的方式去测量波的时候,它测出来的就是一个波。

张长琳:这就是海森堡说的一句话,他说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现象是真实的,只是对我们问题的一个反响。所以说你提什么问题,你就会在同样的现象当中得到不同的结论。

梁冬:太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欢迎继续回来《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我有一次啊就是刚才张老师讲到一个话题,说呢我们问什么样的问题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quaere?什么样的搜索请求?

张长琳:诶,对对。question.

梁冬:就是你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搜索请求?你就会得到一切你应该得到的东西。

张长琳:对对对,就是这样。

梁冬:所以量子物理学是在过去的发展里面,它在技术上已经证明了,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测量一个所谓东西,我们说不叫物质了,那么它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你测量它是物质,它是物质,你测量它是波,它是波。

张长琳:那一次我跟金融专家谈到,我们的理论在金融界的问题,他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他说道琼斯指数,你看就是波。就是波,很多波。他说在这个波里面既包含着人的贪婪,也包含着人的恐惧。

萧宏慈:哎呀!这使我想起来我在那个……

梁冬:做金融的哦,呵呵呵……

萧宏慈:因为我在那个《股色股香》小说那个序言里就写了一句话,就是说:过去你每天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北京中科白瘕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211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