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版本的太极拳要义深入浅出,把练

发布时间:2019-3-14 16:56:11   点击数:

上段时间学拳处于迷茫阶段,受点挫折信心倍落,幸有老师《最后一关》之苦心,得以为继,搜得乐亶《太极拳要义》之影印本,读起来颇感吃力,于是萌发把它简化之心,以供同好阅读!

原版本繁体电子版获取方法和原来一样,进入   前辈传下十三势歌中,有二句:“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里面就包含了练拳中呼吸开合的主要原则。试看屈伸就是张弛,主要是指骨肉而言,开合主要指意气而言,达到了意气领导骨肉的标准后,就能随心所欲了。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听其自由呢?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来谈一谈,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屈伸开合本来是听其自由的,不过这种“听自由”只可称为自发的运动,若是在学拳中亦听其自由,其屈伸开合就一定难以合乎规矩,那就一定无法听其自由。开始学拳时,老师要你下桩、挺腰、弓腿、坐腿等等,当时感觉就一定很不自然,这就是因为练拳的屈伸开合往往比你原来所习惯的屈伸开合要难些。所以既然要讲到“学”和“练”,这就是自觉的运动,岂又能听其自由而不管规矩呢?初学固然不能听其自由,而且在练到能够“听自由”标准之初,这一时期大概要十年左右吧!其中也还是不能听其自由的。此所谓“自由”即熟极生巧,自然而然之意,古人说:“大匠能授人以规矩,不能授人以巧”,那就是说,这个巧还需要你自己去练出来,你持之以恒地照规矩去“学规矩、练规矩、化规矩”,不外就是这个意思,某个京剧老前辈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他数十年来演猴戏的心得说:“初演时,处处不像孙悟空,功夫到了,处处都像孙悟空,到得最后,亦像亦不像,且不知我在演孙悟空呢还是孙悟空在演我?”,此即所谓超神入化,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规,”或即所谓“听自由”了,因此“听自由”是练任何功夫的最高境界,决不是不依规矩的任意自流。初学功夫的人,千万不能“听自由”,而只能实事求是地“学规矩”和“练规矩”。

  现在我们来讨论呼吸开合的“规矩”,前面说,我们把练拳的程序分成三步,因此关于呼吸开合方面,也将分成三步讨论。

  第一步,把拳架子学会和练熟之后,即可配合呼吸,当然先必须辨清架子的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配得得当。这时的呼吸以疏通任脉,炼精化气为主。故要求吸气时把中气提升至心口的膻中穴部位,最高不可超过缺盆穴的水平,否则就会脸红或闷气,呼气时把中气降回丹田,这就是所谓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化后天”,因为空气的呼吸和中气的升降之间有一种天然杠杆的作用,吸时后天气下降,先天气便上升,呼时后天气上升,先天气便下降。一般人不能直接控制先天气,所以就利用这个规律来间接控制它,同时因为身体的张弛和中气的开合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导引作用,便可使中气络续升降,而使任脉通畅。另一方面,由于先天气上升至膻中,生化五谷之气,并裹之同下,便有了返本还原的作用,这样的练法比静坐效果大,但亦较难。

  这一阶段的开合便根据上述的呼吸方式而定,即吸时中气自任脉上提,流布并充实全身阴脉,同时身体各部特别是腰胯部分即作张开运动,又使全身阳脉紧张而充实,于是分布在人身表面的阴脉阳脉便都处于紧张充实的状态,相对的就形成了中气内而外的运动趋势,即成为开;呼时中气自任脉放落,同时身体作松合运动,便形成中气自外而内的合,这种开合又被称为“提放”。由于中气的活动还没有达到任督循环的程度,故这时的开合也还不能达到开弓放箭的标准,而只能着重腰胯间开合的锻炼,以作准备。由于人身阳脉自手走至头,又从头走至足,人身阴脉则自足走至手,成一循环,因此身体开时能推动阳脉而造成向下的劲,身体合时能推动阴脉而造成由手发出的劲,着重手足营气的活动在以后各阶段还是继续保留的,它和本阶段内中气的活动方向正好相反,因而便成为本阶段内维持活动平衡的根本条件。第一阶段内中气运动的示意如图一。

     初配呼吸时,会觉得很不自然,甚至会感觉闷气,但如能注意以下几点,当可顺利些。第一:拳架的动作较复杂,一时不易配好,开始时可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动作等,拿来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畅,并对中气升降的感觉明确后,再来配合整套的拳,当然也可用静坐来练习提放的呼吸和找出感觉。

  第二:在练拳中要是配的不顺当,或是如单鞭下势等一口气来不及的地方,切不可弊气,而宁可多换几次气。即在开时以吸气为主,以呼气作为换气,合时以呼气为主,以吸气为换气。如像上楼下楼,虽是一步一顿,但仍要上下分时,不可忽上忽下,否则好武作用。

  第三:架子的蓄发虽然较易分清,但亦还要注意如单鞭、斜飞式等外形似乎为开,而其实为合的姿势,不可弄错。同时无论开时合时,都要注意挺腰,并在开时把二胯尽量开方,合时把二胯缓缓合圆,腰胯的相对用力方向,示意如图二。

  第二步,待任脉感到通畅之后,就要接着沟通任督二脉,使之互为循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任督二脉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第一种是中气自丹田出,下至会阴分由任督二脉向上冲至头部而散,如图三。

  第二种约与第一种同,中气亦由任督二脉向上走,惟会于心口而散,如图四。

  第三种则是中气自丹田出,由任脉上,过头又由督脉下,至尾闾而散,如图五。

总之,无论在哪一种方式中,中气对于丹田总是有出无进的,而且任脉中的中气总是向上走的,一个人的“五谷之气”产生后聚于膻中,如营养充分,则可抵付日常的耗费,如休息足够,则剩余之气,亦未当不可收至丹田。但实际上收支平衡和剩余入库的情况极为个别,最平常的还是入不敷出和提用库存。所以无论是练身体或练武功,若是不注意这个问题,便没有抓住中心,如欲改变这种日益亏空的收支情况,首先便要疏通任脉,让它逐渐习惯于往下走,这就开始有了返本还源的最初条件。然后再使督脉上升而任脉下降,这就为返本还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为丹田气足后,循督脉上升入脑,即能提炼为神气,于是气旺而神足,也即所谓“炼气化神”,其示意如图六。

  这是由于转变练得较为细致,骨肉的活动便也较为圆匀了,接着,再把中气像转磨一样地在丹田内转起来,拳架向哪里转变,中气就向那里转。不过直到这时,蓄发的时候,仍须进行前后的碰撞,所以中气的运动便成了时晃时转的状态,蓄发用直劲,转变用圆劲,有“方”有“圆”,但“方”和“圆”还是分开的。

**(八图注:开始练缠丝劲与S形掉头时,可用手足带腰或手足营气带动丹田中气,腰劲及丹田气足后,便可正式起到“气为旗,腰为纛”的作用)

**(九图注1至2为发劲后一圈,2至3为转变之蓄或开,此时完成转变约一半;3至4为转变之发或合,完成转变的另一半)

  第三步,我们便要练“曲中求直”,“方圆并有”的开合了,这个练法是:蓄时由两手开始,以心行气,沿着皮肤表面,做由前向外的螺旋运动,过肩后,又直线地沿着阳跷脉下行,出胯里后,又如前旋至足,即为开足蓄足。于是再由足作S形掉头,变为由前向里旋,上胯后沿腹胸间阴跷脉至腋,再如前旋至手,即为合足发足。发而后蓄,蓄而后发,往复不已,绵绵不断,这便是所谓“缠丝劲”,这时的中气在蓄时向右旋,发时则向左旋,蓄发变换而左右同时亦作S形掉头。例如发时左旋和自作换右的掉向路线即如图八所示。可以看出其路线正好描述出了一个太极图。心意在丹田内带动气转圈或掉头时,便可带动浑身各个回路上的气跟着作同样的活动。如中气作S形掉头时,所有各脉也作S形掉头,而且“心为令,气为旗”,一处掉头,处处掉头,即开合转变处。这时的移步转身,亦即按S形路线,为一小开合,其示意如图九

  练到最后,转变即与架子之间同时完成,不复另须开合。这时的呼吸当然是先天领导后天,先天气的情况即已讲过,呼吸就不用讲了,至于这时的开合,性质上和第二阶段基本相同,即气在阳脉为开,在阴脉为合,但在程度上却进了一步。即如果说原来气的开合好像猛晃猛荡,那么现在的运动就像是较为柔和的波动。到以后的丹田旋转还要从平面的路线改为立体的路线,缠丝劲的路线也将被简化到最低的程度。

  如今在中气已经较足,任督脉已走成循环以及已能以心行气的条件下,便可以丹田为原动力,逐渐打通跷脉、维脉的循环。至于腰际的带脉,它是任、督、跷、维诸脉的横断联络线,随着腰部主动能力的加强也便逐渐畅通。还有手足十二经的循环本来就是通的,不过还要经过内臓,未免曲折迂回,如今在跷维脉练通之后,便可在腹背二处借道而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能动性,于是各路气脉成回路,且又互相联络,并都以丹田为根本源头,这便是练拳中流行不已而又节节贯穿的根本条件,奇经八脉中还有个冲脉,要特别一些,它的循环在最后才能打通,也可能永远打不通,这个循环的路线是自会阴始,由身体当中笔直上升至百会穴,冲出头顶,然后再身体外四散而下,再回至足心涌泉穴,上升而复会于会阴,练到这步,就是所谓的“炼神返虚”的境界了,其示意如图十。

第六篇阴阳虚实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普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个阴阳的道理,就是练拳,当然也不例外。至于既然成之为太极拳,那么就该有意识地利用这个道理了。练拳中的阴阳,说得广一点,就有很多方面如呼吸、开合、张弛、蓄发等等都是,但假如说得狭一些,那主要就是练拳中的虚实问题了。

为什么要有虚实呢?王宗岳拳论中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虽变幻万端,而理为一贯”,这就是说出虚实,乃是求得运动的根本道理,又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之黏”,这是说二个人对敌,其中亦必须分清虚实始能变化,否则黏走的反面就是丢顶,也就是各不相干或两厢顶牛了。拳论中又说:“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也就是在对敌中为了保证二人之间的虚实变化,而对个人的虚实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对上下、左右、前后各方都能运用裕如,不致发生丢顶的情况,以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英雄所向无敌,该皆由此而能也”。至于“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二句,则值得玩味,实际上这是个“能动性”和“平衡性”的矛盾统一问题。拿天平来作比喻,两头愈不平衡则愈能动转,故平衡与能动是互相矛盾的,但根据拳术的要求,却要求运动中即灵活如意又能随时平衡,故说这是个矛盾中求得统一的问题。

不分虚实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王宗岳也说到,他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到双重,练过太极拳的人大都知道的,而且都想在练拳中竭力避免。但每见个人练拳时很讲究虚实的人,逢到对敌时,却又不免互相斗牛起来,其形势很像一张八仙桌子,二个人四只脚,齐齐对牢,搬来搬去,这还是对双重的观念了解得不够全面之故。他只是认为个人练拳应该分清虚实,而对于二人之间的分清问题却还模糊。实际上若是两人是不能分清虚实的话,那么个人练拳时所分的虚实可能亦有问题,这就是对平衡性和能动性这二个还没有统一起来,平衡时不能动,动起来就不平衡,如果两厢接触,就会一撞而散,或是互相扭结,最后只能屏住。其实不是不想分清虚实,而只是不能分,不敢分,假如分得不平衡,就非跌即倒了。

在个人的虚实方面,总的又左右、前后、上下之分,分开来说,一双手或一双脚上应有虚实,一只手指头上也要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出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此一虚实”。特别应提出,脸上也要分虚实,常见人练拳时,脸上一直带着冷漠不关心的表情,好像冷眼旁观自己在练拳,或过于严肃而呈现紧张状态,这都不对的,因为全身各处都有密切的关系,一处的虚实没有变化,处处的虚实变化都要受到牵制,此理甚明。

那么是用什么来推动全身的虚实变化,而使“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呢?我们且看王宗岳在另一篇拳论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能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由此就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便是“动若江河,绵绵不断”的根本辩法,而心意气则就是推动虚实变化的根本动力。

又问怎样才能使意气换得灵活呢?这就是虚实变化的核心问题了。我们知道,人身上有许多气脉,主要有手足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其中手足十二经,在一般人是走成循环的,但全都绕络内臓而迂回曲折。奇经八脉基本上亦是通的,但一般都不能走成简捷的循环,因此,既然所有的气脉都不走成简捷的循环意气就难以达到转换灵活的要求了,特别是奇经八脉更为重要,它们相当于运输系统的干线,或是排灌系统的主渠,在需要迅速调动的情况下,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切勿误会,必须用什么其它方法把气脉都练通之后再来练拳,因为练气的功夫,如上篇所述,正是练拳程序中的中心问题。当然练静坐亦可以作为准备或辅助的手段,但不能拿来代替练拳,因为静坐对于任督的功效较大,对于其它奇经则小,其次静坐练成的流动强度较小,也维持不够练拳或武术的需要。在奇经八脉练成循环之后,便能一动百动,流行无端。一阴阳虚实来说,任督主腹背之阴阳,后升而前降;跷脉主左右之阴阳;维脉主表里之阴阳;皆起踵过耳而复下,上行则行于身之阴,下行则行于身之阳;带脉外环于腰,以为诸脉之沟通;冲脉由会阴而上,冲出于顶,包身而下,回入两足之涌泉,而复归于会阴;以为诸脉之纲领,这些主经的流通,根据丹田的领导,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无数的细脉微络,便对骨肉起着推动作用,这就是以气运身的大致情况了,至于丹田气的运转方式,请参看后面的太极图。

练拳时气在经络中的流行,既不象直流电或交流电在整个回路中的进行,近乎均匀的循环,亦不像雷电波那样,在一个开放的线路上以冲击波来放电,而是同时具有交直流电和雷电的双重特点(参看下面的太极图)。可以设想为原来在静的时候,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有一个均匀的流动类似交直流电的情况,一动起来,就在闭合的回路中有一个波头焊接着一个波尾均匀的循环,这波头便起着虚实变化的推动作用,又在对敌发劲时,这回路便暂时开出一个缺口,称为开放的路线,如雷放电。但要注意,这时的回路中仍要保持适当的流量,即所谓“劲断意不断”,如此方能“断而复连”。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围绕着练气的程序,来逐步讨论虚实变化的问题了。根据练气的三个阶段,把虚实变化也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这是练气是以练通任脉为主,也即所谓“炼精化气”阶段。所练习的只是中气在任脉中的上下运动,对于身体中的左右转变并不起推动作用,所以第一阶段的虚实变化,还不能和气结合起来,而只能利用重心向身体中心线两侧的转移来作为虚实变化的主要条件。这就是弓腿时,重心向前脚移,坐腿时,重心向后腿移,动右脚则移于左脚,动左脚则坐于右脚,这种情况便和天平相似,初练拳时,为了提高其能动性,就要使两侧的虚实相差得愈大愈好,如天平结构尚粗,便需两边相差较大时方能转动,如总分量为,这是分配的可能是1与99相比,但是,这样的平衡性就差了,故随着功夫的加深,便要逐渐缩短这个差别,直到近于49与51之比,这是便能一触即动,而且左右亦近于平衡,最后就可达到“立如平准,动如车轮”的境界,功夫愈大,则进行变化时所需的虚实相差愈小,即相当于天平灵敏度愈为提高了。

图11即表示初时的虚实变化情况,相当于一架普通的天平。根据灵敏度和平衡性的提高后的虚实变化情况,就相当于一个装在天平支架上的车轮如图12所示。不过归根到底,这种变化的推动力还是重心的移动,而不是气的转移。重心比起气来有较大的惰性,这就是它本质上的缺点,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就要放弃这种比较粗劣的变化形式,改用较为高级的以气运身的方式了。

第二步,这便是所谓“炼气化神”的阶段,这一阶段里,中气在开时贴于后背,合时贴于前腹,转变时,“左侧则左晃,右侧则右晃”。这是的情况便和一个球装了一半水相似,其能动性和平衡性的矛盾统一过程和第一阶段略相似,即初时为了提高能动性,要求虚实相差较大,后来在灵敏度提高的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平衡性。

  道理是这样说,但实际做起来,就不很简单,对于一件死东西,可以用棍撬,用滑轮拉,不妨从容应付,但对于一个活人,他很快地不断地动,而且还在进攻你,这是要找一个支点配一个杠杆关系,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

  首先就是在紧张的攻守活动中,如何接好杠杆的问题,这种杠杆一般有两种接法:一种是固定连接,如摔跤中采用的,但是固定连接的结果会在连接处产生一个疙瘩,也就必然会在杠杆关系中形成一个作用点------支点或力点。在大部分摔跤招式中,两人所使用的力点和支点都相同或重叠的,而且杠杆效率也几乎相同,如图18A所示。

  于是两人体重相仿的情况下,便是力大的或手快的得胜。另一种连接,是弹性连接,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的性质是: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力气贯穿而无疙瘩,虚实调整而能变换,

  对方攻我:

  “空”而勿“抗”谓之“沾”,

  “挫”而勿“扁”谓之“连”,

  对方避去:

  “结”而勿“丢”谓之“随”,

“揉”而勿“顶”谓之“黏”,若非“黏连沾随”即为“顶匾抗丢”(见图18B)

  “空结挫揉”即作调整加减以求“黏连沾随”,按虚实的道理讲,就是彼时我虚,彼虚我实,而虚实变化的标准就是“不丢不顶”,这不丢不顶的目的就是维持两人之间的弹性连接。看的舍己从人,实是主宰由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只重心时时叫人难以捉摸,敌之重心时时在我掌握之中,待到得机得势,一发即去。

  由图18B可见,如在敌方各种强度的力量作用下,作出不丢不顶反应,就必须使我方的弹性幅度特别大,也就是在较强或较弱的应力下,却不至于瘪掉或脱掉,并要调整至一点当强度,正好能掌握敌人的重心,和传达出攻击的发劲。如图落空的圈子越大,则所要求的强度愈低;但如果愈是争得圈子愈小,则所要求的强度愈高。而在较强的应力下,进行较小的圈子的引劲动作,同时也就是进行蓄或张的动作,显然是较吃力的,正好象拉开一张硬弓。杨家拳圈子较大,用劲偏于松沉;李家拳(武家拳)圈子较小,用劲便偏于刚紧,最好是二者兼而有之,方能万无一失。因为如果练成的弹簧较软时,则不免在回旋余地不够的情况下,往往被较强的压力所压扁,而如果练成弹簧较硬时,则较弱的压力下,将会麻木无知。

  其次就是找支点的问题。简单地说可用示意图19来表明。

图18B

  敌我搭手之后,如果在连续变换中双方都能保持松开,无一处扎牢,则不产生任何的作用点,即可不分胜负。但只要任何一方不能及时作出恰当的变换,则立刻就会在他的腰胯处产生扎牢现象。腰一扎住,全身不灵,接着就会在脚跟处出现支点,腰胯扎牢之便正好作为重点。这时另一方如能统一用力,则其力点便亦在脚跟处,一发劲既有杠杆的效益。在腰胯处,扎牢主要有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力落空,一是被人挤住。落空时扎在前胯,前脚便称为支点;挤住时,扎在后胯,后脚便成支点。

  其实,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中,除了杠杆关系外,还有一个利用对方的弹性,借劲使劲的关系。我们就以“按”为例,用图20解释如下:

  对方推过来,便引其过头,使其落空,彼腰即扎在前胯上,便以其前脚作为支点,按起其后脚如图A所示,接着对方一觉落空并被按下,其自然反应就是往上和往后挣扎,这时只要趋势放其起来,彼前脚必然浮起向后弹回而扎在后胯上,便可以其后脚为支点,顺势发出如图B所示,自按至推,当然要顺势圆成,这就是要会转圈,如图C所示,双方都转圈时,就要比谁转得小了。因此,可以知道,弹性去打人时,是一个主要优点,但在被打时,也成为被利用的一个条件。传说杨登甫先生将对方发出时,可把人推过一条长凳子;杨露禅先生与人练习推手时,先在屋内架好绳网,一发便将人抛到网上。杨氏祖孙固然功夫绝伦,但被打者确亦弹性绝佳,如一皮球。我们亦可以踢皮球方面来谈一谈。初学踢球的人,只会踢死球,踢得熟练时便能定住再踢了,后来又能踢落地开花球了,最后便能踢凌空球了。会踢球的人都说,活球好踢,而且凌空球最能踢得急,推手意识这样,推活的省力,而且还可以推得漂亮,而且人和球不同,球动与不动,其弹性是一样的,但人在动的时候弹性较大,在感到不稳而急于恢复时,弹性最大,所以落空时,发人最佳。但要记住,无论如何,不可以避免跌出而放弃弹性,身形散乱的跌出,非但不能应付追击,而且还能造成跌破后脑、扭断腿骨等等的主要根源。

  平常我们能碰到的对方,不一定都是弹性很好的,而且大致分为三种性质,

  第一种:有整劲且又弹性,即如上所说的情况,其弹性范围小于我者,即可胜之;其弹性范围的较强的一端大于我者,可伺机打之;其弹性的较弱的一端大于我者,不太好打,可挤住打之。

  第二种:有整劲而弹性较差的,站在那里,就像一张桌子或一个木桩,可掀而打之,其冲过来就像一支箭,则须蓄势如弓而发之。

  第三种:稍有弹性而整劲较差的,像一盘绳子或一根稻草,打伤可能容易,打出去到难。弓劲弩强,难射不直之箭,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起来,还是挤住打到为佳。

  为了练习在攻守活动中,接好杠杆和争取主动,便要练习推手,以求养成虚实变化和转圈运动的习惯。基本推手练习便是棚、捋、挤、按攻守进退,相生相克,转圈儿行。推手首先要纠正一般人对外力加身的一个不合理的反应,这便是下意识的和对方的活动取得呼应。对方用力,己亦用力,对方松时,己亦松,完全和合理的虚实变化相反了。要能虚实变化,首先一定要改变这个顽固的习惯。改过来之后,方能愈练愈精,否则背道而驰,谬以千里。其次,便是用转圈来完成虚实变化,转圈比直来直去要快,圈子转得愈小时则更快。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推手的内容:按的劲在上面已经说过,棚的劲也与之相似,所不同者,只是一是主动进“攻”,是反“守”为攻,故一用双手,一用手臂。本是人来按我,如能反过来借劲使劲圈子转得小,便能争取主动而棚出之。不过要注意,棚时虽用阳面,但初蓄时开劲,发人时便是合劲了,却不可以开劲发人。捋是沾住而转圈的“退”,挤则是黏住而转圈的“进”。棚捋挤按是可练习转圈的,但如果再捋的过程中被人挤住,不能再转,便可退步用採、挒;同样的在按的过程中,如被人引空,则可进步用肘、靠,步子一动,便是活步推手或称“大捋”,可以继续调整适当而继续进行定步推手,亦可连续地活步推手。其变化关系表示如下:

注:图内斜线只表示动步,并不表示实际的动步方向。

  活步推手走熟后,便有了进、退、顾、盼、定的功夫,加上推手中的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便对太极拳的十三势已初具规么了。太极拳中的每招每式,无非都是十三势,故能得十三势之劲,即能得太极拳之劲,得太极拳之劲,则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得劲,而可以散打或走开打了。

  推手的练习锁追求的目标是“不丢不顶”,但要知道,不丢不顶是以丢和顶作为基础的,不丢不顶是标准,丢顶或顶匾丢抗是偏差。丢匾是不及,顶抗是太过。丢顶是攻击中的过与不及,匾抗则是应付中的过与不及。按一般道理,过与不及是根据恰到好处的标准来说的,而实际上没有脱离过与不及的恰到好处,问题只是如何尽量缩小偏差的程度而已。所以丢匾顶抗虽是根据不丢不顶的标准来的,但是实际上也没有脱离丢匾顶抗的不丢不顶。二人敌对中,谁都反应细,圈子小,调整快,偏差低,就能比较的不丢不顶而站于上风的地位了。因此推手所练习的,实际上只是逐渐缩小丢顶的偏差而已。一般推手练习中,如果明确上述道理,就可能发生两种偏差,第一种偏差是片面地发展“顶”,有些人片面的追求武术效果急于求胜,寸步不让,虽然暂时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但是结果却只能冒冲冒打,顶中角力,一直停留在低级阶段上。第二种偏差是片面地发展“丢”,等于和第一种偏差背道而驰,这些人沉醉于所谓的太极拳的“化劲”之中,你来我往,不惜丢匾,虽然似乎可以防止顶牛,但结果却一直陷于被动,亦不能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开始练习时,做不到不丢不顶,但是一直要明确不丢不顶的方向,然后便要即丢且顶,亦丢亦顶,顶顶丢丢,丢丢顶顶,有粗入细,由浅入深,功夫到时,自然便能不丢不顶了。具体说来,初练推手时,斗牛拉扯即是顶,闪开扑空即是丢,其中有意或无意的都有,甚至也许还有不得已为之的,总之,无意或不得已的,都算是功夫不够,有意的便要注意随时调整,决不可以走极端。对于已经有了片面发展的情况,便要注意矫正,比如顶的厉害的,便要特别练练“丢”,丢的厉害的,便要特别练练“顶”,此即所谓矫枉必须过正。

  太极拳练打,主要通过推手和太极散打。这些都是规矩,“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但亦不要被这个规矩限死了。练太极拳的不但可以而且需要向其它武术门类学习,一方面作为滋养,一方面作为“预防针”,拳击、摔跤、擒拿等等,都不妨研究一下,只要随时用太极贯穿起了融为一炉,而不要生吞活剥,如百宝箱。盖叫天在其艺术生活中有一条实贵的经验是:“学起来一大片,用起来一条线”,按说这所谓“一大片”,本无范围,就是学拳也不限于各种手法,不过,当然可以把学习手法作为重点。再说,实际上如西洋拳击或中国长拳的初步,都不外一闪一冲,亦就是一丢一顶,或就是不丢不顶的两端,这和太极拳推手的初步情况完全一样的,只要是武术,他们起点一定相同,即大丢大顶,又只要不是走极端的武术,他们进步路线也一定相同,不同的主要是不在于手法,而是在于他们粗细的程度,即他们偏离不丢不顶的理想标准的大小程度。所以只要你善于学习,天下武术本是一家,在你前进的各个阶段上,都能找到情投意合的同路人。

加入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北京那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211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