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簋 天亡簋实物西周武王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天亡簋拓片(点击放大) 《天亡簋》又称大丰簋。多数人称它为《天亡簋》,昌周武王时期的器物。此器制作浑朴厚重文字优美,圆身,方座,四兽耳附珥。周身饰昂首张口相对回旋龙纹,器座也作相对回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铭文大意是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举行大封典礼并文王和上帝,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因铸此殷,以记荣宠。天亡其人,有太公望,史佚和泰颖诸说,均待进一步考证。《天亡簋》是西周初期的铜器,是武王刚伐商时所造,其器形,纹饰、铭文,书法都有其特点,和一般商代铜器不同,它是传世较为可靠的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其铭文“丕县王则省,丕王则赓。”对偶工整,用韵协调,为商代卜辞和金文所未见,它不仅开创千古词赋的先河,同时也看出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天亡簋》和西周初期的《宜侯矢簋》《井侯簋》《太保簋》(均作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我们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 攻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剑(点击放大)春秋战国台北古越阁藏 《吴王夫差剑》春秋时期兵器。年河南省辉县出土。通长53.8cm,格宽5.5cm。台北古越阁藏,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近格处镌“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八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春秋·楚(公元前--年)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 年河南浙川下寺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王子午鼎》铭文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2厘米,匕长63厘米。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此鼎平底束腰,两耳外撇,三足粗壮稳固。鼎口上扣平盖,盖顶有桥形把手。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与敦厚的造型大异其趣的是,鼎的外部装饰繁缛细致,纤巧奇诡。因此,这件曾是楚国贵族传家之宝的重器,实系商周以来中原青铜文化与楚人诡丽巧思的完美结合体。同样是装饰青铜器的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和窃曲纹,在这件鼎上既有中原地区常见的范铸阳线,更有荆楚独特的浮雕与圆雕,并且使用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就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六条兽头伸出鼎口,恰与鼎盖边缘的六个卡口相合,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整个鼎装饰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结合完美。 南国楚地的先民们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神游九天的情思、与神灵共舞的情怀,造就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离骚》这样不朽的华章。而铸造于青铜器上曲尽巧思的神兽奇鸟,无疑是这些华章的注解。从春秋楚国青铜器到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漆器,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悟到屈大夫那颗浩渺狂放而又骚动不安的心。 这件王子午鼎属于楚庄王的儿子,楚康王时的大臣子庚所有。他所任官职是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故此鼎又称令尹子庚鼎。同样形状而大小相次的鼎,在王子午的墓葬中共出土了七件,而且每件鼎内都放置有牛的肢骨,七件鼎所盛牛骨可能是属于同一头牛。鼎内还放有捞取牛肉、牛骨的铜匕。更为难得的是,鼎内都刻有鸟篆体铭文,这些珍贵的书法艺术同时也是相当重要的史料。文中记录了王子午一生的功德,并说明这种形状的鼎是升鼎,即将镬鼎中煮好的牲肉取出放入此鼎来调和保温。王子午以七鼎之礼随葬,表明了他在楚国地位之高。在他的墓中,共出土各类文物达六千零九十八件,另有十九匹马和七辆战车。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赫赫威风已随风而去,陈列眼前的这些美轮美奂的食具,却仍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辉煌。 《王子午鼎》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蓋銘:倗之(齍),器銘: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擇)其吉金,自乍(作)彝齍)鼎,用亯(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用(祈眉壽)(弘恭舒遲),(畏忌)趩趩,敬氒(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義(儀),闌闌(獸獸)。命(令)尹子庚,殹(繄)民之所亟,萬年無諆(期),子孫是制。 王孙遗者钟 《王孙遗者钟》正面铭文拓片(图片由可嘉提供扫描自《中国美术全集》) 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遗者,择其吉金,自作龢锺。中□(翰)虘(且)扬,元鳴孔煌。用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用祈眉壽,余□(温)□(龔)□(左害右夫,舒)屖(迟,安。又同犀,从尸辛声。),畏□(忌)趩趩(chi行声也,从走異声。),肅悊(zhe同哲)聖武,惠于政德,□(淑)于威義(儀),謀猷不(丕)飤(si同饲,食粮也,从人食。)。闌闌龢锺,用匽(宴)以喜(饎)。用烁(樂)□(嘉)宾,父□(兄)及我□(朋)友,余凭吾心,延永余德。龢修民人,余專明于国。皇皇熙熙,萬年無諆(期)。枼(世)萬子孙,永保鼓之。 叔緐 春秋《叔緐簠》北京海淀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该簠是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村修建马号挖房基时发现的。高9、口横25.5、口纵19.5cm。长方体,窄沿方唇,腹壁斜收,腹两侧有一对兽首耳,圈足正中有半圆形缺。口下饰重环纹,腹饰环带纹,圈足饰垂鳞纹。 铭文:吴王御士尹氏弔(叔)緐(繁)乍(作)旅匩(匡)。 小克鼎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小克鼎拓片 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作朕皇祖季宝宗彝。克其日用朕辟鲁休,用介康*、纯祐、眉寿、永命、灵终。万年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兮甲盘 西周晚期《兮甲盘》美国私人藏 《兮甲盘》铭文拓本图片由可嘉提供选自《中国美术全集》 铭文: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 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行气玉佩铭拓片由书友何石提供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越王勾践剑铭 春秋《越王勾践剑铭》鸟虫篆湖北省博物馆藏 越王勾践剑,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全剑长55.6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米。此剑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柄为圆柱体,柄上缠着丝绳并刻有三道戒箍。剑格向外突出,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美丽的花纹。整个剑身满饰有菱形暗纹,在靠近剑格的地方刻有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越王勾践剑铭铭文,此风格与当代之美术字相近,而与书法精神相悖,某种艺术,其对于细部的装饰夸大到了繁琐、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就意味这一路风格的穷途末路不远了。楷书之盛,在唐,楷书之衰,亦在唐,斯所谓盛极而衰也,何以衰,过度的装饰化倾向使然。 铭文: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 鱼鼎匕 《鱼鼎匕》拓片 铭文“曰:之司?匕,述(墜)王鱼鼎。曰:钦哉,出游水蟲,下民无智(知),参蚩(尤)命,帛(薄)命入羹,忽入忽出,毋处其所。” 传二十年代山西浑源出土,曾为一代名家罗振玉收藏。匕前端圆,柄首残断。通体有错金铭文,正反两面共残存三十六字。 匕为小器,有较长铭文者实为珍贵。此匕字体接近山西侯马所出盟书。此式匕在山西原平塔岗梁等地屡有出土,也可證系晋人之物。 盘 西周晚期《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晚期《盘》铭文拓片 原为阮元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2.9cm、口径41cm、寬45.5cm,重7.96kg。平沿方唇,附耳高出器口,圈足外撇,下腹收敛。口沿下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圈足饰环带纹。内底铭文字(其中重文2)。 铭文:隹(唯)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王在周康穆宮。旦,王各(格)大(太)室,即立(位)。宰□(君页)右入門。立中廷,北郷(嚮)。史黹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史□(氵或)册易(錫):幺(玄)衣黹屯(純)、赤市(韨)、朱黄(衡)、□(鑾)旂、攸(鋚)勒。戈碉□、□(厚)必(柲)、彤沙(緌)。捧(拜)頡(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遐)休令(命),用乍(作)朕皇考鄭白(伯)、鄭姬寶般(盤)。其邁(萬)年子子孫孫永寳用 子仲姜盘 子仲姜盘铭文拓片上海博物馆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虎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释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 柞伯簋铭 西周《柞伯簋》 柞伯簋出土于M(中型墓葬)。与之共出的铜礼器还有鼎、簋、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有铜车马器、铜兵器、王器和陶器等。柞伯簋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浅圈足下设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八个以细雷纹作地纹的凸目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对称地分列两侧;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衬地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的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个耳部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部饰一周侧视的三角形凸目蝉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通高16.5、口径17、底座直径13.4厘米。 铭文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早晨,周干在首都镐京举行大射礼,即举行射箭技艺的比赛。当时将参加比赛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周王命令南宫负责"王多士"(也称小子)组的比赛事宜,又命令师免父负责"小臣"这一小组的有关事宜。此后,周王拿出十块红铜板材作为奖品,说道:"小子,小臣,你们要按长幼次序,谦敬恭和地进行比赛,射中靶子较多的人可以得到这十块红铜板。"结果,柞(胙)伯十发十中,成绩优秀,周王便把奖品给了他,并且又赏赐给他射礼仪式上的某种乐器。柞(胙)伯为纪念这一殊荣,特用周王赏赐的这些红铜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把周公的铜簋。 书法高考资讯 点击查看 1、年书法高考考试真题汇总; 2、年艺术类校考成绩查询。 ·END· 更多资讯扫描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暑假青少年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