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基本理论 1、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2、五行学说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3、藏象学说 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总称。 4、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三大类。 络脉是经脉的分值,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经络系统的作用:联系作用、感应作用、濡养作用、调节作用。 5、气血津液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十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 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 6、发病与病因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发病时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中医学把人体本身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将致病因素称为邪气。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即“病因”,大致可分四类,即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及其他。 7、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辩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所谓辩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基本治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三个方面内容。 二、常用保健方法1、体质调护 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人群中的个体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分成若干类型。 中医体质分为9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2、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简称食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营养机体、维持健康、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活动。 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几方面内容。 饮食养生,大要有四:合五味、有节制、注意饮食卫生、因时因人而宜。 3、传统运动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上大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传统养生运动的特点:以祖国医学理论知道养生运动;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统一;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4、经络保健 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的重要中医治疗手段,同样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灸法、推拿、贴敷就是根据有关经络腧穴的理论,运用不同的方法调整经络气血,借以通达营卫,谐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 5、药物养生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身的目的的方法,即药物养生。药物养生的具体应用是着眼在补、泻两个方面。 药物养生的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辩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 6、起居调养 ①和谐自然②起居有常③劳逸适度。 7、娱乐养生 各种娱乐活动,如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可怡神养性,防病健身。 8、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酒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神之法包括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219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