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息也称作胎息,有两种解释。一是气息自脐中出入,如古人所说:“初学吐纳,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古人提出胎息是在呼吸形式上返老还童,因为胎中的婴儿是以脐呼吸的。“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唯脐带系于母之任脉,任脉通于肺,肺通于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气皆于脐上往来。”胎息的第二种解释是体呼吸,即遍身呼吸、毫毛呼吸。“一息自往,不出不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已来。”胎息的两种解释或可以看作是它的两个阶段或两种形式,前者是初步的,后者是从前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练功高层次境界所要求的胎息,是取后者,即体呼吸。 脐呼吸作为胎息的初级阶段,其层次与丹田呼吸相等或相当。故以上介绍丹田呼吸时,胎息的初级阶段即已经开始了。以下是胎息的高级阶段,即体呼吸。 体呼吸或毫毛呼吸与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呼吸的通道在主观感觉上已不再经过口鼻。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包括丹田呼吸,尽管呼吸的支点变了,但气息出入的通道还都要经过口鼻,或鼻呼鼻吸,或鼻吸口呼,或口呼口吸,或口鼻共同呼吸。体呼吸就不同了,它要求感觉到气息从遍身毛孔出入,避免使用口鼻。体呼吸最初形成时,呼吸的支点还可以保留在丹田,但气息是通过周身毛孔直接向丹田聚散,不再经过口鼻。在主观感觉上,只觉周身毛孔开合,气息往来其间,而口鼻的气息出入已经微乎其微。 从脐呼吸或丹田呼吸过渡到体呼吸,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操作过程。这一操作的中心环节是要不断加强丹田的气感,由此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其一是随着丹田气感的逐渐充实,内气会向周身弥散,整体的气感将形成,且有弥散出体外与外界大气融为一体的趋势。其二是,口鼻出入的气息会越来越弱,渐至似有似无,时有时无。渐渐地,感觉上气息自口鼻的出入趋于停止,而气息自毛孔与外界的交换成为自然。顺此一增一减的趋势因势利导,体呼吸的操作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达到。 大有不同 练功的特殊呼吸形式有数十种之多,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做简要介绍。 停闭呼吸 吸气、呼气之间或一次呼吸之后停顿片刻再继续呼吸的方式称为停闭呼吸。例如吸—停—呼、呼—停—吸、吸—停—吸—呼等方式。这种呼吸方法中的“停”可以起到保持当前状态的作用,它肯定、延续了当前状态,因而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操作。故呼气之后的停顿相当于加强呼气,吸气之后的停顿则突出了吸气。 你看有很多人,他在水底下的憋气时间就比一般人强得多。 督脉之外窍吐纳 指吸气时有意识地使会阴部肌肉收缩,呼气时放松会阴的呼吸方式。一般练周天功时需配合提肛呼吸,练其他静功也可择时选用。提肛呼吸可用于治疗中气下陷的各种疾病,如内脏下垂及脱肛、痔疮等,如同时配合逆腹式呼吸则效果更佳。 发音呼吸 呼气或吸气时配合吐字发音的呼吸方式即发音呼吸。一般配合呼气时发音可泻实,配合吸气时发音可补虚。发音呼吸有不同的发音方式,例如有些要求使用共鸣,有些则只要求有发音的口型。不同的发音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机理。 音律调吐纳 相对于呼吸形式的调控,呼吸气息的调控更为细微,所要求的操作均需轻巧、柔和、自然,切勿刻意用力,否则容易引起不适。 形态不同 古人认为,练功呼吸的气息有四种形态 “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喘,三为气,四为息。有声为风,无音为气,出入为息,气出不尽为喘也。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用现代语言描述,气相是人们自然呼吸时的气息出入之相,其特点是出入无声,但呼与吸之间的转折分明且有少许停顿;风相是加大出入气息量时的气息之相,此时气息的出或入均带出如风吹过隙之音声,故以风名之;喘相是指有意操作的张口抬肩、吸气呼气均粗犷有力的气息之相,例如某些武术气功中发力之前的呼吸;息相就是深、长、柔、细,微喣而绵绵不绝的呼吸。这里绵绵不绝的意思是吸气与呼气之间的转折没有痕迹,如同高手拉提琴换弓时琴音不间断一样。这个转折如果有痕迹,呼和吸之间就必然会有间断,气息就不可能绵绵不绝了。 功用主治不同 呼吸气息操作的风相、喘相、气相和息相在练功中各有所用,未必有高下之分。在中医功法中,喘相很少用,息相最多用。 日常人们的呼吸气息大约在风相和气相之间,且偏于气相。练动功时大抵是较慢的气相,有些功法要求使用风相,如新气功疗法。练静功所要求的呼吸气息形态大都是息相,前三种均应避免。因为“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只有“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息相,才有益于进入深层次的气功境界。 要想把日常的呼吸调为息相,需要有一个锻炼过程。在此调息操作过程中,要以“勿忘勿助”为原则,将呼吸之气息“调柔入细,引短令长”;既要主动去调整呼吸,使其向深、长、柔、细,绵绵不绝的方向变化,又不可故意憋气,勉强去做,须用意不用力。练功过程中出现的胸闷、头晕、劳累等不适,多与呼吸气息的操作不当有关。 待调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气息的调控过程就有可能由有意识变为下意识。此时意识对呼吸已并不专门予以注意,只是跟随即可。有人称有意识控制呼吸的过程为“调息”,而对无意识非主动控制的呼吸,则称为“息调”。 同人异人俱是人 先天后天定区分 均知有人胎中死 为何世存百岁人 頔淳堂内~橘藩卧寰中 马建明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