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脉八极哥 八极拳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清末民初时,因王中泉,张景星,李书文,王连峰,霍殿阁,刘云樵,吴会清等人而闻名中国。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 八极拳,中国武术,源自河北沧州一带的拳法,始于清初武术家“大枪王”吴钟。其拳术特色刚猛暴烈,与轻柔内敛的太极拳刚好相互对应。 八极拳与军事系统联系紧密,由于拳法直接狠辣,杀伤力强,屡成为近代史上保护政要人物的“大内武术”。溥仪、蒋介石、毛泽东、蒋经国、李登辉等人的近身侍卫皆习八极。[1]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更传入日本、美国、加拿大及其他国家。 八极拳由来 八极拳真正的由来不清楚,争论很多,没有确切可信的、大家都同意的结论。我们只知道,传入近代,是在河北的沧州。[2] 八极拳的创始人和时代均无可考。可能是由“古拳法”中“燕齐军”所用的“十字战拳”中简化而来。刘云樵认为此拳应该出自于《纪效新书》里记载“古今拳家……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今之有名者。”的巴子拳棍。由八极拳古朴的风格,以及注重大枪、长棍的训练内容来判断,它的创始期大约在明朝初年(公元年)左右;而且与当时的军中武艺有很大的关联。[3]但据现有的考证,八极拳应是传自河南嵩山少林寺,而六合大枪则是传自陕西省延安市西山梭罗寨名师赖魁元,在清初由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将养气、炼气等功法与八极拳六合大枪法融为一体,形成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为宗旨的八极拳完整体系。至今各家八极拳多奉吴钟为八极拳始祖。 据李书文先生于国民初年,曾组织跟随他闯天下的弟子们编著了一部《八极拳谱》,此谱中详细记述了吴钟的籍贯是现今的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阐明了八极拳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六合大枪法来源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山梭罗寨名师赖魁元,阐述了八极拳名称的来由等。 此谱在第一章“八极拳源流”中开门见山地写道:“八极拳乃河南少林寺(嵩山)所传也。清雍嘉年间,山东海丰庄科村有吴钟者,喜拳术,好交流,凡闻技击过人者,必师事之技击术,因此大进。为访求名师继续深造,乃贴末四方,悬赏求师。有某叟者携其妻来访,钟与其言技,知为高人,随师事之。经叟数年指授,加以昼夜苦功,钟之技击益加精到。一日,叟外出访友,钟赴叟处谒其师母。叟妻曰:‘尔数年日夜习技,究技致何等曷,演示之。’钟乃演示于庭。演毕,叟妻哂曰:‘惜尔数年苦功,命技尚未臻精到,乃辄为指点其中奥妙。’盖叟妻亦精于技击者也。钟技因多年苦练已有根基,经叟妻随指,遂豁然贯通。叟归又见钟演技,讶其技已大精!叟询其妻,妻具实以告,叟曰:‘钟之技历有根基,经汝倾囊相授,其技已超越我等,此处已不可久留。’遂别去。钟为更求深造,乃携资赴少林寺,拜寺内老禅师为师。 钟在少林寺随老禅师冶八极拳及气功3年,深得师法奥妙,拳法精湛,艺业过人。后别少林寺到处访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各名山都邑。后至陕西延安西山梭罗寨,又拜赖魁元学六合大枪法3年,而大枪法亦大进。吴老先生经数年苦练,遂精八极拳、大枪法及其它器械。时有康得立与李章亦雍乾年间武术之泰斗也。钟与康、李为莫逆之交,康精棍术,锺精大枪法,李精短打,江湖中有“康得立的棍,吴钟的枪,贴身短打数李章”之谚。 吴钟归里后,在山东、河北一带设场授徒,从学者若鲫,为学者均不堪其苦,半途而废。后有沧州东南孟村镇吴永者与钟遇,永亦练武多年,与钟言技至为投契,经磘谈宗,永遂尊钟为长辈,并拜钟为师精研武术。吴永学成后,传与本村族人吴坤、吴梅等人。钟之女亦从父习技,精大枪法,亦闻名遐迩,从学者有孟村人王长锡、王世同,著名者有罗岼村李大忠、张克明二人……” 从李书文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吴钟是从一老叟处学艺,后再到少林寺深造,艺成后四出寻师访友,在延安西山梭罗寨再拜赖魁元学六合大枪,将所学融汇贯通,形成了八极拳的体系。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吴钟从老叟学技后,为何会到少林寺深造呢?我们或可推断,吴钟是从老叟处得知,八极拳是出自少林寺,因此才会兴起到少林寺学拳之念,所以,指八极拳出于少林寺亦是可信之说。 至于这位老叟及其妻子究竟是何人呢?一向有不少传说,较可信的传说是,这人是明末清初河北孟村人丁发祥(-)之徒张四成。 丁祥发字瑞羽,在乱世为保护身家计,乃弃文习武,独得八极拳技。清康熙15年(公元年),丁在北京遇俄罗斯力士设擂,击败多名好手,于是愤而相较,连胜两人,遂获康熙皇帝召见于御前表演,并赐匾额奖之,一时王公大臣多以诗词匾额赠之,丁家世代相传至今仍有留存。 丁发祥一生择徒甚严,传人唯有京城善扑营总教头张四成(-)。张四成原籍四川,回族,是反清复明之志士,雍正五年(公元年)事泄,遭降旨捉拿。张四成事前获悉,改扮僧人逃出京城,隐名埋姓,浪迹江湖,因其是回族人,故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裟和尚”,民国25年所修拳谱记载的“癞”、“癖”即为对其讹传。张后来辗转来到山东隐于吴家,将八极拳传给吴钟。 吴钟无子,只有一女名荣,遂将全部艺业传于爱女,吴钟晚年曾居沧县孟村,改一脉单传之规,与女吴荣收徒传艺,称为“开门八极拳”,但由于练拳艰苦,很多人半途而废,唯孟村吴永得到传授。自那时起,吴永及吴荣将八极拳流传于世,初时在孟村、罗岼两地传习,且以沧县东南乡一带为着,俗名称为“八极窝”,并逐渐在全国传播,多年来高手辈出,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武术。 八极拳开始闻名,始于清末。先是有“神枪”李书文享誉北方,而后有霍殿阁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及贴身侍卫,其侄子霍庆云则在长春满州国皇宫附近的三马路设馆授拳,后来八极拳更被“中央国术馆”列为必修专案。 八极拳特色 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故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的比喻。八极拳的特色是善于近身埋战,其独有之闯步,能迅速抢近对手,上封缠手、下捆锁脚,硬逼紧攻,手脚齐到,攻势如连珠炮发,动作讲究“挨、膀、挤、靠”,以“肘、肩、膝、胯”之撞靠动作,配合拿法及跌法,体现其猛起猛落,短促多变之特点。 不少八极拳家对“八极”两字有很多解释,唯李书文在《八极拳谱》中的解释最为简洁清晰。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八面者,八方也。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而搏人。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以由来也。本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 根据李书文的解释,我们可以很清楚了解到,八极拳的“八”指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即应敌之意、技术、劲力方面而言。“极”是指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即应敌之意、技术、劲力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发挥到极限。而“开门”两字,即指应敌进招不离硬开硬打。 练习八极拳先以金刚八式为入门基础;再以八极小架、八极拳及八极对接为技法训练之台阶;最后,以六大开及八大招极其艺。小架要求沉坠、稳重,多擒拿击打之技法。八极拳则讲究步法灵活,多震脚发劲动作,练成四面支撑之劲,并以摔跌靠撞之技法为核心。八极对接则为二人对练之套路,将八极拳之技法编由二人拆解。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后由霍殿阁加入朝阳手及霸王折江,成为八大开,与及八大招为本门向来秘传之技,保留了古代拳法之精髓。 由李书文传下的八极拳,均主张八极与劈挂兼练,用以取长补短,因此有“八极参劈挂,神鬼都不怕”之说。 发劲 发劲之训练 打拳不发劲,只是在作体操。八极拳的发劲训练,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必须先习练沉坠劲(沉肩坠肘),再练十字劲,终至缠丝劲。 沉坠劲:可以体现在基本功架上。要练到将四肢百骸一运劲,就有如大鼎立于地面、老树盘根于土地中一般,有难以撼动的气势。(顺序是脚→腰→手) 十字劲:将‘沈坠劲’所凝聚的劲,向上、下、左、右、前、后,乃至四面八方撑张伸展。(动作如拉弓) 缠丝劲:将四面八方撑展的‘十字劲’回转环绕,使劲力可随遇而出,随感而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224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