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气功养生学

发布时间:2016-10-5 20:06:57   点击数:
西游记与气功养生学

《西游记》与气功养生学

王继昌

《西游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神话小说,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暗藏着古代许多气功养生学说的精髓,是一部阐述“、性命之学”的宝贵资料,也是练气功的珍贵参考书。该著作常常是妙语双关,旨意微妙,如读者能细心领会它的养生真谛和练功心法,定会受益匪浅。

《西游记》是说唐僧带徒四人(包括小白龙)去西天取经,历尽千难万险,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正果的故事,实际上是在阐述修真养性、定意、练气、养神之大法。第一回标题为“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其寓意已显而易见:“灵根”者即是“元气”,它与生俱有,人人具足。“元气”在气功中又叫“先天虚无一炁”,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练功如何得空,也是第一回的实质性问题。“得气”就是“悟彻菩提真妙理”,能自觉地控制思维,则是“断魔归本合元神”。第二回讲述了悟空拜师求法的具体内容,菩提祖师暗示他三更找他,让他牢记了口诀:“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而后“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进一步揭示了孙悟空练的是气功。通过不断的实践,他有了具体体验,功夫不断增长,由于培育元气,元气转而可以随意运行,上天(头)入地(腹);偷酒、偷桃、偷丹,则能量更增强,神通广大(已能主牢神气),而大闹天宫(随心所欲周转全身)。不慎被捉(身上阴滞之气未化尽),经过老君的八卦炉火武火锻炼(在气功中叫做“性命双修”),复被压在五行山下(进一步做静定功夫,解脱阴阳,跳出五行),乃将先天一熙从无返有。

在地名和人名上,作者也并非随意乱起,而是把气功之秘语寓于其中。请看:猴王在往西牛贺洲求仙途中,遇到了与神仙为邻的孝子樵夫,其意为:“修道练功乃是善行”,而善以“孝”为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还修炼什么气功?所以孝与“仙”为“近邻”也。孝子樵夫在给他指路时说,不远处有座山叫“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斜月”象征心字的一勾,斜月上有三星,象征心字的三点,灵台、方寸皆喻人之“心”,“菩提”是梵语,译成中文即“觉悟”之意。这段话的寓意为:要学正道,无需外求,“道”就在自己心中,此“心”不是妄心,而是与天心相合的真心,如此巧妙隐喻,可见作者之匠心。此外,作者还把唐僧喻为人之“体”,所以常常描写他的外表为:形态端庄,气宇不凡。而取名为“三藏”,则寓意为人体有精气神三宝,应珍而藏之。“孙悟空”原是菩提祖师给猴王起的“姓名”,“姓名”即“性命”的谐音(命功练形体,性功练心神,道家主张性命双修)。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丹田中所练成的金丹,并无实像,必须向虚中求,空中悟,明白此理,方得养生之道,因而称之为“悟空”。悟空也喻为人的“先天之神”(我们常说的“心猿”);“八戒”喻为“后天识神”,即人的妄心和欲念,它贪吃懒睡,邪念常生,故作猪的丑像;“沙僧”喻为“后天之意”,主“中和”,稳而不变,故长憨厚;小白龙喻为“先天之真意”,主中定像笃行不倦(我们常说的“意马”)。一切魔怪都要吃唐僧的肉,寓意为心神妄动必生魔难而耗精伤气,有损形体。四徒降妖降魔保唐僧去西在取经,功满成佛,是喻为心与意合,经过磨练,达到形与神俱,就能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作者在构思唐僧师徒五人时也独具匠心。师徒五人象征着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如猴在十二地支中为“申”,申属“金”;猪在十二地支中为“亥”,亥属“水”;水白龙化为马,马在十二地支中为“午”,午属“火”;沙僧化身为水怪,属“水”,唐僧喻意为“土”,(土生万物,当为师)。金、木、水、火、土俱全,其寓意是善养生者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变化之理,将元精、元气、元神练成园满灵活,金刚不坏之体,这完全合乎道家练功原旨。为确保精、气、神,练功者应节制房事,《西游记》中便用“水帘洞”来隐喻,群猴只知道“顺行”(顺着欲望);唯独孙悟空知晓“逆运”,才发现瀑布中的“又一村”,这正是暗示道家“顺则人,逆则仙”的观点,实际在告诫练功者要节欲。诸如此类的寓意,不胜枚举,因篇幅有限,实难以一一列举,只能做引玉之砖,请读者细读自悟。

《气功》杂志第16卷第8期

年8月

录入:君则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花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124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