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一场前所未见的群众性气功锻炼、气功研究的热潮,席卷了华夏大地,波荡及五洲四海。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练气功者已达五千万人以上,其成员遍布工农商学军政各界。在都市清晨的公园里,男女老少练功的身影在朝阳下千姿百态。气功教功班、函授班的广告,在有关报刊上耀人眼目,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及机关单位的广告栏里随处可见。《气功》、《中华气功》、《气功与科学》、《气功与体育》、《中国气功》、《东方气功》、《气功天地》等刊物,总发行量已逾数百万份,成为书摊上出手最快的热门货。从地方到中央,各级气功学会纷纷成立,气功学院、气功学校、气功研究所等在各地陆续出现。这场气功热出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中国是东方气功的一大发祥地,气功锻炼的传统极为深远。“气功”一语,从先秦的“行气”而来,正式见于道教书中,大略六朝隋唐出世的《中山玉匮服气经》、《延陵君修养大略》等,以“气功”指由调制呼吸入手的服气一类功夫,后来内丹炼化精气之功也有称气功者。近代以来,气功一语流行于武术、医疗界,一般指与古代行气、服气相类,从调制呼吸入门的锻炼方法,藏传佛教密乘的宝瓶气等与行气相类的禅法,也被汉译为“气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气功热中,气功界对“气功”的定义进行探讨,一般都认识到以心意的锻炼为主导,是各家气功的主要特质,而气功之“气”,并非限于调制呼吸气,主要指身中发生的内气。《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气功条说气功的特点是: 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实际上,现代气功界所谓的气功,已远远超出了原来调制呼吸气的范围,包括各种以自我调心为主脑的锻炼方法,包括不炼气的方法,与印度“瑜伽”一词的含义最为相契。如果撇开气功之宗旨,仅就其锻炼方法而言,佛教的禅定、印度教的瑜伽、道教的大部分仙术,都可以包摄于“气功”的范围之内。当代气功界普遍认为佛家禅定属气功,是中国传统气功六大家——道、佛、儒、医、武术、民间之一。 现代气功是古代气功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影响深广的佛教禅学,是现代气功的一大渊源,其精华正在被现代气功继承发扬。 一、现代气功对佛教禅学的继承 自佛教西来、道教创立以来,气功一类炼养术,便主要在释道二教中流衍发展。至明清时代,随佛、道二教的衰落和世俗化,佛、道教的修炼功夫,渐冲破教团、寺观的藩篱,从养生术的角度,被一批医家、儒士所发扬,形成了一股以健身长寿为主旨的气功养生思潮,这股思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贵生重生思想,流入近今,愈益澎湃,形成现代气功的直接源头。早在二十世纪初,蒋维乔居士(因是子)就从医疗养生角度,将佛家六妙门、止观法介绍给社会,他先后出版的《因是子静坐法》及《续编》《世间禅》等,流传颇广,可以说开了佛家禅功进入现代医疗气功园地之端绪。名医兼居士的丁福保,也从养生角度向社会介绍过佛家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部门对传统气功疗法相当重视,五十年代,唐山、上海先后成立了气功疗养所,当时所研究推广的气功疗法中,如唐山气功疗养院院长刘贵珍著的《气功疗法实践》及其主编的《内养功》中,所介绍的内养功、强壮功、九次呼吸法、丹天住气法等,皆主要脱胎于佛家禅法。佛家禅坐的跏趺式,也被采用。内养功呼吸法是佛家调息法与道教气术的融合;“默念字句入静法”是佛家念佛号、持咒法的改造;意守丹田法采自佛家“系缘止”;九次呼吸法即藏密“九节佛风”,丹田住气法想象头顶有一轮圆月,具光明、圆满、清净、清凉四特征,化为五色光彩及甘露灌入中脉,其法系出佛家密法净菩提心观等。 佛教界也从气功养生角度阐发佛教禅学,如中国佛教协会编的《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过巨赞法师的《禅修的医疗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身心变化》、韩大载的《佛法与养生》等文章。十年动乱中,气功被打成“封建迷信”、“巫术”,转入低潮。“四人帮”倒台后,随着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气功锻炼蔚成热潮,并突破了原来医疗、体育的界限,主要从人体科学的角度,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气功研究被作为人体科学的三大突破口之一。在这场气功热中,各种传统气功都受到重视,被视为应予开发、继承的宝贵科学遗产,佛家禅学当然不在例外。佛教禅法中,尤以高度成熟、重修身炼气而又极具神秘性的藏密瑜伽,最受气功界重视,年春,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藏密气功研究会成立,并编辑出版了《藏密气功》一书,标志着佛家禅功正式跃入了现代科学的殿堂。各种气功报刊上,都发表过一些介绍佛家禅法的文章。 在中国传统诸家中,佛家禅学最称精深博大,其影响早就渗透于道、儒、医、武术、民间等诸家功夫与学说中。八十年代气功热中,佛家禅学被进一步开掘发扬,为现代各家气功所吸收融汇,这使现代气功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浓烈的禅之气息。吸收了佛家禅学精华的现代气功,广泛流传于社会,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古老的佛教及其禅学。 现代气功对佛教禅学的批判性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佛家功法”在气功百花园里大放异采 当代气功苑中,百花盛开,门派据说已达三百余家,功法数千种,“佛家气功”在其中特别引人注目。此类“气功”,有的即是佛家禅法,有的以佛家禅法为主干而予以发挥、融汇、改造而成,传功者多出佛门或与佛门有渊源关系。如“藏密高能功”,主要功法源出藏密金刚诵;“中国慧莲功”,主要功法念阿弥陀佛名号,来自净土宗念佛禅,其余密咒皆出自佛家;“少林内劲一指禅”、“少林内气外放功”、“金刚禅”等,皆出自佛家少林功夫;“峨嵋十二桩”出佛家峨嵋派;“空劲气功”乃少林一指禅的发挥;“马家气功”据称由清雍正间山东少林寺五名逃难和尚传出,后又吸收佛家密宗与峨嵋派功法,其中不少站桩式、坐式,皆出佛家,洗髓法、贯气法等,乃佛家密宗禅的改造。另一类号称“佛家气功”者,如“禅密功”,虽称出自佛门,功法实多融汇佛、道、民间气功,其中有些源出佛家密宗的东西。至于出自佛家禅法的数息、意守缘中等入静法,是气功界普遍流行的入静法门。一类宗教色采浓厚的佛家禅法,也多被删除了宗教性内容,改造为气功功法,如称念佛号、真言被改造为“默念字句入静法”;观想佛光、本尊、净土被改造为“意守悦意景物法”;诵经被改造为“气功朗诵法”,等等。佛家禅法中调和身心息之要,对治沉、散法诀,禅定纠偏要领等,更被多家气功所普遍吸收采纳,成为气功学的基本知识。气功界一般都把气功入静的程序总结为以一念摄万念、由意守到撤除意守,与佛家禅法所说从正念、正知到舍的路子基本一致。气功界所说入静定的层次,也颇可与佛家四禅说相比较。许多禅学术语,如“观想”、“无念”、“八触”、“中脉”、“明点”、“入定”、“开慧”、“五眼”、“六通”等,已成为现代气功学的常用语。佛教禅的重点,在于对深层次及出世间定境的论述,练功练到了头,欲求百尺竿头进步,当依何法则?对深定中出现的身心反应如何对待?如何用气功练出特异功能?这些高级气功师所关心的问题,在佛教禅学中都早有答案,这对高水平的气功师和气功学、人体科学研究者尤具吸引力。不少人正怀着“龙宫探宝”的心情,钻研佛家禅学。 2、禅定治病益智等功效的认可 佛家以禅治病法,已多被运用于气功医疗实践,成为气功界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其中以六字气法流传最广,气功名家马礼堂运用此法多年,疗效显著。假想、运气等治病法,也被广泛运用。气功界流行的发气治疗法中,如“信息水”,即源出佛家以咒加持的“大悲水”治病法。集体练功、组场治病法,实际上源出僧尼的集体坐禅及密宗的上师加持法。现代气功界通过百千万人的练功实践和运用近现代科学观测实验法的定量研究,以大量病例及数据证明气功锻炼的确可治病防病,增强抗病力,强健体魄,防治各种疾病,甚至能治愈不少医药不治的绝症。当前社会上对气功确能治病健身,练功有素可延缓衰老,抱怀疑态度的人已不多见。气功界还以观测实验证明禅定气功有益智之效,佛学所说禅定令人得身心轻安、减轻烦恼、增强自主心情的能力等效应,也被气功界通过练功体验而认可,“气功快感”、“定能生慧”,被很多人认为不可否认。 3、练功必先修德与戒为定基 佛教禅学强调戒为定基,以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修定的前提,这一点在一定意义上也被多家气功所继承。如马春《强身气功》开篇即强调“练功必先积德”,并说: 练气功的第一要素是人的精神状态,斤斤计较一己私利的人以至贪狠凶暴欺诈之徒,精神状态是不平衡的,练功就容易出偏差。 练功须注重道德修养,日益引起气功界的普遍重视。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震寰号召气功师、气功研究者“要把讲究功德放在首位”。现代气功界公认的道德观念,与佛教的五戒、十善当然有所不同,但也有不少共同点,尤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条佛教根本戒,现在看来仍有合理性。尤其是不邪淫这一条,甚为气功界所重视,并从生理学、中医学的角度给以解释,予以肯定。据气功经验,练功须节欲,高级功须禁欲。房事不节对功力的减损显而易见。苏联科学家观测男女性交时的脑电变化,发现性高潮时的脑电波与癫痫病人的脑电波非常相似,证明对身体很可能有不良作用。现代诸家气功,无不认识到七情六欲对练功的妨碍,要求练功者平衡心理,停止驰逐,平息恼怒、忧愁、贪欲等情绪。气功界以无私奉献、治病除苦为美德,这种观念与大乘佛教的恒顺众生、以无我心济度众生的精神,当不无渊源关系。 4、练功宗旨向佛家禅之靠拢 解放以来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气功唯以治病健身为宗旨。佛家禅虽承认禅定有治病健身之效,但一般不屑于去追求,显教禅尤不以此为坐禅目的所在。甚至八十年代中期后气功界着眼渐多的练功延龄却老的问题,虽亦为佛家所说禅的效应,也非大小乘禅所追求。佛教修禅的主要目的,始终在开智慧,断烦恼,入涅槃,这自属宗教性的信仰。因定生慧,开发智力潜能,渐为气功界重视,以之为气功锻炼的重要宗旨,当然,气功所谓慧,主要指提高智能、开发特异功能,只属佛家所谓世俗智,与佛家禅主要所求的出世间般若智内涵不同。但气功界之开发特异功能,也含有开发超越理性的直觉潜能以如实认识世界的旨趣。至于气功学研究,近几年来也颇以探究生命奥秘、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获得最大自由为气功的高层次目标。这与佛教禅所追求的通过“如实知自心”、如实知真实而达绝对自由之“大自在”境地,不无可重合之点。总之,气功学研究的宗旨在不断深化,表现出一种向佛教禅的宗旨靠拢的倾向,有人甚至提出“气功最终必以佛学为归宿”。 5、气功机理方面的批判性继承 对于气功现象,目前的科学尚难拿出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现代气功学理论,实际还处在从古代东方哲学通向现代或未来科学的试验接轨阶段。古代哲学尤佛教禅学原理,对尚处草创、探索阶段的现代气功学来说,无疑有巨大的借鉴、启发甚至指导价值。气功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身心境的深层关系与本质,这正是佛教禅学理论的核心,佛学对此有相当系统精深的理论解答。佛学的身心境多层次缘起观,系依禅观中的内省体验建立,认为意识通过自我调控,从意念单向延续(同步化)到无念,能引起生理乃至物理变化,达到直接“以心转物”,亦即通过心理锻炼可以达到生理锻炼的目的,这一基本思想已被气功界普遍认同。目前气功界广泛采用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虽多分承自道、儒二家,其中亦不无佛教哲学的因素。气功界提出的一些新的理论假说,如人体超巨系统多功能态说、生物全息论,就有佛教天台宗哲学“一心具十法界”、“一念三千”说的影迹。 现代气功对佛教禅学虽然多所继承、吸收,但总的看来,它仍立足于医疗、体育的场地,与宗教性的佛教禅学有质的不同。在修习宗旨上,现代气功并不象佛教禅那样明确以超出生死为主旨,而是把修习的目的建立于可检验证实的现实效用之上,以治病健身、延年益寿、提高智能为基本目的,不离现实人生的世俗利益。在修习方法上,现代气功功法虽然与佛教禅修止法门多一致点,但基本上不采用或很少采用佛家哲学观修观,一般来说缺乏以智修观,多出于唯物论的立场,追求气感、外气效应、可验证的特异功能。在佛家禅学看来,现代气功至多属“世间禅”或“凡夫外道禅”(当然不包括实为禅的“佛家气功”),未离对肉体和人生、物质形相的执着,无慧修定,属不堪出离生死的“世间法”。这当然正是现代气功所自肯,而把自己同宗教区分开来的主要基点。 现代气功重视现实人生的世俗性质固然应予肯定,但正是由于过于世俗,加上缺乏佛教禅“加行”的必要准备,缺乏高超的智慧观照,也使它产生了一切世俗东西都难避免的弊端:气功的商品化日趋严重,气功师教功、治病往往带有过于浓烈的铜臭味,气功骗术、气功巫术、气功迷信也在泛滥,正在损害气功、气功科学的严肃形象。以破除我法二执、获得超越性智慧为神髓的佛教禅学,对于诊治现代气功的弊病,当不无参考价值。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五章佛教禅学与现代人学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ngyi 早期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图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129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