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了武术与中医的关系。中华武术和中医这两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确系一个整体,即中国文化“黑箱”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最高境界都是注重对“道”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悟。中医先从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理论方面、中华武术后在健身、养生、训练和技击的实践方面,实现了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中华武术则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有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武术的鼻祖“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民间盛传其亦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任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即为丹阳子马钮所撰;长春子丘处机后来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还根据这段史料写出经典名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这两部小说中,他们的武功与医术更是相得益彰,出神入化。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是大医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随园老人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与《随园诗话》中,就记载了两位这样的人物:徐灵胎与薛生白,但对他们的武术事迹记载得比较简略,仅仅是叙述到“以至舞刀夺架,勾卒赢越之法,靡不宣究”。倒是有一本叫做《虞初广志》的书,对薛生白的武术事迹记载得颇为详尽。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傅山先生。据史料记载,先生精技技,擅剑术,尤长于醉拳,著有《傅氏拳谱》。梁羽生对傅山先生更是推崇备至,在他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小说中,都将傅山浓墨重彩,极尽渲染,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 传统的武术家练武时,一般要讲究阴阳五行、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中医学的范畴中,武术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之间的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武术家黄飞鸿从小就随其父采药行医,习武练功,成年后接管其父“宝芝林”药铺。因为大多数武术家所练拳法都为外家拳,刚猛强劲,极易受伤,故而,武术家在练武交手的实战中,也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与诊疗方法,二者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一方面,武术活动中的受伤,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创新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契机,比如金创药、续命丹、接骨膏等等一系列伤科药品的发明;另一方面,中医药的一些保健治疗方法,也为武术家日常的锻炼和受伤后肌体的恢复提供了保障,比如练功后的药浴与针灸,就可以舒经活血,解除疲劳,消除炎症,从而增加功力等等。黄飞鸿的医术武功,尽出于福建九莲山南少林寺,而少林伤科,更是天下闻名;现今在浙江绍兴地区广为盛行的“三六九”伤科,原系“下方寺西里房伤科”,也是身出寺僧,源于少林,医术武功并蓄,针灸推拿并用。戳脚翻子拳大师王枝国不仅培养出像王占鳌、徐兆熊等一代武术名家,在武术伤科上也名噪一时。他百年之后,乡亲们为他树立了一座“善德碑”,以表其精武良医之功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最大。说到武术与针灸,就不能不说到一代宗师黄石屏先生。当年袁世凯苦患头风,诸医束手,金针黄石屏往诊,一针甫下,头痛立止。黄公除针灸学家以外,同时还是一个大武术家、大气功师,将武术、气功结合运用于针灸之中,自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公祖父、父亲皆为武林高手,从小即随祖父习武,后受艺于山东蓬莱县千佛寺的圆觉大师。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书介绍,石屏针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精通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患处,有不可思议之妙。他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喇喇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 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武术家交手所击打的称之为“要害”的地方,实际上都是人身的大穴抑或是神经走行集聚的部位,比如百会、哑门、天鼎、极泉、尺泽、太渊、章门、期门、肾俞、关元、委中、涌泉等。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关联。相反,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抓筋疗法、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气化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武术与中医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不同程度地夸大作用;都有复杂到让人不好理解的玄之又玄的学习体系;都有一大批拥护者和不屑者;都被相信有超脱系统的高人存在,虽然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都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却没有多少仿效和系统地学习;都缺乏和国际上其他同类型文化的交流改进:都有极高的自我认可度,却往往不愿意应对外来力量的检验;都有“祖宗牌位”的意味,即不容亵渎,甚至不容置疑;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改动却很少。以上这些特点有很多已经直接阻碍了其科学化的进程,从而使其僵化而不易发展。 精选热门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