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意念静功与中医气功太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20 6:24:45   点击数:

一、《太极意念静功》的中医机理

 《太极意念静功》通过太极、意念与人体部位、经络、穴位相结合的练功实践,丰富对人体机体阴阳、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及气化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实践与中医理论的相互结合,其要旨概括为:通过调神练意的过程或方法,运用太极平衡阴阳,曲线意念针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从而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气化功能、发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培育真气的作用,产生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1、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以“意”通“经”,以“经”通“络”,从经络这一生命的本质着手,锻炼时心静体松,元气充盛,使气血得到充养,并促使气血运行,不断扩大疏通瘀阻的经络的范围,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养。练功时经络明显的传导性与气血的流动性相得益彰。   2、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太极对机体阴阳平衡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一定的功法,达到调节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比如,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病人,静功锻炼可使两类患者的血压均趋向正常水平。同时,通过练功使心神安宁,“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协调脏腑的功能,使各脏腑各安其职,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从而使身体健康。如失眠多梦多属“心肾不交”,练功时,通过与人体部位的结合,致使“水火既济”,即导引心火下行,肾水上济,脏腑功能得到调整,相应的病症也得到改善。   3、培养真气,增强气化功能:太极意念静功锻炼通过调心凝神,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了气化功能,培养了真气,从而使“精”足、“气”充、“神”旺、身体健康。人体的健康取决于元气的充盛,元气充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充盛,心身健康。气功锻炼的治病强身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培补元气而实现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本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论述和概括。

二、《太极意念静功》与气功的异同   共同点:都是通过意念达到调和阴阳、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及气化等目的,都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吻合;   不同点:气功重在气的运作,太极拳重在身体运动的导引(有形的);太极意念重在意的导引与发挥(无形的),是静功,是智慧的修炼,悟性的闪光,与中医经络、穴位、脏腑、气血等结合密切,没有副作用,简单易学,对修炼的环境要求低,无需运动,是历代丹道修炼法门的精华浓缩。三、《太极意念静功》的易学理念   太极养生,要从对太极或太极曲线动态、立体、多维认识的升华开始。   太极的认识,自古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易传”“系辞”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等说,易学大师邵雍讲:“心为太极”,易学家朱憙则讲:“综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张延生先生在他的《易学入门》中讲得比较具体,又说太极既有整体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特征;还有局部的阴和阳“鱼”特性;又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鱼眼的个体特性。   延伸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太极首先客观存在于人与自然、宇宙的运动规律中,阴阳无处不在,太极无物不包。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太极系统或太极曲线的框架内得以解说,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提升,规律的揭示就会多一点,事物的本质就会明朗一点。其中,实践起着关键的作用。太极是形而上的,可有形,可无形;可动,可静;可立体,可多维。小则可放之于事物的甚微处,大则可放之于四海、宇宙中。

就我们人体而言,有很多对应性的阴阳关系即阴阳的“太极关系”。如:左脑对应右脑,左肺对应右肺,左眼对应右眼,左心房对应右心房,左脚对应右脚,等等,这一左一右,一阴一阳,在人体大局部中形成了阴阳对应关系(当然在一阴或一阳中,还可层层分解出一个个小的太极对应关系,直至甚微。)在笔者的养生实践中,把这一左一右,如:以人体左眼与右眼作例,就把左眼与右眼分别视同于阴阳的两个“鱼眼”,或称两颗人体大“粒子”。在人体两眼中间,与鼻子中间的交叉点(玄关附近),我视作太极原(圆)点,这样就构成了太极的基本要素,也能形象地勾出了一个个甚至无数个太极,可大可小,这样一个个立体的、动态的太极或太极曲线在两眼之间就形成了。(其他各部位的对应关系,同理。)在实践中,笔者通过意念(“心主神明”的作用或心眼的共同作用或玄关的作用)从太阴或太阳的起点开始,沿着太极曲线作相对匀速的、忘返的、循环的共同运动——有变化的规律性运动,即“粒子性”在太极曲线的“波动性”作用下,和循生、化、返的作用下,会实现人体的“平衡性”和“还原性”,同时最终境界会实现“太极效能”或“太极现象”——即实现从“太极到无极”的现象(实践中大家会体会到),进而达到人体阴阳、生理、心理的综合平衡。与此同时,太极曲线可以交叉使用,即阳太极曲线与阴太极曲线的循环往复运动,可以交替使用,在交替中明显感到有阴阳调节的作用。同样,也可把一个人作为一颗“粒子”,与某一物体(或花草树木,或山川河流,可远可近,甚至可以为遥远的星体)作为对应的两个“粒子”或“鱼眼”,(“粒子”质量不一定要等量)构成太极曲线,形成太极系统,并在意念的作用下实现太极现象,从而达到“天然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这曲线是相对的,不必强求标准,也可适当变化。

  把上述理念概括起来,再结合分析邵雍、朱熹对太极的论述,可以发现,前者是形而上的论述,是从心、意念、感官、感应等出发认识太极,大有“心有多大,心有怎想,太极就有多大,就有多样”之意;后者是规律性(理)的揭示,即事物中太极是客观存在的,并在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同时,通过笔者的养生实践,太极曲线与意念的同步运用的养生方法,能较系统、完整地领悟、理解两位易学家对太极的论述。









































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病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154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