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开题前,因忙于准备申请读博材料,毕业论文的选题被更改为申博样章的题目。因姜师包容理解,才得以在开题现场念完粗糙构想,听各位老师谈论对论文潜在歧路的隐忧或警告,比如该警惕汉学范式,质疑“革命压迫个体”的想象等等。尽管想拍案回应,但因这份构想确实粗糙而没有底气。会后姜师说:“接受敲打是件好事”,又补充说,“研究综述写得还挺唬人的”。这听上去仿佛已看透我仓促的准备,又有点像是安慰,是姜师看破不说而加以体谅的风格。在傍晚烟雾弥漫的办公室里,选题阶段便如此翻过。由于开题后劲足够大,又因为没有机会写原来的题目,加之那尖锐的“突然的自我”被纵容,论文就处于搁置状态。其实那是九月以来高强度写读博样章的副作用,当时时间有限,只能日更千字,在文中以问题为先导,安放了我对过度的、来不及推敲的历史反思,当然也缺乏对于材料的细致论析——这些问题便暴露在了开题构想里。 回家后的写作状态并不比当时清明从容。新冠爆发之后,我的心思完全不在打磨论文上,而是在日常札记中,就公共议题与荒诞言论记录一些私人思考。期间歇息之时又写起小说(比如《奥》那篇有关北大学生卷入游行疑事的中篇),充分暴露出野孩子的本色。不过,新冠形势下被打捞出的某些基本问题,开始与毕业论文的分话题强烈地共振,比如“战时状态”、“代际”、“牺牲”,以及思维运作与语言本身的复杂联系。确切地说,这些并不是在与论文共振,而是说,这本身便是本专业所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