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仰的多重觉知场域 除了上述绘画、雕刻、空间布控等视觉认知方式,服饰、法器、风马旗、玛尼石等,都是佛教视觉性非文字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传达意义。在一些教派或寺院中,服饰样式及色彩是区别教派(如藏传佛教之“黄教”、“红教”等别称),显示佛、菩萨和僧侣级别(佛经对佛陀袈裟、菩萨天衣和僧侣服式有详细描述),区隔僧俗(僧衣、居士海青和俗装)的标志,袈裟和食钵甚至成为传法的证物(即所谓“传衣钵”)。 而绘画、雕刻等行为,也可以成为修行、发愿的一种方式,如历代画僧善导、贯休、巨然、法常、惠崇、朱耷石涛、虚谷、弘一法师,均是以画(塑)入禅的代表。他们以画入禅,在线条的游动、色彩的配搭、造型的塑造中,觉知佛教教义的内在精神,表达佛经描述的法相灵境。这种视觉认知和知识传承方式,也会普及为一种俗尚。西藏、青海等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唐卡画僧(图59)和制作脱模泥塑(俗称“擦擦”)的信众,他们制作佛像,通常均起于发愿,如我在西藏见到一些藏族老人,发愿制作十万“擦擦”,供奉在佛塔和寺院之中(图60)。还有职业的石匠,专门为信众雕刻玛尼石(图61)。所以,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风马旗、玛尼石等,成为那里最有意味的大地艺术式地标(图62-63)。这些视觉传达和视觉认知行为,对于佛教知识系统中非文字觉知的实践和社会化知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图59.唐卡画僧。青海西宁,,笔者摄图60.制作“擦擦”的藏族老妇。西藏,,李洁摄 图61.雕刻玛尼石的石匠。西藏,,笔者摄图62.玛尼石与风马旗。西藏,,笔者摄 图63.佛塔、风马旗、玛尼石,构成广阔大地上的祭祀中心。西藏那曲,,笔者摄 听觉文献,是佛教知识传承体系中另一种值得注意的非文字遗存。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古代遗书中,有一部分乐谱,引起中外学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