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跪坐养生法

发布时间:2021-12-4 16:40:12   点击数:
一、跪坐(正坐)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有一种大气的美韵。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等成语,也可看出古人的文化。跪坐不仅体现出一种修养和风韵,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跪坐是一种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端庄大气,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二、跪坐之修身养性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跪坐”对自身内在是一种修养。古人凡事讲“正”,讲中和之气。“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当人们端坐着,也是对自身内在的一种修养。跪坐讲究的是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协调统一。在古代,“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很讲究礼仪。当臣下礼拜君王的时候,君王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端庄严肃,表现中华古人处世严谨。若不跪坐,则是对大臣的不敬。跪坐不仅体现出修养,也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是一种锻练,对身体存在诸多好处。习惯跪坐能减少驼背的发生,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比较低。中医上说,膝盖是筋的汇聚点。《黄帝内经》又说“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所以,跪坐还具有养肝护目的效果。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跪坐减少对下肢的供血,加速了血液归肝,回心,然后心脏把血打到全身,濡养全身,当然包括眼睛、大脑,所以跪坐有利于养肝明目,增加脑供血,有利于精力充沛。《黄帝内经》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腰痛也反映了腰部经络不通畅,常导致腰椎弯曲,而跪坐可以帮助拉伸直脊柱,推开尾闾,从而帮助通经络解决腰疼的问题。跪坐可以刺激人体的胃经脾经以及肝经,保持其通畅。这几条经络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即便是身体虚弱的成年人,脾胃不好,以及肝火太旺,还有普遍存在亚健康的人群,都可以通过跪坐来逐渐恢复健康。跪坐可以刺激到小腿胃经,使血液充盈到足三里这个穴位。足三里堪称人体第一要穴。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很多人足三里这个穴位并不敏感,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血不下行”造成的。这个情况可以通过跪坐来解决。三、跪坐之养生1、跪坐能保持脊柱中正跪坐更容易坐得直,垂足坐得时候自觉不自觉就会想驼背,但是正坐时坐直就比较自然。跪坐对整个脊椎的生长发育和保养都是最佳的坐姿。现代小孩从小时候就能养成跪坐的习惯的话,他的一生都将获益。《黄帝内经》上说:“粗守形,上守神”。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形体端正。人的脊柱上“挂着”人的五脏六腑,人的脊柱如果出现小关节错位或脊柱侧弯,就会导致五脏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会影响相关脏腑的气血运行,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诸多脏腑病变。而且跪坐的时候,还能有效减少对颈椎的压迫,纠正颈椎的自然弯度,对颈椎病人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跪坐其实和站桩、打坐有相似的作用,都可以扶阳气,身体阳气足,才能更加健康。2、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绝妙方法气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脚底,那就先引到膝盖,膝盖气血充足,离脚底也就不远了。让血液过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着走,气血轻而易举地跑到膝盖上来了,而且在跪着走时,会发觉腰也在扭动,肾也跟着补了。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盖,膝盖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养,而使寒气可散,积液可消,肿痛可化。但有人膝盖有伤痛,那就先在较软的床上跪着不动,逐渐缓缓运动,很快就会适应的,那时膝盖也就不痛了。四、练习跪坐注意事项:1、跪坐刚开始有腿痛是气脉不通,会经过痛、痒、麻、胀、冷、热几个阶段。刚开始坚持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跪坐自如了;2、古语云:“病者,过也”又云:“文武之道,张弛有度”。跪坐时注意风寒入侵,做好保暖工作。任何一种功法的习练都要有度,像跪坐也不是跪的时间越长越好,每位修习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练习,建议跪到半小时左右,要起身活动一下筋骨,建议把跪坐融入到生活中,每天可分多次练习,动静结合。相关推荐

健身气功八段锦视频示范及教学

早晨读经典的七重高能量

新版眼睛保健操(图文+视频)

国医大师:贺普仁《我的养眼小动作》

李嗣涔教授李凤山师父平甩功练习方法

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视频

健身气功-五禽戏最新版

关于疫情期间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的三点思考(附方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居家锻炼(全年龄方案)

央视5台推荐:在家就能做的9个实用健身动作,学起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24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