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飞跃的心理现象。由于某种情景的触动,人的思维产生突变性飞跃和敏锐的顿悟,思想豁然开朗,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找到了答案,这就是灵感。 灵感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特殊状态,灵感作为一种最佳的创造能力,对科学、文艺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境界。 进行气功修炼,为产生灵感思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是出现灵感现象的催化剂。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文艺创作,进行创造性活动,挖掘自身潜能,必须做到“虚静、专注、痴情”,这与练功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气功的入静,对诱发灵感是十分重要的。 练功时的入静入定入虚,并不是头脑空空,感情冰冷,麻木不仁,闭目塞听,空虚死寂,形若槁木,心如死灰,而是使自己暂时忘却烦恼的纠纷,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甚至忘却自己的肉体存在,使自己的精神净化。 忘却是为了腾出心灵宝座的时间与空间,以便让灵感随着联想的幻觉、想象在创造的殿堂中登阶入室,集中全部精力用于高度的创造活动之中,于是乎万象冥合,天机畅通,灵感就自然而然地降临了。 灵感闪电般地出现,瞬息即逝,难以捕捉,而气功修炼为我们幸运地与灵感会面增加了机会。灵感的产生,大脑皮层细胞必须处于处理内外信息的最佳功能态,而气功的入静状态为出现这种最佳状态创造了条件,所以练功是诱发灵感的成功方法。 有位学生在考试时,最后一道有关电路原理的题目,怎么苦思冥想,就是做不出来,他就灵机一动练起气功,闭目静坐几分钟后收功,两眼微微睁开,气沉丹田,此时大脑格外清爽,刚才那道难题竟迎刃而解。 这位同学通过气功意识的内作用,给大脑皮层以温和的刺激,固定的姿势,柔和而有节奏的呼吸,良好的返观意守,逐渐诱导大脑进入静定的境界,并且静中有悟,保持大脑的灵性生机。练功入静而又存灵气,思维就会产生鲜明的差异,可以进行自我突破思考,在思路上得到了飞跃,灵感的火花开始出现,使其寻找出一种不同于原来苦苦思索的新方法,于是顺利地解答了难题。 佛学气功是我国传统气功的重要流派,十分重视对练功中灵感现象的研究。佛学主张“定能生慧”,这个“慧”狭义即是智力,广义指的是对佛学哲理及自身心性的了悟。佛学中的“悟”是慧的一种特殊方式,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灵感思维。 对灵感的产生,佛学中有“渐悟”和“顿悟”之争,渐悟即是北宗神秀所学中有“渐悟”和“顿悟”之争,渐悟即是北宗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主张人身虽有佛性,但需时常不断地修炼,方能领悟。 而南宗慧能则强调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人的智慧本来就有,只要主观上进行自我体验,即能顿时觉悟,立地成佛。佛学认为人的清净心体,是所悟成佛的依据。 从气功修炼增智的角度看,每个人均具有创造性思维,而顿悟则是灵感的出现,即心灵活动有着豁然开朗的景象,在认识过程中,有着由暗转明的飞跃。 佛学的顿悟说,古代的艺术家已把它用在诗文的创作上,宋代的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明确指出“论诗如论禅……在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学诗者要“悟第一义”,博取历代名家诗作:“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达到“透彻之悟”。 清代的袁枚更是重视领悟对创作的作用,指出“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遗兴》)。 作为很理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顿悟,目前还很难解释它的心理生理实质,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森(J.Josephson)体会了气功修炼的一些方法,认为顿悟是意识场不受干扰,让固有智能闪现的结果。 有种假设认为顿悟时的信息,可能不是靠神经通道里的脑电波传递的,而是在气功的意识内作用下,入定时大脑有着一种潜在的激化效应,使脑细胞核里的有关粒子被激发而产生量子波,以传递固有智能派生的信息。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我们想,随着气功修炼增智实践的深入,或许对揭开灵感之秘会有所帮助。(陈永灿)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