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气功养生学

发布时间:2016-7-17 14:42:43   点击数:

《西游记》与气功养生学

《西游记》与气功养生学

王继昌

《西游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神话小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隐藏着古代许多气功养生学说的精华,是一部论述“、性命之学”的宝贵资料,也是练气功的珍贵参考书。该著作常常是妙语双关,旨意奥妙,如读者能仔细领会它的养生真理和练功心法,定会受益不浅。

《西游记》是说唐僧带徒4人(包括小白龙)去西天取经,历尽千难万险,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究完成正果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论述修真养性、定意、练气、养神之大法。第一回标题为“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其寓意已不言而喻:“灵根”者即是“元气”,它与生俱有,人人具足。“元气”在气功中又叫“先天虚无1炁”,乃是客观存在的物资,练功如何得空,也是第一回的实质性问题。“得气”就是“悟彻菩提真妙理”,能自觉地控制思惟,则是“断魔归本合元神”。第二回讲述了悟空拜师求法的具体内容,菩提祖师暗示他三更找他,让他牢记了口诀:“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而后“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进一步揭露了孙悟空练的是气功。通过不断的实践,他有了具体体验,工夫不断增长,由于培养元气,元气转而可以随便运行,上天(头)入地(腹);偷酒、偷桃、偷丹,则能量更增强,神通广大(已能主牢神气),而大闹天宫(为所欲为周转全身)。不慎被捉(身上阴滞之气未化尽),经过老君的八卦炉火武火锻炼(在气功中叫做“性命双修”),复被压在五行山下(进一步做静定工夫,摆脱阴阳,跳出五行),乃将先天1熙从无返有。

在地名和人名上,作者也并不是随便乱起,而是把气功之秘语寓于其中。请看:猴王在往西牛贺洲求仙途中,遇到了与神仙为邻的孝子樵夫,其意为:“修道练功乃是善行”,而善以“孝”为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还修炼甚么气功?所以孝与“仙”为“近邻”也。孝子樵夫在给他指路时说,不远处有座山叫“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斜月”意味心字的1勾,斜月上有三星,意味心字的3点,灵台、方寸皆喻人之“心”,“菩提”是梵语,译成中文即“觉悟”之意。这段话的寓意为:要学正道,无需外求,“道”就在自己心中,此“心”不是妄心,而是与天心相合的真心,如此奇妙隐喻,可见作者之匠心。另外,作者还把唐僧喻为人之“体”,所以常常描述他的外表为:形态端庄,气度非凡。而取名为“三藏”,则寓意为人体有精气神三宝,应珍而藏之。“孙悟空”原是菩提祖师给猴王起的“姓名”,“姓名”即“性命”的谐音(命功练形体,性功练心神,道家主张性命双修)。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丹田中所练成的金丹,并没有实像,必须向虚中求,空中悟,明白此理,方得养生之道,因此称之为“悟空”。悟空也喻为人的“先天之神”(我们常说的“心猿”);“八戒”喻为“后天识神”,即人的妄心和欲念,它贪吃懒睡,杂念常生,故作猪的丑像;“沙僧”喻为“后天之意”,主“中和”,稳而不变,故长浑厚;小白龙喻为“先天之真意”,主中定像笃行不倦(我们常说的“意马”)。一切魔怪都要吃唐僧的肉,寓意为心神妄动必生魔难而耗精伤气,有损形体。四徒降妖降魔保唐僧去西在取经,功满成佛,是喻为心与意合,经过磨练,到达形与神俱,就能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作者在构思唐僧师徒5人时也独具匠心。师徒5人意味着构成物资的5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如猴在12地支中为“申”,申属“金”;猪在12地支中为“亥”,亥属“水”;水白龙化为马,马在12地支中为“午”,午属“火”;沙僧化身为水怪,属“水”,唐僧喻意为“土”,(土生万物,当为师)。金、木、水、火、土俱全,其寓意是善养生者应用阴阳五行生克变化之理,将元精、元气、元神练成园满灵活,金刚不坏之体,这完全合乎道家练功原旨。为确保精、气、神,练功者应控制房事,《西游记》中便用“水帘洞”来隐喻,群猴只知道“顺行”(顺着愿望);惟独孙悟空知晓“逆运”,才发现瀑布中的“又一村”,这正是暗示道家“顺则人,逆则仙”的观点,实际在告诫练功者要节欲。诸如此类的寓意,不胜枚举,因篇幅有限,实难以一一列举,只能做引玉之砖,请读者细读自悟。

《气功》杂志第16卷第8期

年8月

录入:君则
































重庆白癜风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zy/10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