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武术少林武术渊源

发布时间:2016-12-1 2:18:06   点击数:

第六节禅与武术

一、少林武术渊源

早在佛教诞生之前,东方文明古国的先民们,便从多少世代人与猛兽、人与人的频繁战斗中,发明了实用性的技击武术及与技击有关的健身法。释迦时代,印度已有二十九种武艺,出身武士种姓的释迦,体力超群,精通诸般武艺,能徒手举起大象,掷在半空,再用手接住。在为争夺美女耶输陀罗而举行的比赛中,释迦在跳跃、游泳、跑步等体育运动中夺魁,在角力中战胜了所有争夺者,并获射箭冠军,创造了一箭射穿七层铁鼓的纪录。然而,他出家后创立的佛教,以慈悲智慧为本,不尚武略,僧尼修学课目中,并无武术及体育运动。戒律规定僧尼不得携带作为杀人武器的刀剑器杖,僧人所持锡杖用最软的金属锡制成,便有表示慈悲戒杀之意。后来密乘无上瑜伽虽汲取印度诃陀瑜伽之长,注重以金刚拳、金刚舞锻炼身体,但旨在健身,打通气脉,散化明点,为修心服务,目的并不在技击。在佛教看来,肉体潜能的开发,无大价值,武艺不论多高,力气不论多大,在神足通面前,简直微不足道。僧尼习武,从戒律言,属不务正业。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即说:

案学佛者,当专修佛道,不应兼习武艺。

正统佛学中,基本上无武术的内容。

然而,北传中日等地的大乘佛教,因受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出于僧团乱世自卫的需要,由僧尼们创编传习了极发达的“佛家武术”,它虽然不受正统佛教界重视,却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影响。中国佛教的少林武功及其所衍生的日本少林宗、柔术、剑道等,在中日两国武术界地位显赫。影视屏幕上出现的诚朴英勇的武僧形象,与正统的斯文谦和的僧尼形象虽有不同,但武僧们大概可在《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应当执持刀剑器杖,侍卫法师”之说中找到其习武的依据。他们的形象,也使人们自然联想到佛寺中护法神和千手菩萨所持的刀兵器杖。

僧尼习武,大概始于中国北朝,在那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极为复杂尖锐的乱世,佛教大兴,统治者或佞佛或灭佛,社会秩序不稳定,僧尼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僧尼习练武艺,以保护佛寺,是可以想象的事。北魏太武帝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大批受过军事训练的破产农民涌入僧尼队伍中,扩大了护寺武僧的阵容。史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六年()征卢小胡盖吴起义,至长安一佛寺,发现寺中藏有兵器,怀疑寺僧与盖吴勾结,大怒,下令尽诛寺僧。可见当时一些寺院有习武之事。中国武林谚语云:“天下功夫出少林”,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孕育的少林武术,大概就产生于北朝阶级矛盾的中心地带嵩山地区。

武术界历来将少林武术溯源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称达摩见徒众久久坐禅,肢体赢弱,昏沉瞌睡,于是教以拳术,令活动筋骨;或曰达摩独自习定于山中,为对付猛兽毒蛇而创编了武技,此似为情理中可能有的事,然于史无证,不足凭信。传为达摩所撰言炼体之《易筋经》、《洗髓经》,据考证亦属托名。少林拳术出达摩传授之说虽不可靠,但少林寺僧习武之风,起码可追溯至隋末。时少林武僧因协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名显于世,昙宗、志操、惠旸等十三棍僧受秦王敕封奖谕,勒石纪功,其碑尚存。练拳习武,从此便成为该寺传统,渐形成一家武功。至宋初,少林寺福居和尚邀集当时各派武术大师来寺,互相学习切磋,创出十路金刚拳、延寿功、固体法,建立了少林武术的系统。金元间,少林武僧觉运云游各地,寻访武林高手,觅得兰州李叟、山西白玉峰,同归少林,融合旧法,增编创新,将少林原有罗汉十八手增至一百二十八手,使少林武技更臻完善。明代,中华武术趋于成熟,少林武功被推为天下魁首,《樵书》卷九云:

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其次为伏牛,伏牛亦学于少林者。

平倭名将俞大猷《正气堂集·新建十方禅院碑》说,嘉靖辛巳(),俞奉命南征,取道至嵩山少林寺,寺僧献以武技,俞观后告住持小山和尚言:

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

应小山之请,择僧中年少有勇者宗擎、普从二人随军南征,三载之间,予以指导,“虽未造于得心应手之神,其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亦庶几矣。”宗擎回寺后,以剑诀授诸僧,深得其技者近百人。少林武术于是重振于世,号“外家拳”,与传为张三丰自外家拳翻出创新的道教“内家拳”相抗,为明清以来武林两大派。嵩山少林寺衍分为五少林,外家拳分为南北二宗,传习日广。明末清初,南明诸抗清义士以武术磨砻筋骨,以图灭清复明,少林武术深受他们重视。黄宗羲《王征南墓志》称“少林拳勇名天下”,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峨嵋山人拳歌》赞叹“少林拳法世所稀”。时至今日,少林拳在国内外仍享有盛誉。

少林武术实际上是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的武僧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吸收中国传统武术及民间武技、气功、养生术精华,创编发明,不断发展。它在正统佛学中虽未有一席之地,但毕竟长时期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人为主体而传习发展,实际上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少林功夫外,中国武林中还有峨嵋派者,亦称佛家。据该派传人、现代气功名家周潜川《内功导引按蹻术》所言,峨嵋派功夫由南宋末峨嵋山白云禅师所创,它综合佛、道两家及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术精华,形成养生、药饵、武功相结合的炼养体系。

少林、峨嵋功夫对中国武术诸家影响甚深,今流传最广的太极拳,即有源出少林之说。不过从其风格与套路命名而言,与道家、道教关系更为密切。近代流传的形意拳,站桩功夫亦有取于少林。现代武术名家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编的“意拳”(大成拳),禅的意味最浓,与少林武功亦不无关系。

中国佛家少林武功还随禅宗渡海,在东邻日本扎根生长,与禅进一步结合,衍生出柔术、剑道等日本功夫。日本武道的经典性著述《不动智神妙录》、《太阿记》,出自泽庵荣西禅师(一)之手。他曾由同学、武道“新阴派”创始者柳生宗矩推荐,为德川幕府的将军家教授心法。源于中国的日本武功,对铸成日本人雄健尚武的民族精神,作用甚大,僧兵、武士,在日本政治斗争中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四章佛教禅学与东方文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ngyi









































鍑忚偉濡欐嫑杩欎箞鍚冪孩璞嗘帓姣掑吇棰滄ョ槮8鏂?
绉嬪ぉ鍒颁簡杩欑礌涓夊疂涓瀹氳鍚冩瘮鑲夊己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38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