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明的曙光,最先映照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从冰峰雪谷中潺潺流出的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在其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地带,溉乳出发达的古代农牧业,为人智之开通、文化之孕育提供了营养,促使文明之花及早开放。农牧业供给的较充足生活资料,使先民们从与动物界的紧张战斗中解放了出来,有余暇去反思自身的存在及自身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古朴的哲学思考,于焉萌生。而开发潜意识功能、多涉直觉的瑜伽、气功术,在中印两大文明古邦被发明的时间,可能要比该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早。 喜玛拉雅山南面的印度,得天独厚,气候温热,物产丰殷,大自然对人们赐予之厚,远过于山北面的中华。这里生活必需品获得之易,有只要睡在地上,用一根带子拴住头上的树枝,拉几下便会有中餐之喻。这种生存条件,使古印度先民过早地发展了其精神面的生活,很早便发明了目我调制心思的“瑜伽”(Yoga)术。据印度传说,在距今六千年之前,就有湿婆(Sadshiva)发明秘密(Tantra)瑜伽,流传于喜玛拉雅山区。考古发掘资料,起码能提供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中流行瑜伽的证据——一莫亨佐·达罗和哈喇帕等古城出土的史前文物中,有刻着瑜伽静坐姿势人像的印章、石雕。现存一部梵文手稿,以湿婆答其妻戴藏问的形式,阐述了百余条瑜伽法则,其中不少方法与后来佛教禅宗、密乘的瑜伽之道相近。西方学者把这份手稿中瑜伽术出现的时间,推定为四五千年以前。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白种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加索一带入主印度,大概摄取了当地土著民族的瑜伽术,掺入他们本以祈祷祭祀为事的古婆罗门教义中。印度最古的宗教赞诗《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瑜伽”一词.这个词的词根yuj,原义是给牛马套上轭,以便驾驭,引申为调制自心义。《石氏奥义书》释瑜伽为“坚定地统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后来所出的《瑜伽经》开篇即解释说:“瑜伽是抑制心识活动”。 印度瑜伽学者有人认为:中印禅、道同源异流,皆发源于喜玛拉雅山区所出呾特罗(Tantra),此术北传中华,演变为“道”,南传印度,演变为瑜伽术中的“禅那”(Dhyana),呾特罗、道、禅那,从语源学来看,可谓同一词的衍变。又说中印瑜伽术早就有过交流,五千年前,有印度密宗行者瓦希斯塔(Vasista)赴中国学习瑜伽术。这一说法虽然尚难找到实物证据,但从华夏民族源出昆仑山之说,及中印两邦瑜伽、气功之同步发生发展,似可推测这种早期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在古代中华,类似于印度瑜伽的锻炼方法,称为道、导引、食气等,它们出现于文化视野中的时间,起码也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地区出土的一只仰韶文化的彩陶罐上,浮塑着一尊裸体女像,其姿态毕肖气功站桩。这件气功古物证被定为五六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物。记述原始社会传说的《山海经》,说大荒之中有“食气”、“食鱼”的继无民“无骨子”,食气,即调制呼吸的技术,为今日“气功”一词之源。《大荒西经》所记述的西荒地理情况,据已故郭元兴的考证,与今西藏、印度、中亚地区的山水实貌紧紧相扣,[1]透露出古代华夏先民与印度先民有过文化交流的蛛丝马迹。上古华夏社会的领袖人物如伏羲、黄帝、大禹等,不少先秦典籍皆称为得道者。《庄于·在宥》篇说黄帝即位后第十九年,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所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养生之道,与印度瑜伽调制心识的原则非常相近。《吕氏春秋·求人篇》说大禹西行至巫山之下,见有“饮露吸气之民”,饮露吸气,当是一种服气类气功术。 一、禅定、瑜伽的六大渊源 中印瑜伽、气功的同步发生发展,即使排除了相互交流的因素,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考察,也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可能产物。此类自控身心的锻炼技术之发明,追溯其渊源,大概有以下六条渠道。 第一,巫术与原始宗教。 巫术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化形态。幼年时期的人类,智薄力弱,无力抵抗强大自然力的压迫,便从直觉出发,把世界二重化,想象物质世界背后有超自然的主宰者天、神、鬼怪、精灵等,以弱者屈从于强者的原始宗教心理,向天、上帝、神灵膜拜祈祷,供献牺牲、歌舞,以媚求神灵的佑护恩赐,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师,为最初的文化人。巫师及祭神者们以极度虔恭的心情祈祷神,久久专诚不二,并实行斋戒、苦行,服用迷幻药物,以求交通神灵,这种专精致志,使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气功态”,得到超常的体验、幻觉,瑜伽、气功,便在这种原始巫术中诞生。印度最古的文献《吠陀》,便是祭神的颂诗、咒语集,反映出印度原始宗教的风貌。瑜伽在《吠陀》中是一种祭神的礼仪。中国有关食气及神秘方术之事,最早亦见于巫术文化的结晶《山海经》。《国语·楚语》记述古代楚地巫术盛行的情况说: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大不携贰者,又能斋肃哀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古人把巫觋彻听彻视、智通上下的超常能力归诸于神明的降临,从禅定、气功的观点看来,巫觋们“精爽不携贰”、“斋肃哀正”,专精致志,扫除杂念,以极虔诚的心情专注于对神明降临的期待,自然很有可能进入禅定或气功态,显发出人类潜在的特异功能。出于殷末周初的《易经》,便是一种巫觋卜筮之书,卜筮者须先斋戒清整身心,严肃庄重,达到心无杂念的静定状态,《易传》所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正是斋戒事神者进入静定的写照。这种斋法,实为儒家修养功夫之源,后来还被道家庄子及道教所继承发挥,作为一种修养方法。 第二,医疗养生。 喜玛拉雅山北的华夏先民,所处生存环境的恶劣,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与自然作顽强斗争并沉醉于斗争胜利而获得生存权利的乐生精神。他们发明的导引、气功术,更多与疾病作斗争有关。《路史》前纪卷九记阴康氏时,因水渎阻滞,民多患风湿之病,乃制“大舞”,以利导关节,这种大舞,便是医用导引气功术之滥觞。阴康氏远在伏羲氏之前,距今当有七八千年之久。《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此类记载。先秦医书大成《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即以“天师”(实即巫师)答黄帝问的方式,论上古之人因善“养生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故能终其天年,寿过百岁,表明以气功保健、预防为首的医疗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已相当成熟,其渊源可上溯至原始社会。上古巫、医不分,巫术的一大用场就是治病。《公羊传·隐公四年》注谓“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也”。《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说; 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移精变气,即“移易精神,变化藏气”[2],即通过调摄心意,使五脏气发生良性变化,亦即通过心理锻炼改善生理状况,这正是现代气功的实质。祝由,即气功祝咒。这里说明上古华夏先民的医疗方法,主要是在普遍练气功的基础上进行祝咒治疗、与华夏民族之乐生贵生不同,印度先民更倾向于精神上的超脱,但他们也知道瑜伽锻炼有治病、健身、延寿之效,《白骡奥义书》即说修习瑜伽,可令“身轻得康健,寡欲颜敷愉”[3]。《吠陀》中所说生命气息蒲拉那(prana),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含义相近。 第三,潜在特异功能的自然发现。 现代不少先天性特异功能者的存在,说明此类人物在古代也可能有,中印两国的古籍中有不少此类记载。特异功能者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摄心人静,排除杂念干扰,进入气功态,这种气功态的多次体验,很可能启发他们做自觉进行气功锻炼,以加强、巩固其功能的试验。此类特异功能者,很可能就是早期瑜伽、气功术的发明者或重要改进者,并且可能是古代众望所归的首领、圣哲。印度传说造四《吠陀》的白净仙人,耆那教主大雄之前的二十三位祖师,中国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大禹等人王,皆被赋予半人半神的色彩,《庄子》称为“得道”者,盖皆此类特异功能者。 第四,自调其心的本能。 自调其心,与锻炼肢体一样,可以说是人类所具的一种本能机制。它的发现,恐怕要比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还要早。理性思维能力尚不发达、思想古朴单纯的古人,在漫长的夜晚,幽寂的山洞林野,面对深邃的夜空,比现代人更容易进入无意识的放松状态,从而觉察自我调心与内气运行的内在身心关系乃至天人关系。他们右脑半球的直觉功能,可能要比现代人更多开发,因而很容易浮想联翩,从意念的自然收放中掌握调心的技术。 第五,原始仿生行为。 原始人在与野兽的斗争中,产生了对一些动物的崇拜,天生的模仿机制,促使他们去摹仿所崇拜动物的动作。由于和动物接触比现代人更多,他们对动物可能观察得相当仔细,发现蛇、龟、鹤、鹿等动物所以长寿或有力量,与其本能性习惯有关,如蛇静多动少,行动时灵活宛转,能以气吸摄猎物;龟呼吸缓慢,可多日不食;鹤引颈吸日光,舞姿优美。这些本能性的动作或习性,今天看来其实是一种“动物气功”。现今世界上还有更具气功本领的动物,如有软硬气功的大西洋磨球豚,汽车压不死的西班牙蛇,踩不死的赞比亚鼠等。长期观察,使人们去摹仿动物的气功,一类效仿动物动作的瑜伽术、气功于焉发明。印度瑜伽体位法中有牛头功、蛇功、孔雀功、鹤功等,“六支瑜伽”的制气术与龟息有关。中国古代则有蛇行气、鱼鳖行气、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 第六,外星人之传授。 只要稍为越过地球中心、人类中心说的狭隘局限,以全宇宙为坐标系来放眼纵观,就无理由排除外星有高度文明生物存在及来访的可能性。宇宙学家通过电脑计算,估计仅银河系中,就有一百亿星球有智慧生物生存,大量的“飞碟”现象,及埃及金字塔、蒂亚瓦纳科太阳门、秘鲁萨克赛瓦曼的倒立巨石等古代文化早熟的不解之谜,都在透露外星人曾来拜访的信息。古印度传说《吠陀》天启,佛教说众生自光音天降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圣人如伏羲女娲等,被描绘为人面蛇身,很可能是外星来客。据传瑜伽、道,便是他们的发明。佛教《摩登伽经》上说: 梵天修学禅道,并有大智见,造《韦陀》论,流布教化。 这位修学禅道而造《吠陀》的梵天,盖即天外来客。《庄子》称伏羲、女娲皆得道者,《易》卦象的原始模式,也被溯源于伏羲。由此而言,瑜伽、气功,有可能属球外文明的移植。 实际上,从现代气功现象看,既可以说瑜伽、气功起源于远古,也可以说起源于现在。气功界不断涌现的新功法,有的自称无师创悟,有的源于仿生,有的则自称出于外星人的传授。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一章佛教禅学源流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1]《南亚研究增刊》年,《山海经西荒地理与印度、释典及西方古地志》。 [2]《素问注释汇粹》,第页。 [3]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页。 心一禅个人ngyi 鐧藉唴闅滄偅鑰呯敓娲绘敞鎰忎簨椤瑰瑕佹不鐥呬笉鍙お浠?绯栧翱鐥呴珮琛鍘嬮ギ椋熺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39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