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8-9 11:11:43   点击数:
一、中医气功学

中医学术与气功学术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古典哲学基础,即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一致。二者的应用目的也有相通之处,气功锻炼的养生和治疗效果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医所采用。传统中医药学将气功作为一种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医药学产生之初的远古年代。在古典气功学术体系中,以中医药学理论作为指导的气功学术流派即医家气功,现代的中医气功学就是在继承医家气功学术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而推陈出新的中医学科,其学科性质与针灸学、推拿学相当,属于临床应用学科。

在中医学史上,历朝历代卓有成就的大医家几乎都精通气功学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汉代的华佗、张仲景,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孙思邈、王焘,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明代的李时珍、杨继洲,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民国时期的张锡纯等。这些医家几乎都对中医学术做出过开拓性的贡献,都是中医学史上的不可或缺的杰出人物,是他们所处时代中医学术的栋梁与精英。这些医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气功的论述,或阐明理论,或记载临床应用,观点明确,应用纯熟。其中的一些著作在气功学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历代大医家们对气功学术的重视与研究,足以表明中医与气功在学术高层次上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沟通,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中医古籍中包含有众多的气功学术文献。《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到导引、行气等气功理论及治疗的就有8篇,其论述精当,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短短42字高度概括了古典气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气功三调合一观念的雏形。从研究气功学术的角度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搜寻,记载和论述气功疗法内容最多的医学著作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由政府主持编纂《圣济总录》、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这些著作在理论、操作、应用诸方面对气功疗法均有建树,可以说是中医气功学术的主要源泉。这四部古典医籍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病源候论》,这部由隋代太医令巢元方所著的讨论疾病分类的著作也是一部医学气功的专著,因为其中对各类疾病的治疗只用气功疗法,而未提及任何方药。

当代中医界重视气功的医家和学者也大有人在。早在20世纪60年代,秦伯未、任应秋等著名中医学家上书卫生部提出中医教学改革计划时,即提出要及早开设气功课。80年代以后,已有10医院校开设了气功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还设立了气功研究所。气功进入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和建立科研院所,为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切实的基础。年7月,由全国10医院校和科研院所协作编写的《中医气功学》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由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集体编写并广泛使用的中医气功学教材,是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迈出的标志性步骤。年8月,《中医气功学》教材第二版问世,比第一版多有改进,代表了中医气功学的学术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完善。《中医气功学》的第三版,被纳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从协编教材到规划教材,这是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的又一进展,说明中医气功学的学术体系经过10余年的锤炼,已经日臻成熟,能够与中医药学的其他学科比肩而立、并驾齐驱。

与气功学术的总体相比较,中医气功学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例如,在指导思想上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但因气功现代研究的需要,也兼顾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又如作为一种疗法,其目的是明确和限定的,即养生与治疗,而古典气功修炼的目的不仅与此。另应注意养生与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通常是指健康人的保健、抗衰老,后者是指对于疾病患者的治疗。现代的中医气功学比较侧重于治疗,这与古代各家的气功修炼也有所不同。此外,中医气功学在功法的选择上博采众家、不拘一格,除古代的医家功法之外,凡能够发挥养生和治疗目的气功功法,无论其起源于佛家、道家、儒家或其他各家,均予选用。

综上所述,中医气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学领域内气功学术的历史发展、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及临床应用的学科。

气功学二、中医气功学的学术体系

从目前形成的框架结构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看,中医气功学的学术体系大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本教材的内容即介绍中医气功学学术体系各主要部分的基本学术思想和操作技术。

(一)基本理论

研究中医气功的发展历史、传统气功理论,以及建立在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现代气功理论。全面、正确、系统地认识中医气功的发展历史,探讨其起源、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是继承和发扬中医气功学术的基础。故中医气功的史学研究不可或缺。中医气功的传统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学说为主,并融入了一些道家、佛家的修炼理论。在学习这些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应注意中医基础理论在用于阐释气功学术时的变化与侧重;对于其他各家的气功理论,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对于气功进行了多学科的、从现象到机理的研究,其中生理、心理、物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探讨中医气功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理有重要作用,检验、评价、整理和应用这些已经取得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拓,正是气功现代研究的任务。

(二)实践技能

气功的实践技能包括三调操作与气功功法。气功功法是气功学术承传的载体和基本方式,而三调操作是气功功法构成的基本要素。首先把握三调操作的基础,在学练各种功法时就能够提纲挈领,抓住重点,把握基本境界。故三调的基本操作是气功实践技能的基本功。在学习医学气功功法时,应全面了解其学术渊源、操作特点及临床应用,且以掌握三调合一的操作为中心。从古至今,各家各派的气功功法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故学习气功功法还应该注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中医气功学》选取了10余种医学气功功法作为教学的主体,此外,在临床治疗部分还简要介绍了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选用功法。

(三)临床应用

中医气功的临床应用包括养生和治疗两部分,《中医气功学》主要探讨气功治疗的临床应用,养生问题拟另作专著,故基本未涉及。气功作为一种疗法在临床上与针灸、推拿并行。对气功疗法而言,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需落实为因人施功与辨证施功,施治的过程包括教功、领功、查功,并强调发挥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故气功临床工作常规与中医的其他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中医气功的临床治疗学术尚待发展,基本的临床治疗模式和规律还在探索之中。《中医气功学》的临床治疗部分包括了中医气功临床治疗的适用范围和工作常规,还介绍了多种疾病的辨治及气功处方。

(四)古典文献

气功古典文献是中医气功学发展的重要学术源泉。由于古代气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古典气功文献也散见于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领域。如医学、宗教、哲学、天文学、考古、历史乃至文学等古籍中均能查找到气功的内容,既有学术专著,也有章节片断。故气功古典文献的寻找、整理、评注、译释并非易事,而是长期和艰难的工作。气功文物的搜集与考证也属于这一领域。气功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应注意与当代信息科学的进步相联系,尽早尽快地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考虑到中医气功学课程的学时安排,本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列为附篇,其中节选的文献资料以古代医家气功为主,兼收各家,并予以注释,以方便自学。

气功学三、中医气功学的相关学科

如前所述,中医气功学是中医学术与气功学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学科。由于中医与气功为现代科学所







































哪里治白癜风好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80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