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游子吟30人体特异功能

发布时间:2018-3-2 16:08:29   点击数:

光的本质

三百年前,牛顿根据他长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虽然与牛顿同时期的荷兰科学家海更斯(Huyghens)的实验,证明光由光波组成,但因牛顿名气很大,科学界没有重视海更斯的学说。

  年,杨多马(ThomasYoung)发现,光穿过两条狭缝会发生干扰现象。光的这种衍射现象强烈地支持光是波的理论,但那时光波性质仍未被充分认同。

  年数学家马克威尔(ClerkMaxwell)从理论上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年,赫兹(Hertz)在实验室中成功地用震荡电路放射出电磁波,证实了马克威尔的理论。自此以后,欧洲大陆的科学家才接受了光的电磁理论,牛顿的光粒子学说被认为是错误的,光波学说高于一切。

  到十九世纪末期,光电效应的发现又对光波学说提出挑战。当光撞击一个金属面时,会把金属的电子打击出来,这叫光电效应。电子流的强弱,取决于入射光的强弱和波长。当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某一个值时,则无论怎么增加光的强度,也不能产生电流。光电效应只能用粒子学说来解释。因为光子能量与它的震动频率成正比,只有频率大于某个值的光子,才有足够的能量击打电子,使之脱离金属面而形成电流。同时,入射光越强,表示入射的光子越多,打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也越多,故电流越强。所以,光电效应与光波理论不符。

  年,蒲朗克(MaxPlank)推出量子光学,认为光是由量子(Quanta)组成的理论,才解释了光电效应。于是,人们对光的认识又翻了个儿。到底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现在科学家承认光有两重性,既是粒子又是波。光的反射和折射既可用粒子学说,也可用波动学说来解释;光的衍射现象只能用波动学说来解释;光电效应则只能用粒子学说来解释。

  光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奇妙,令人感叹不已。人们目前对光的性质只能用颇为矛盾的两重性来解释。但光的这种两重性已被科学界凭信心接受。我联想到,我们读《圣经》时,也同时面对很多难解的地方,如道成肉身的耶稣,同时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们是否也可以像科学家接受光的两重性一样,谦卑下来,凭信心接受耶稣的神、人两重性呢?而且,耶稣就称祂自己是光、是世界的光!真是太美妙了。

非线性三体系统的可测性

我一个研究物理的同学告诉我,目前在自然科学界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叫「浑沌」(Chaos)。这一研究揭示了一些极简单的系统,有惊人的复杂性和不可测性。自十八世纪以来,很多科学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研究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组成的三体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但至今未得到答案,对这样一个体系,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一种以庞加莱(Poincare)为代表,认为其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另一方则以拉普拉斯(Laplace)为首,他说:「如果我们知道宇宙每一颗粒子,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准确位置和速度,便可以计算出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这是一种机械惟物论,认为整个宇宙都是受机械律支配的。现在科学的发展和量子力学的确立,证明庞加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卡达诺夫(Kadanoff),年在《今日物理学》(PhysicsToday)上发表的一篇通俗文章上写道,当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非线性三体系统的运动时,如果仅仅忽略了银河系外一个电子对该系统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这个简单系统的行为也将变为不可预测!

  我的同学极为感慨地说:「考虑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身,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武器,面对这类问题时,人类显得多么有限!多么苍白!多么脆弱!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是有限的,在无边无涯的未知世界中,我们始终只是一个稚童。在深奥无比的宇宙中,上帝才是原动力、创造者和主宰!」

人体特异功能

大约在一九七九年,报载四川省有一个叫唐雨的孩子可以用耳朵认字,但后来又说是弄虚作假。但到了年,北京又传出小学生可以用手认字的消息。而且,北京大学生物系和心理系正在对北大附小的学生进行有关的测试。联想到一九六五年,我曾看到一则关于一个苏联孩子可以隔着玻璃板摸字的报导,我虽对用手识字一事十分狐疑,但仍抱着开放的心态,专门拨出了一天的时间到北大的测试中心去,想看个究竟。

  我去的那天,主持测试的是一位我认识的学长。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邀我参加测试。测试工作十分严谨、细致,有防止作弊的各种有效措施,全备科学研究的特点。主持人介绍说,小学生们用手识字已有三种不同的等级。直接把字、画握在手上识别是初级的;把字、画先放入一个密封的塑料盒,然后用手隔着塑料盒识别的是中级;用手识别已曝光、但尚未冲洗的照像底片是最高级的。他问我要测试哪一级。我说,只要能亲眼见到初级识别,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分派了两个男孩子给我。我分别把一张看图识字的画片放到他们手中,然后用一个厚布套子从左胳臂一直套到右胳臂,使他们无偷看图片的可能。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寸步不离(连厕所也没敢上)。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其中一个男孩儿说他识别出来了。我问是什么?他说:「一条陀!」我追问一句:「真的是一条蛇吗?」他有点含糊了:「让我再想想!」于是他又闭目聚精会神地想了片刻,说:「是一个人在游泳。」我不放心地问:「确实了吗?」他说:「没错儿!」于是我动手取下大套袖,从他手中拿过图片。果然,是一个人在游自由泳!游泳者的左臂已向后划出水面,正上举要挪到前方。弯曲的胳臂和手腕真与蛇的形状相仿。难怪他一开始说是一条蛇呢!我惊诧莫名。

  这时另外一个男孩儿说他也认出来了。他说他手中的图片是一个孩子在打羽毛球,白衣白裤,戴着红领巾。我问:「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他毫不犹豫地说:「男孩儿!」除了性别以外,图片上图象与他的描述完全相符。这个打羽毛球的小孩儿,在后脑勺露出一支很短、扎着头绳的小辫,是个女孩儿。这个学生误认为是个男孩儿,但我已相当满意了。真可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了。

  到晌午时分,被测试的学生们都陆续回家了。我见一个女孩子还坐在测试中心,一脸的不高兴。原来她平时识别中级的图片又快又准,那天却一次也没有识别出来,因而非常失望。我兴致勃勃地鼓励她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别灰心。来,我让妳摸一个初级的。」于是从房间的另一端的一张桌子上,随手拿了一张图片放在她手里。她两手紧紧握住,高举过头,仅仅几秒钟,她就对我说:「有了!」「什么?」我问道。「一匹马。」「什么马?」「斑马。」结果是一匹深棕色的马,不是斑马。由于投影关系,马的身体有明、暗、深、浅之分,被她认为是斑马。但她能识别出是一匹马,就完全满足我的要求了。

  测试中心的人告诉我说,我一个同学的女儿是摸底片的高手。于是我打电话给我同学,她热情邀我到她家吃晚饭。饭前我对她女儿说:「青青,听说妳摸字摸得挺好。今天表演给我看看吧!」她面有难色。她母亲告诉我,现在很多人不相信特异功能,认为孩子们在弄虚作假。我安慰青青说:「我相信这是真的。再说,又是在自己家里,给叔叔表演一下有什么关系呢?」她同意摸一个中级的。我把一个火柴盒的火柴倒出来,把一个东西放进火柴盒里,让她隔着火柴盒摸。不一会儿她就说:「是一个小男孩的照片,还戴着红领巾。」我不禁脱口而出:「对呀!那是我小学毕业时的照片!」

  手何以能识别图象呢?我问了很多被测试的孩子,他们的说法基本一致:当手接触到图片后,只要闭目凝思,脑子里就会闪现出各种图象,像放卡通片一样,变幻无常。如果其中一个图象在脑子里频频浮现,这就是手中那图片的图象了。这是孩子们识别的实际过程,但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呢?为何手一接触到图片(有时,其间还隔着盒子),大脑就会浮现出图象呢?看来,手似乎具有与眼类似的功能。但眼有视觉细胞、晶状体、视网膜、视觉神经等一整套精密、完善的组织结构,而手又是如何完成这个「看」的过程呢?测试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只要稍加训练,使孩子们学会集中自己的意念,大约三分之一的小学生都有这种识别功能。这也许不叫特异功能,而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第六感官」。

物质是由物质组成的吗?

二十世纪初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动摇了牛顿时代的绝对时空观,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一步。尽管相对论的一些论点仍超越人们的常识,不易于理解,而到二十世纪中叶,量子力学提出的论点,不仅常人不着边际,连爱因斯坦都难以接受。

  前面提到的杨多马的双狭缝实验中,如果把光源减弱到一个光子一个光子地射出,双狭缝后面的感光胶片仍得到干涉条纹。一个光子怎么可以「同时」经过两个狭缝呢?于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波尔(Bohr)等的结论是,一切物体皆由能量波组成;只有在物体被观察的那一瞬间,才从能量波凝聚为有本体的物质。

  比如,我们看一个物体时,光波被所看之物表面的电场反弹到我们眼里,在视网膜上凝聚成光子,方产生视觉。又如,一个物体只有在被触摸的那一瞬间,才由波动凝聚成由原子组成的实体,从而产生触觉。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感受是幻觉,因为能量和物体都是真实的,且能互变(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 ,E:运动物体具有能量,M:物体质量,C:光速),但总觉得够玄的。

  年海森堡(Heisenberg)发现「测不准定律」(UncertaintyPrinciple),表明微粒(如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兼得,越准确地测出其位置,则越不准确地知道其速度,反之亦然;因此微粒的动态无法用方程式精确计算,只能用概率加以预测。因为,测位置的误差与测速度的误差的乘积等于一个常数。换句话说,如果测一个粒子的速度很准(误差趋于零),则测位置的误差就会趋于无穷大,根本不知道这个粒子在哪儿!这种看似「不科学」的量子力学,使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从而更加科学。

  往往是「半瓶水」摇得最响,有深厚造诣的科学家常常最谦卑自律。因为他们站在最前沿,直接面对浩瀚无际的宇宙,深切知道人的渺小、有限。只有站在中间、后面的二流、三流或不入流的科学家才不知「天高地厚」!牛顿说,他是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孩子,有幸拣到几个好看的贝壳。爱因斯坦则说,他只在真理的海洋边徘徊,一无所获。他还说,他一生最大的感受之一是:科学在上帝的奥秘面前不过是儿戏!人徒凭自己的理智要完全认识宇宙是不可能的。基督徒相信,「隐秘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于我们和我们子孙的」(申二十九29)。如果没有神的启示,我们是无力认识宇宙的。退一步说,即使有一天人们认识了宇宙的一切现象,又怎么样呢?是不是我们就再也不需要神了呢?不是的。神不仅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宇宙的维护者,「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一3)。正像一切律法必须由权威制定,并在权威的监督下才得以贯彻、执行一样,神所创造的宇宙,一切规律也只有在神的护持之下,才得以正常运作,否则,宇宙早就分崩离析了。人即使可以认识宇宙,却绝无力维持宇宙。所以,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永远需要神。

点击下方关键词,阅读相关文章

《游子吟》前言

游子吟2灵性世界

游子吟3道德律

游子吟4神的特殊启示

游子吟5直接证据和反思

游子吟6《圣经》是神默示的

游子吟7《圣经》的教训

游子吟8《圣经》的历史性

游子吟9《圣经》手抄本的可靠性

游子吟10《圣经》的预言

游子吟11《圣经》的力量

游子吟12你会如何选择?

游子吟13谁是真神?

游子吟14关于佛教

游子吟15回教的由来

游子吟16基督教

游子吟17耶稣的历史性

游子吟18耶稣是神

游子吟19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游子吟20真神挑战假神

游子吟21耶稣基督复活的证据

游子吟22历史考证

游子吟23《圣经》预言的应验

游子吟24耶稣复活的历史印痕

游子吟25学者、专家的证词

游子吟26复活之事至今无法推翻

游子吟27选择

游子吟28科学与信仰水火不容吗?

游子吟29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

凭感动自由奉献

如专项奉献请留言

在精神上,她(他)们却是无比的富有。在这里,有多少人,曾经被医生无情的宣判死亡在这里,有多少人,经历过数十次难熬的放化疗在这里,有多少人,在死亡的边缘来来回回的高歌在这里,有多少人,从生命的高峰到低谷,从欢乐到死亡,都内心平安,喜乐的渡过这就是喜乐烛光团契,是由癌症康复姊妹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互帮互助的交流团契,通过亲身的患病经历和信仰历程,帮助新的病人度过最艰难的治病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依靠信仰,依靠神的爱,得到内心的平安和永生的盼望,用生命荣耀神,用生活见证神。

在过去十年中,有超过70位义工和志愿者参与病人关怀与探访服侍,长期跟踪探访,帮助了百余位癌症病症的患者,其中临终病人超过30位,约有80%受长期探访的患者受洗归主.从年慈善周开始,随着一批身体健康年轻的志愿者加入,为团契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些年轻健康的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将陆续进入到探访、关怀病人的行列,将从神而来的喜乐和平安,将从神而来恩典和光亮,带到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病人中间,使他们也能得喜乐,得平安,得永生的盼望!

交个朋友吧,可以通过邮箱(chwmch_xlzg

.







































达力士卡泊三醇软膏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花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fl/195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