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名扬天下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气势磅礴,是五岳中的中岳,而少林寺位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的丛林之中,所以叫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所以少林武术属于佛门武功,少林武僧练拳的本意是护寺护法,禅宗的和尚每天都要坚持参禅,不得间断,参禅时必须端坐在蒲团之上,心念集中于一点,久而久之,便可以豁然开悟,参透禅理,少林武僧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可以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历代多出高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的关系。 少林寺历史悠久,始建于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年,到现在已经超过年的历史,第一位入主少林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他是少林寺的首位主持,其后不久,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也曾经去过少林寺,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达摩祖师,相传是少林功夫的创始人,独创了七十二绝技,什么一苇渡江,在少林面壁九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扯淡,达摩并没有在少林寺久住,更加没有什么“面壁九年”,而达摩创少林功夫更加没有任何依据,少林寺有一块“面壁石”,还说达摩的影子都映在了上面,其实都是后来伪造的。 少林武术的渊源是中原地区民间武术,据考古发现,在两汉时代,中原武功已经发展得相当有水平,行气引导之术,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气功,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之前就已经会武功了,入寺之后肯定会相互切磋传授,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是兼收并蓄,善于学习,所以能够广泛地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并且不断的总结提高,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创造。 隋朝末年,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李连杰的少林寺演的就是这个故事,那时候开始,少林武功渐渐有了名气,在五代的时候,少林高僧福居邀请十八家武林高手到少林献艺,福居博采众长,汇成《少林拳谱》,到了金元时期,少林高僧觉远又与兰州高手李叟,洛阳名师白玉峰订交,这个觉远估计就是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年轻时候在少林寺的师父吧,他们三个人在少林寺新创了七十余手功夫,可以说,从隋唐到金元,少林武术不断的发展丰富,逐渐走向成熟。 而少林寺以功夫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袭击我国东南沿海,少林寺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等人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焰,这些少林棍僧持七尺铁棍,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棍,骁勇善战,官兵每次临阵,都用他们做先锋,倭寇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日本无所事事的武士,也可以说是浪人,凶悍异常,但是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地,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有三十多名少林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的时候,抗倭名将俞大猷经过嵩山,曾拜访少林寺,俞大猷本人就是一个武学宗师,他到了之后发现少林寺所谓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尽失”,也就是早已经名不副实了,于是他把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了少林武僧,少林棍法由此精进。七八十年后,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经成熟,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武学正宗。此后,少林武僧又开始专攻拳术,使得拳术与棍术齐名,明朝末年,少林武僧洪记又从刘德长手里学到了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的时候,少林武术广泛吸收了北方许多拳种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福建的棍术以及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武功,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这时候,少林武术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很多拳种,都受到了少林武术的影响,或者托名少林,这样,少林武术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天下武功出少林,大概就是这时候提出来的说法吧! 目前流行于北方的许多拳种,像如梅花、炮拳、洪拳、披挂、通臂、燕青、螳螂、七星、八极、戳脚、鹰爪、长拳、猴拳等等,都属于少林拳系。上述的每一种拳种又都拥有各自独立的很多拳械套路和功法,目前,仅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种,器械套路有种,合计共种之多,另外还有“少林七十二艺”为代表的的许多功法,据说拳械功法等加起来有七八百种,可以说集北方武术的大成了。 少林武术多走刚猛一路,北方人身高体壮,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了腿长臂长的优势,讲究“一寸长,一寸强”,还特别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踢七分”,相信很多人听说过,“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真正的少林武术朴实无华,很少搞花架子,不像现在的表演花架子,它的编排完全是从实战格斗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进,侧身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得最小,而发劲最猛,少林武术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的需要。 少林寺与其他拳种均有渊源联系,并且对峨眉、南拳、形意、太极四大拳系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天下功夫出少林是名不虚传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fl/250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