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气神三位一体,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的体验和认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体生命观。认识和把握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对气功修炼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 1、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 中国古代生命观认为人体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这里所说的“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的房舍,它包括内而脏腑组织,外而四肢百骸皮肉筋脉骨等,凡有形实体均属“形”的范畴。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它充斥于人体周身,《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庄子·知北游》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体气机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神”这里指人的意识,是人体生命的主宰。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因而古代中医将人的意识名之为“神”、“心神”、“神明”,它包括人对外界的感知、反应和思维等人的整个思维活动。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道家将人的意识称为“元神”、“识神”、“真意”。 人的意识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先导,肉体的生命活动是实现意识活动要求的手段,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意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2、人体形气神是三位一体的 人的形气神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三位一体。《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形气神“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道枢·胎息篇》亦指出:“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无形则不住,形无气则不变,气无形则不立,故云神形者,受气之本也;气者养形之根也。” 亦如《道家养生要言辑要》所说:“气者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理,安能久立哉。” 可见,形气神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形则神气无所依附,人的生命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气则无生命的有机活动,气失于升降出入而“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生命活动没有神的调控则“气乱、精离”。 诚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二、气功修炼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 1、气功修炼对形的锻炼和调控 气功修炼,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无论是站桩或是坐功、卧功,都必须调整身形,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和要求。 通过对形体的调控和锻炼,一方面能引动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机能;另一方面,调整身形的过程其本身即是一个使形气神合一的过程,是使意识活动与自己的身形和动作相结合的过程。 《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中说:“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练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与形,相须而成。”《管子》更是把对形的锻炼和调控提高到道德修养的高度来认识,指出:“形不正,德不来”;“形正摄德,天仁地义,则盈然而自至”;“德全于中,则形全于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自己的身形,使之符合练功的要求。 另外,气功的调息其实质亦是神与形相合,是对呼吸运动这一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锻炼和调控。 2、气功修炼对气的锻炼和调控 气依附于形,气功的修炼必然涉及到对气的导引和调控。 《易筋经》指出:“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物也,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练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依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 对气的导引和调控应遵循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即升降出入。导引气的形式可归纳为三种: 其一,以形引气,通过形体动作引动人体内气的流动,即“引体令柔,导气令和”,所谓“气随庄动”。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维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当形体按照特定形式运动时即可以影响并牵动全身气机的变化。 其所引动之气,一是牵动了经络之气,畅通了经络气机,进而调整人体全身生命活动;二是引导了机体组织结构周围气的开合出入,及气机的升降。传统功法易筋经、八段锦、峨嵋十二庄等即属此类。 其二,以意引气,运用意念主动地真接导引气机,使之发生变化。如上所述,神为生命的主宰,意识对气具有统帅作用。 《青华秘旨》云:“人之一气在身,由念而动。”正所谓“意到则气到”。古代许多传统功法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运用了意识对气机的导引,如传统气功中的行气术,就是运用意念导引,使气机按一定的路线运行,古代功法中大周天运行、奇经八脉运行、后世意念周天等属于此类;古法采气,服五方气,服日,皑辰之气则是用意念导引外界之气为我所用。 此外,诸如传统功法中的十二宫神的存想、头部九宫神的存思、佛家密宗的中脉运行等都属于意识导引气机之法。 其三,以音引气,通过发音引动体内气机的变化。 一方面,音声对人体的气机的影响有声腔共振的作用,包括颅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腹腔等共振。另一方面,不同的发音,可引起人体气机升降开合的不同化。 此外,特定的音声对脏腑气化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志。”著名的传统功法“六字诀”即属此功法。 3、气功修炼对神的锻炼和调控 如上所述,人是形气神的三位一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意识活动在人体生命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气功的修炼必然离不开对神的锻炼和调控。历代气功家无论何种门派都十分重视意识在气功修炼中的作用,将运用意识作为练功的第一要旨。 《唱道真言》中说:“意者,的的确确,从心所发,意发而心空,故义日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初时阳生,意也,既生之后,采取元阳,意也。既采之后,交会神房,意也。既会之后,送入黄庭,意也,意之为用大矣哉。”“阳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后,凭虚御风,意也,游乎帝乡,反乎神室,意也,意之为用大矣”。 由此可见,练功的全过程,究其实质就是意识活动的过程。 纵观古代气功对神的调控的形式和方法,可归纳为三种: 其一,虚静无为法,这一方法是使意识活动虚静,达到无思、无念的特殊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动会自然发生有序化变化。 正如《听心斋客问》中描述:“心归虚静,深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虚静无为法最根本的要求是精神上的虚静,以此来优化人体生命活动。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 其二,意识导引法,本方法是积极主动地将意识与人体生命活动紧密结合,运用意识引导气的通行流畅以及气的开合出入。 如意识与形体动作相结合,即所谓“神注庄中,气随庄动”:意识与气的运行规律相结合以引导、强化气的流行;意识与呼吸运动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呼吸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呼吸运动引动气机的变化。 其三,专一意守法,这一方法是将意识主动地贯注在相应的事物上,从而引发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意守的对象可分为体外对象与体内对象。 体外对象诸如: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亦可以为非实体的声音,或某一形象等; 体内对象诸如:关窍穴位(如丹田、百会、命门、气海等)、气脉循行线路等。 以上所述,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出发,分别简要地阐述了气功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但必须明了,在实际练功实践中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对形的调控离不开对神和气的影响;对气的调控揉合了对形、神的调理;对神的调控更须落实到形与气上。 此外,对神的锻炼和调控诚然包括对人心性的修炼,情操的陶冶和道德的涵养。 (注:文章转自:章文春,-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世界医学气功学术交流会) 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 更多精彩,請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