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是气文化观照下的身心修炼

发布时间:2016-11-30 5:06:56   点击数:

气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身心修炼技术体系,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年省唐山市成立气功疗养所算起,“气功”一词的广泛传播历史至今还未超过60年(注:原文写于年)。由于“气功”两字本身具有的简明包容性,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修炼技术的统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发展出现又一个高潮,成千上万的人习练气功并从中受益。然而,由于人们对“气功”这一新生事物缺乏清晰的认识,气功领域之“怪”现象层出不穷,门派林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邪正难分,导致不良气功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引起了国家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整治,使气功事业暂时走向了沉寂,气功发展进入了低谷。痛定思痛,“气功”的内涵及概念界定已成为气功业界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借鉴和评判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气功定义,来阐发自己对气功认识的管窥陋见,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气功学术的争鸣。

1.气功的第一层表述:“三调”与“三调合一”

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中,气功被定义为: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这一概念中,将“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作为气功锻炼的操作内容,将“三调合一”作为气功操作的目的和境界状态。这一概念中,气功的核心定位是身心锻炼(实际上就是指三调),并且它是一种技能性锻炼,是一种技术和方法。

三调的提法,最早出自隋·智顗的《童蒙止观》一书。该书中提倡的调五和——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身、调心,是目前公认的气功“三调”的来源。其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早有类似的表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三调是人体可以自主调节的全部内容,不仅气功锻炼离不开三调,人的任何操作活动均不能脱离身体、呼吸和心理的主动调节。因此,三调是一个普遍性操作,气功的独特性显然落脚在“三调合一”。三调是外显的、相对容易把握的,而“三调合一”却是模糊的、让人难以理解的。首先,三调合一的“一”指的是什么?其次,如何来界定和判别“三调合一”?第三,“三调合一”有何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很显然,气功中的“三调”应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三调”,它们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定和指向。因此,我们在试着解析“三调合一”之前,需要回顾下气功中调身、调息、调心的具体内容和各自指向。

调身,就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常用的气功调身内容包括行、站、坐、卧姿势(静功)以及各式导引、套路(动功,还包括自发动功)。传统气功理论认为“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因此,气功调身基本的指向是“正形”。正形,除了前面提到的外在型姿势动作调控,还包括头正颈松、收视返听、舌抵上腭、松肩坠肘、含胸拔背、伸腰沉胯、下肢轻松安稳等内在型肌体调整。通过外正内松的自我形体调控,有助于实现体内气机的顺畅和心意的宁静。因此,“外正内松”、“气顺意静”是气功调身的指向。

调息,就是呼吸调节。呼吸运动平时属于自律神经控制,无需刻意调节。但呼吸肌同时受自主神经和非自主神经的双重调控。因此,气功中常用调息来实现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平调脏腑等功效。常见的气功呼吸形式很多,包括胸式呼吸(心窝呼吸)、腹式呼吸(顺/逆腹式呼吸)、丹田呼吸(小腹/会阴呼吸)、胎息(呼吸绵绵似母腹中的胎儿)等等。气功调息一般要求达到细、柔、深、长的特征。《安般守意经》指出“云何为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息则定”。可见,气功调息的指向是呼吸缓和、心定气充。

调心,是指气功锻炼中的心理状态调节。“心为君主之官”,调心是气功锻炼中的一个主导因子,调息和调身往往需要在调心的引导下,来共同进入所谓的“三调合一”的状态和境界。调心是一种内求型、反省型自我调控。调心的方式方法,常见的有意守、存思、观想、一念代万念、凝神入气穴等等。调心有一个重要指向是入静,即大脑进入一种逐渐消除思维活动的过程。一般认为,气功之所以能养生治病,关键之处就在于入静。《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庄子·在宥》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入静不是纯粹的心理活动,而是一个跟形气互动的过程。入静也不是“顽空”和“死寂”,而是“不动之中方有生生不已之动”的气机发动。

通观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的具体操作内容及其指向,我们隐约可以看见气功锻炼中“三调”有其较一致的共同指向:即形松意静气自然(自然:健顺义,类似“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的自然。)。这正是气功不同于日常活动的独具特色的身心调节和锻炼。那么,“三调合一”是否就是指“松静自然”呢?从上述分析可见,气功“三调”各自可单独指向松静自然,而“三调合一”的表述易理解为身、息、心合一后的指向。因此,“三调合一”拔高了气功身心锻炼的要求。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一”具有特指性,“一”多为“道”“神”“气”等形而上的代名词。比如《老子·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调合一”中,“一”的提法显然会导致气功超越一般性身心锻炼/修炼的范畴,而倾向于理解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共同特质。运用气功修炼来追求“天人合一”,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而在操作层面对一般人而言却有不可行性。因为“天人合一”更多是一种文化特质,以文化来替代实践,容易导致气功的无限扩大化、宽泛化和虚无化,从而迷失了其身心锻炼/修炼的基础内涵。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只有目的性,没有目的。给气功按个不明确的所谓“合一”的目的,也易导致了部分气功师为自身利益而功利性的阐释和标榜。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功锻炼/修炼中“松静自然”的身心要求比“三调合一”更具有明确性和指向性。

2.气功的第二层含义:精气神与先后天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原门诊部主任袁顺兴指出,气功具有三大特色:“三调合一”、“内炼精气神”、身心同炼。“三调合一”和身心同炼应该具有相同的内容,而“内炼精气神”则当是气功的另一重要学术特征。在传统文化中,生命健康状态往往被释义为“精力充沛”、“精充气足神旺”、“形与神合”。无论是中医学术,还是传统养生学术,都将精气神比喻为人体三宝,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精气神学说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的一种体认和阐述。汉代道教经典《太平经》最早提出“气生精,精生神,神主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气功修炼,特别是道家气功,十分注重精气神的涵养和修炼。道教书籍《玉皇心印经》中指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卷二十八》中也指明“修真诸书,千言万言,无非发明精气神”。那么,精气神学说是如何来指导气功修炼?或者说气功是如何修炼精气神的呢?

“精”“气”“神”是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范畴。《性命圭旨》中说“大药虽分精、气、神,三般原是一根生”,又说“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其中精,是指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气,是指生命活力。如《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如《淮南子·原道训》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三个必要条件。因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说:“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精、形,含义虽不等完全等同,两者间有互通转化性,前者更强调机体功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精、气、神三者具有一致性的、根源性的“气”。这个具有本原性质的“气”不同于后天生命活动当中的气,被特意用“炁”字来表示。由此,精气神又有先后天之别。先天精气神,又被称之为元精、元气、元神,是指与身俱来的生命活动的元物质、元动力和元调节机制(实际上可以合而言之为“炁”)。对于人体生命过程而言,先天精气神来源于父母之精气,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如《灵枢·本神篇》描述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后天的精气,是指出生后维续生命活动的一切精微物质和功能,包括脏腑经络、精血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后天之神,又被称之为识神,主要是指出生后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思维。后天精气神主要由水谷精微和天然清气来充养,它是人出生后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动力和调节机制。一般而言,先天精气神类似于本能性生命活动,它在人出生后潜藏在体内,为后天精气神的生发充养以及机体进一步生长发育提供了基础动力和基础条件。而后天精气神也可以反哺先天精气神,而使生命得以根深蒂固,祛疾延年。《勿药元诠》阐释为“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

在气功锻炼中,先天精气神备受重视。道家经典《金丹四百句》中指出:“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泆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可见,气功修炼的除了有形象可感的后天精气神(主体就是身心),还包括无形无象的元气、元精、元神的炼化。《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先天精气神是很玄妙的,但同时又是很朴素的。因为《老子》同时也提倡“见素抱朴”“无为之治”。因此,如果简易的、朴素的来理解先天精气神的话,它们可以被认为就是气或“炁”。气可以认为有先后天之别,又可以说无所谓先后天之别;《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先天的自然之气(“炁”)如果贯通到人体生命当中,就成为具备连接、沟通、和合身心的人体内部的生命之气。而中国文化是身心一如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基因可以被认为就是“气”。因此,气功,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境域内产生的身心锻炼/修炼的操作内容与技术体系,其离不开“气”文化的观照。

3.气功的第三层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炼气”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文献室的李小青,在总结原上海市气功疗养所所长、气功专家陈涛的气功定义基础上,提出:气功是一种内炼(或者说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家对气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手段是调身、调息、调心以及炼气。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气功是中华传统养生方法的精华之一。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气功是中国古代修炼(内炼)的技术方法;二、气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是儒、释、道、医、武等传统文化;三、气功是通过三调和炼气等手段来实现身心健康,防病养生。

气功是中国古代修炼技术(内炼)的统称。中国古代修炼技术十分繁芜,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独立的方法体系,比如道家的内丹术、周天功,佛家的禅定、打坐,儒家的静坐、心斋,武术家的内功,医家的导引等等。诸多修炼的技术方法,都是在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体系当中衍生繁育。一般而言,中国文化是一种内求型、务实型文化。因此,这些修炼的内涵都是内在的修炼,可以简称为“内炼”。内炼的对象是我们的身心。全世界人类的身心具有相同性。因此,古今中外的修炼文化与气功的内炼有着一定的相通。李小青老师就曾对照印度的瑜伽锻炼,得出气功和瑜伽有着较为一致的操作方式来培育催动生命能量,并使其沿着体内无形的能量通道运行,从而达到调和气血、促进健康的目的。

应该说,不同流派的修炼技术都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指导理论,比如道家修炼强调炼化精气神,修炼丹道,最终能羽化登真;佛家修炼强调静心空念,进入深层次的禅定状态,从而开发潜在智慧(般若)来成佛;儒家强调静坐心斋,其理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追求平心静气、成圣成贤;武术家则希望通过内功修炼,使气力能够聚集和暴发,达到武术的更高境界;医学家通过导引吐纳,来调和气机,疏通郁滞,防病祛疾。虽然各家各派修炼的理论体系以及目标追求都有所不同,倘若以一整体观来照察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修炼体系,我们仍可发现横贯在其中的、不可或缺的“气”。比如道家的“元气”、佛家的“宝瓶气”、儒家的“浩然正气”、武术家的“内气内功”和医家的“真气、正气”等等。“气”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国古代修炼技术的核心内容(李小青称之为“炼气”)。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日渐式微,传统各家各派为了传承发展,不断追根溯源、归根究底,寻求中国传统修炼的根蒂和命脉。最终,各式各样的传统修炼文化统一到了“气”和“气功”上来。这恐怕就是“气功”一词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修炼技术统称的原因吧。

“气”可以说是这样的一个范畴。(1)气是主客观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不能彻底分离。对于气的研究、把握和运用,恐怕无法用简单的物理客观化来实施,同样也无法将其抽象化为某种哲学或神学。气的特性是感应。对于气的把握,《管子》说过“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2)气是运动变化的。气具有恒动性、“生生不息”特性。正如现代物理观所认识的一样,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静止。气是对这个世界变化不息的一种唯象认识。《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3)气具有宇宙本原性。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的认识,是从“元气本原论”逐步发展到“气本体论”、“气化论”。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4)气具有中介通融性。从生成观来看,气介于有无之间。气是天人合一的中介,也是人体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的中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气功操作中所谓的“三调合一”可以理解为合而为一“气”。只有进入到“气”的状态,融入“气”当中,才可以被认为是进行气功锻炼。

气功的传统文化背景和理论依据,正是基于“气”文化。因此,气功可以被定义为:气功是“气”文化观照下的身心修炼。鉴于这个认识,我们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外气”热,之所以难以有所发现和突破,就在于将“气”客观化了,违背了“气”主客观统一的特性;另外,上次气功热潮中出现的气功虚无化、宗教化、“神化”现象,是将气功“唯心”化,背离了其身心修炼这一基石。鉴于这个认识,我们反思传统的修炼,诸如儒家的“反身而诚”,道家的“归根复命”,佛家的“禅定入静”,无非就是通过自身身心的调节,来实现对自身狭隘(主观的,肉体的,物化的,机械的)的超越,进入到自然通融(客观的,精神的,得道的,灵动的)状态。因此,气功的修炼,就是借助于“气”和“气文化”,在超越自身和得道通融之间寻找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由于气功是独立于宗教理论之外的主动性身心修炼,是一种世俗化、普遍化的修炼体系,这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气功是“气”文化观照下的身心修炼。

当前,“气功”一词已深入民心,走向了国际化,要排斥和压制“气功”恐怕也非易事了。我们有必要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气功”的内涵。本文通过解析前人认识气功的三个核心层面,得出:气功是“气”文化观照下的身心修炼。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当中,以及现代历史当中,中国都没有出现过全民化的宗教信仰。中国人得以生存繁衍的心灵泉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独特的“气”文化。在此文化观照下,中国人通过独创的身心修炼体系,实现自强不息、奋进不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也许,这大概就是“气功”的历史虽不长,在现代中国却引起数次全民高潮的原因吧。我们相信,在未来,气功修炼仍然是老百姓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我身心素质(包括祛疾延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法宝,也促进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源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

了解最新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周日气功康复班信息









































缓解脑梗塞后遗症的方法健康谈
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复习部分真题回顾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td/138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