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里话太极,为你揭示太极图的真实面貌

发布时间:2016-12-13 3:37:31   点击数:

太极拳里话太极

顾名思义,太极拳的核心是太极,太极的关键是阴阳,掌握住了阴阳,就等于理解了太极,太极本由无极产生,实际是无极产生了阴阳,阴阳并存且互相包含就是太极的存在,因此,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拳理,要想明白拳理首先要明白太极,明白太极首先要明白阴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理解和掌握了阴阳就等于掌握了宇宙间的大真理,对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就等于理解和掌握了太极拳。

1阴阳的正确理解

作为一门科学技艺,太极拳本质上也是知行合一,对于阴阳拳理的掌握也是一个从无知到心知,再到身知,再到行知的一个过程。所谓心知就是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即思想上能够理解知识;所谓身知是指身体明白怎么回事,即能够将知识应用到调节身体的生理新陈代谢和发动精气神;所谓行知是指能够应用到行动中去,即用知识来指导人生中的方方面面。阴阳实际就是实物的两方面,是一个存在矛盾的统一体,既相生又相克,从理论上实在难以理解和想象。如果将太极拳的阴阳拳理做到身知这个阶段,既对立又互为依赖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在人体上就可以实现的淋漓尽致,容易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因为太极拳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艺术,练习太极拳可以轻易地做到心知、身知和行知。

阴阳的概念是古人对宇宙最为宏观的划分,从物质世界、精神文化、身体、时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人生生活等等领域都可以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很像马列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双方对立与相互转化的观点。

(作者拳照)

从太极拳的角度来看,阴阳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空间方位上来看。天为阳,地为阴;上方为阳,下方为阴;前方为阳,后方为阴;左方若为进攻方位则为阳,相应的右方为阴;右方若为进攻方位则为阳,相应的左方则为阴。

二是从身体气机的角度看。人体内部的气机不停运转,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里的清气为阳气,浊气为阴气;人体的骨骼肌肉、筋脉和各个器官自始至终存在着宇宙间最为原始的精微物质,即真气,但真气寒热属性上又分为阴阳两种真气,生命的维持离不开阴阳真气同时的运转,正如古人所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三是从身体结构的方面看。中医认为,男人的身体几乎全部为阴,但只有生殖器那一点部位为阳,女人的身体几乎全部为阳,也只有生殖器部位为阴,这是典型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腰部以上的上半身为阳,腰部以下的下半身为阴;发劲的身体部位为阳,相反的身体部位为阴,如左肩进攻发劲则为阳,相应的右肩则为阴。

四是从内劲方面上来看。真气分为阴阳二气,内劲本质上是真气穿越筋脉压缩聚集而成的一种可刚可柔的力量,因此,内劲也相应的分为阴劲和阳劲,阴阳二劲在身体内部同时相反方向地缠绕运行,阳劲可发出自己的内劲发人于数丈之外,阴劲可化解敌方力量而御敌于无形。

五是从推手技击的角度来看。与人推手或交手技击,敌我双方共同组成了一个太极,敌我互为阴阳,敌我相互运转,角色相互转变,即阴阳相互运转和相互转变,也就是说整个太极在运转,我进攻则我是阳、敌是阴,敌进攻则敌是阳、我是阴。

2太极图的真实面貌

目前流行的太极图是宋代周敦颐所定型的太极图,宋代之前有好几个太极图版本,但大同小异,都是阴阳互抱,相互包含。但自宋代流传至今,太极图发生了方位上的错误变化,人们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对太极图失去了正确认识,今天根据恩师崔玉洁师承一代宗师陈金鳌的讲述,给予正确解释。

太极图中的黑色部分代表阴,白色部分代表阳,万事万物无不是阴生阳长,阴在下,阳在上,太极拳练习中更是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因此,正确的太极图应该为如图1所示的阴下阳上的阴阳互抱合和图。然而,太极不是简单的黑白图案,而是流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不必刻意追求和寻找,它就在生活的一举一动中,与人相处讲究太极,人生存在天地间也同样讲究太极。

3太极的真谛

太极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典型的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思想,太极中包含着阴阳两方面的对立与统一,互相包含,虽然相互矛盾,但同时还在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成就了新的和谐体,这个和谐体又是处在永不停息的动态变化中的和谐体。因此,太极的思想核心是阴阳两个对立方和谐,表象表现为静态,象征着整体和阴阳,但内部又是潜在的动态转化,阴阳互动,生生不息,太极这个神秘的大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又是这么的伟大。

一般人认为,太极拳的太极就是如图1所示的外围大圆圈,在练习中大开大合,四肢运转像画弧,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这种练习状态给人以美感,但很难练出武术上所说的“东西”来。

图2太极运行路线

太极拳的太极不是外围的大圆圈,而恰恰是阴阳鱼接界形成的“?”形轨迹,这个“?”形轨迹不是平面轨迹,而恰恰是一个立体的轨迹,如同生物科学上所讲的基因DNA分子螺旋体的形状,如图2所示,红色表示阳劲,黑色表示阴劲,两者互抱依存,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太极的本质就是呈两个相反方向(图2中的箭头)同时运动的阴阳螺旋“?”体。在陈氏太极拳中,螺旋“?”体这个太极被称之为缠丝,贯穿其中的内劲称之为缠丝劲,在太极拳盘架过程中,缠丝和缠丝劲同时出现,相互依存;太极的中心被简称为太极的“中”。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太极,由于骨骼的原因,上半身只能向前弯曲,下半身只能往后弯曲,腰部为太极的中心。因此,太极的形成在人体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正确理解了太极的含义和掌握太极的本质后,在练习中很容易将太极练到身上。以双臂为例,胸部为太极的“中”,一条手臂顺时针向前旋转运动,另一条手臂则逆时针向后旋转运动,这样双臂在练习中形成了太极,而双臂的大幅度抡动却不是真正的太极。

4太极的层次

身体的内外各个部位都可以形成太极,太极就全身而言,有大太极和小太极之分,外太极和内太极之分。大太极是全身太极,小太极是局部太极,大太极中含有小太极,小太极可以组成大太极,外太极是指身体各大小关节等外在部位形成的太极,内太极是指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等器官形成的太极。

上半身和下半身可以练成全身大太极,可称为一级太极;两臂和两腿可以继之练成小一级的上半身太极和下半身太极,可称为二级太极;腿、臂四肢本身可以继之练成再小一级的太极,可称为三级太极;手、脚、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胯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可以继之练成再小一级的太极,可称为四级太极;手指关节和脚趾关节还可以继之练成再小一级的太极,可称为五级太极。高一级的太极可以组合形成低一级的太极,如腕关节和肩关节的四级太极以肘关节为“中”,可以练成三级太极——手臂太极;两个三级太极——手臂太极以胸部为“中”,可以练成二级太极——上半身太极。

头部、手部和脚部自身可以练成太极,甚至半张脸也可以练成太极,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可以练成太极,就是典型的内太极。

太极拳的水平越高,太极在身上形成的太极层次越高,即太极在身体部位和器官体现的越细化,因此,要想将太极拳练到无极境界,必须将小太极练的淋漓尽致。

太极门派众多,但核心道理没有差别,都是以练习太极为核心,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所以,真正能够引进落空、化劲发劲全是靠太极进行,没有螺旋缠绕的太极劲,谈不上真正的太极拳,更谈不上健身防身的效果了。

5太极的练习方法

“周身无处不是手”是指全身的各个部位都可以打人,这里的打人就是典型的御敌防身之术,也全部靠练出的太极实现,因此,太极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太极拳爱好者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练出了缠丝就等于练出了太极,缠丝同时蕴含着随之缠绕的内劲,所以,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有了太极劲就可以粘、黏、化、打,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自然随之实现。怎样练出太极是太极拳练习中关键中的关键,拳谱说:“入门引路须口授”,这里的“入门”就是正确掌握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其中,太极的练习要领是重中之重,非身传口授不可掌握,因此,只有明师(非名师)才能担当身传口授的重任。

即便如此,太极的练习也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掌握太极的“中”,结合要领,围绕“中”进行螺旋缠绕,也可以慢慢练出大太极来,继而逐步练出级别渐高的小太极来,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由外太极练出内太极来,但这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悟性,因为稍有不慎或偏差,就会导致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6太极境界的感受

外太极是局部太极,属于低中级的阶段,内太极则是神明阶段的太极,属于高级太极,这非名师指导不能练成,已经步入了气功修炼的范畴了,其实太极拳本身是内家拳,始终运行内气,属于典型的气功拳术。只要围绕着太极为核心练习太极拳,日久天长,身体内部就会产生各种生理上、精神上和意识上的变化,这境界层次的健身效果不再仅仅是强身健体了,而是进入了祛病延年的效果。

外太极的练习在身体的生理方面会产生一些感受,但最为奇妙的感受还是内太极的练习。在腹内松静气腾然的练习阶段,两仪互动所走的太极是典型的内太极,即内气和内劲在胸部运化,但内呼吸却是高级的内太极运转。“内气打通上下丹田是内呼吸,也称为胎息”,内呼吸得越好,丹田气就越充实,阴阳越是平衡,身体越能松空。

随着内呼吸的层次攀升,太极境界的感受会出现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即身空、心空、太极空。所谓身空是指将太极拳练到了身体没有重量的境界;心空是指练到了在有意无意之间、勿忘勿助的状态中练习太极拳,可用意念打拳,外在的形体动作不再明显;太极空是指将阴阳合一,回到了无极状态,不再有阴阳之分,但又随时分出阴阳,产生太极,随心发出太极劲,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

太极空的境界层次等于是将生命回归到了宇宙最原始的状态,将人身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合二为一,这时能真正感到“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的真切感受,这个境界层次已经很难用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这些词语来描述太极拳的效果了。

心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学习掌握所有技艺的共同纲领,由悟而证是修炼太极的不二法门,所以,只有长期坚持练习才可以突破固有思维的屏障,解决关于太极拳拳理的困扰和疑惑。

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终生奉行知行合一,这种新的儒家学派思想闪烁古今,影响深远,王阳明认为,人对知识分为从无知到心知、从心知到身知和从身知到行知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个境界层次。因此,作为太极拳爱好者,只有心知太极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刻苦练习才可能做到对太极的身知,继而做到行知,所以,刻苦练习是掌握太极的唯一途径,唯有如此,才可能练出真正的太极拳。









































白癜风怎么治好
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td/152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