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的特点 气功古称导引。“导",有疏导、通道的意思,是指导气。“引”,有引申、引导的意思,是指引体。《庄子?刻意》李颐注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就是说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疏导成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把人们的四肢锻炼得柔初结实。而导引当中的导气和引体又大多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完成的,所以说,导引就是呼吸运动、意念活动和肢体运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祛病健身养生功法。 导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经络学说为指导思想,因此,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以"精气神”为核心形神合一调养机制,和以动静相结合的独特运动形式,从而能够形神统一、刚柔相济、动静得宜,以达到活动筋骨、疏通气血、调和脏腑的目的。 1.形神合一 导引术是一种自我身心并用的主动性锻炼方法。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不仅仅是锻炼人的形体,还注重修炼精神意识,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以达到“形与神具”、“形神合一”的效果。 (1)意守:意念引导,练意以养神。即把全部的精力专注于某一件事物上,如在运动时将思想集中于丹田,或集中于调节呼吸和身体的动作上。 (2)调息:呼吸吐纳,调息以运气,是指调节呼吸,即做到呼吸深沉和缓和,并且根据运动的节律快慢来调节呼吸的频率。 (3)动形:运动肢体,练形以全精。是指形体的运动,即采用某种形式的身体运动来进行锻炼骨骼、关节、肌肉,以保持其灵活和健壮。 2.动静结合 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心神安静;动,是指活动筋骨、运转肢体。即意静而形动。这也是传统体育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没有专注的思维支配,就不可能有协调的形体运动,当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体育保健就是依靠自我特定的身体姿势、形态的锻炼和特定的精神意识、思维的引导,来调节自身的功能,发挥人体内在的潜能,从根本上达到精神和形体的高度统一。 气功养生的原则 (一)清心寡欲 气功养生的关键是要做到清心寡欲。养生家孙思邈作了精辟的论述“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以之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说明排除杂念,净化大脑,清虚静定,便于全神练功。 (二)选择适当的地点和条件 气功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条件,养生家孙思邈对导引地点和条件也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彭祖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身偃卧,冥目,闭气于胸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另外孙思邈在《居处法》中也强调:“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久坐必须急避之。” (三)选择适当的时间 在时间的选择上,养生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调气法》中说:“凡调气之法,夜半后到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到夜半前,气死不得调……古人认为调气导引选择夜半后到日中前这一段时间最为合适。也就是说早晨练习为最好的时间。 中医气功的养生机理 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养生术,它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神)等方法用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调身是调整身体正确的姿势,或者是轻松自然的运动肢体,使经络气血周流全身,脏腑和调,调动内气,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述虚、以养形体;调息是调控呼吸,以达到均匀和缓、细、长、深,便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血;调心(神)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 现代医学认为,在气功练习过程中,通过调身操作可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使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性下降,从而可以诱使不良情绪得到改善;通过调息操作可以使膈肌上下活动范围增加,从而加大按摩五脏六腑的深度与广度,促进脏器血液循环,增进器官自身调节功能;同时,还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通过调心(神)操作,可以增加入静时对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还可以对外感性有害刺激产生保护作用。 因此,练功中出现的呼吸抑制、交感神经抑制和骨骼肌放松、血压下降和体内新陈代谢下降等,均是生理上的相对平衡,是人体新陈代谢运行最正常的时刻,可以使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有序化,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开发人的智力。所以说,气功养生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神)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传统身心锻炼的保健方法。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白癜风方法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2919.html |